(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昨天(12月13日),是第七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我们想介绍一位在那段历史中,值得铭记的人。
编辑:喻汀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中国驻德国大使馆格外重视,随即与工信部联系,很快找到了一家医药企业。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 约翰·拉贝和家人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 南京国际安全区总部成员。左三为拉贝,时任安全区委员会主席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 在拉贝自家的花园中亦庇护了600名左右的难民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 南京难民区国际救济会暨金中收容所所长率全体职员摄影(前排右起第六人为拉贝)
“在雨中,我的难民们相互依偎着挤在院子里,无言地注视着美丽得可怕的熊熊火焰。如果火焰蔓延到我们这里,这些最可怜的人们就没有出路了,我是他们收关的希望。”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 拉贝曾住过的小粉桥1号院子,成为南京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永久保留
拉贝说,是南京人民的支援,给了他活下去的信心。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 拉贝晚年和妻子合影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 托马斯·拉贝在祖父的纪念铜像前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80多年前,拉贝先生在南京保护了无数生命,这座博爱之都与和平城市不会忘记这样的国际友人,此番南京人用自己的方式驰援拉贝后人,也让这段穿越世纪不曾褪色的情谊翻开新的篇章。”
“由于我们委员会的绝大多数委员以前一直在这儿从事传教工作,他们一开始就把战争期间不离开自己的中国朋友视为自己基督徒的责任……这就是促使我们这些外国人坚持留在这里,试图帮助遭受苦难的中国人的原因。”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