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加入海房交流群)
以下文章转载于:正和岛 (ID:zhenghedao),作者孙允广
口 述:冯仑 万通集团创始人、御风集团董事长
采 访:孙允广
来 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点击图片,加入海房交流群)
01
人们为什么总是抱怨房价高?
在 2017 年楼市调控之后,北京和其他几个大城市的房价跌了,而且下跌得惨重了一些。一些人在调控政策发布的前几天买了房,就此被套住。
房价上涨,很多人不开心;房价下跌,同样有很多人不开心。
如果放眼全国,中国的总体房价在 2017 年调控之后反倒上涨了。所以,住宅调控政策并没有减少人们的抱怨。
我称中国房地产调控的模式为“无规律调控”:在调控密集的时候,一个月来一次,甚至半个月来一次,也有三个月来一次的紧急时刻,可能每半年也有一次大调控。
梳理一下中国楼市调控史,我们就可以发现:在 2004 年土地出让市场化改革以后,大型的房地产调控一共有4轮,分别在 2006 年、2010 年、2013 年和 2017 年,大致对应房地产市场每3年左右出现的“小周期”特征。
对民众影响比较大的,还有大调控里的小调控。大调控定方向,而定了调子后实施的小调控,会在执行层面影响到每个人。
很多人对频繁的“国字头”调控都不陌生:2005 年 5 月的 “国八条”,2006 年 5 月的“国六条”,2010 年 4 月的“国十条”,2010 年 9 月的“国五条”,2011 年 1 月的“新国八条”,2013 年 2 月的“新国五条”,2015 年的“330新政”“930 新政”,2017 年的“317 新政”,等等。
后来,中央不统一正式发文了,改由各地政府自己制定楼市调控政策。从调研、制定政策到实施,地方政府的操作更灵活,调控频率越来越高,无规律调控出现得越来越频繁,“京八条”“沪九条”“苏十五条”“津十六条”等搞得大家都很崩溃。
中国房地产行业进入市场化发展 20 多年,经历了多少次调控,根本数不清。
为什么人们还是抱怨房价高?因为大大小小的调控策略和方法,实际上在相互影响,上一次调控的效果也许很快就被下一次的调控抵消了。
全寰球的房地产发展模式总共可归纳为三种:美国式、新加坡式、德国式。

(点击图片,加入海房交流群)

(点击图片,加入海房交流群)
美国模式的核心是市场解决一切。新加坡模式把两条路分开,该政府保障的归保障,市场的归市场。德国模式类似于我们现在熟知的“房住不炒”。
绝大多数国家的楼市发展或者说调控都可以归到这三种模式上。这三种模式也造成很有意思的现象。德国由政府福利制度主导,所以一个拥有8 000多万人口的国家却没有什么大型房地产企业。
中国香港虽然只有 700 多万人口,但它采用美国模式,所以拥有众多大型房地产企业;即便按照新加坡模式(只给20%的市场空间)的比例计算,香港的开发商数量也比德国多。
中国楼市调控政策在不同模式间转换,尚不稳定。开发商什么时候开盘,到底要不要拿地,拿多少地,为谁拿地,这些方面应该由谁决定,政府还是开发商,这个问题需要回答清楚。
中国楼市调控的初衷是好的,但房地产经济这样的微观行为很难把控。如果政府在微观细节上管得太多,一来,开发商没了积极性,二来,买房者也蒙了。想兼顾每次楼市调控的目标和原则,是不可能的。
如果方向定了,无论采用哪一种调控模式都是可以的。就怕无规律调控把一个好好的楼市,搞得“内分泌失调”,房价反而越调越高了。调控次数过多,系统就紊乱了,这就是后遗症。

(点击图片,加入海房交流群)
归根结底,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太需要回归健康的状态了。
02
房子,差不多了
这两年,中央对住宅的定位很清楚,就是“房住不炒”。
前段时间,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出“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人民日报当时发了一个微博发表评论:炒房,此路不通。
这些迹象表明,中国的住宅房地产,迎来一个重大而且深远的拐点——房子,差不多了。
在“房住不炒”之前,很多人说“住房比老婆都要好”,因为房子不仅是消费产品,更是财富的一部分,同时又有投资价值,你白天睡觉、晚上睡觉,它都能帮你挣钱。
这样的话人们就追逐,拥有超过实际需要的住房。如果一个人有5套房,4套都是出租、经营、投资的,一套是用来自己住的,难免会造成市场一些虚高。就像股票有投资功能,起伏变化就很大。
现在更强调它的居住功能、公共服务功能和福利功能,来淡化甚至取消它的投资功能,地方政府的限购、限售,甚至是限跌政策,都围绕“房住不炒”进行。
此外,各地又支持长租房、廉租房,政府提供的公共住宅的比例越来越大。比如在深圳,租房已经占到了65%,新加坡是80%,已经达到很高比例。
中国经历了40年快速发展,可以说基本解决了住房问题。1978年的时候,城镇人均住房面积是1.8平米,当时的人口是8亿多。现在人口增加到13亿,城镇人均住房面积为39平米,超过了日本的人均住房面积了。这是很大的进步。
特别是过去20年,快速地城镇化,快速地建设住宅,很多房子增值,很多人靠房子赚了钱。

(点击图片,加入海房交流群)
另外,从需求方面看,中国人口越来越接近“倒金字塔”结构,不仅新生人口没那么多了,而且将来老人会留下很多房子,可能租都租不出去。
房子不能老是一线明星,红完了就该进入二、三线了,甚至就该退出了。接下来,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物联网智能制造等新兴明星的舞台。我们这个行业,我们这些人,也马上就变成了三、四线小明星。
房子不可能永远地盖下去,老百姓不可能永远地买下去。
但这并不是说,房地产马上就要崩盘了,也不是说现在就应该卖房子。而是说,整个社会都围绕房子转,人们所有的心思都扑在房子上,所有的钱都投在房子里的阶段,已经过去了。
将来的房地产,会迎来另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文旅地产、养老地产、长租公寓都是未来趋势,如果政策良性发展,整个房地产会进入一个正常发展时期。
03
关于房子的3个问题
1. 纯粹居住的房子是不是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