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道格拉斯·G.诺思著
Institutions,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by Douglass North
当全寰球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正处于改革和转型之时,所有的社会科学家和政策制定者都应该细读诺恩的这本《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道格拉斯·G.诺思在本书中基于经济制度形成的相关文献,提出了有关不同时空的经济体存在差异的重大问题。这部激动人心、富有启发的著作在经济史学家的研究中占有重要位置,对于政治学家和其他社会学家了解非主流经济学的主要思想也相当重要。
道格拉斯·G.诺思通过建立一个完整的分析制度及制度变迁的理论框架,《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揭示了制度在经济绩效中的作用,指出制度是一个社会的博弈规则,由正式的规则、非正式的约束以及它们的实施特征三个基本部分构成。制度是理解政治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相互关系对经济增长(或停滞、衰退)影响的关键,制度变迁决定了人类历史中的社会演化方式,因而是理解历史变迁的关键。
15.《文化的重要地位》吉尔特·霍夫斯塔德著
Culture’sConsequences, by Geert Hofstede
霍夫斯特德在20世纪70年代末,进行了一次迄今寰球上较大规模的文化价值调查研究,调查了66个国家117000位IBM员工的工作价值,形成了1980年出版的《文化的重要地位》。他提出了能够对企业管理产生重大影响的文化差异的四个指标,即权力差距可接受程度的高与低、防止不确定性的迫切程度、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及男性化与女性化。他认为,这四种文化指标或因素对于管理中的领导方式、组织结构和激励内容,将产生巨大影响。后来,霍夫斯泰德又结合中国文化特点,加入了“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这一指标。这本学术专著使他成为跨文化比较研究领域的创始人。
16.《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欧文·戈夫曼著
The Presentationof the Self in Everyday Life, by Erving Goffman
戈夫曼(Erving Goffman,1922—1982) 美国社会学家,符号互动论的代表人物,拟剧论的倡导人。1945—1951年间曾在设得兰群岛从事实地研究。他以个人经验观察的结果为主要资料来源,对社会互动、邂逅、聚集、小群体和异常行为进行了大量研究。
他初创了“拟剧论”,认为人赋予社会秩序或特定行为以意义。社会行为就是社会表演,社会成员在社会舞台上扮演多种角色,使自己的形象服务于欲达目的。他还提出“污记说”,认为先赋的或自致的污记贬低了个人或群体的价值,限定了他们的社会地位。人们一旦给异常行为者标上污记,他们就走入了“越轨生涯”,结果是异常行为被强化。
“我想把这个研究报告当作一种手册,详尽叙述一种社会学观点。社会生活,特别是在建筑物或房舍的有形界限内有组织的社会生活,可以根据这种社会学观点来研究。我将描述一组特征,它们共同构成一种框架,这一框架能运用于任何具体的社会设施,无论是家庭设施、工业设施还是商业设施。本报告所使用的观点是戏剧表演的观点,其原理从舞台演出艺术原理引申而来。我将讨论个体在普通工作情境中通过向他人呈现自己和自身活动的方式,引导和控制他人对自己形成印象,以及自己在他人面前维持表演时可能会做或不会做的各种事情。”
17.《资本论》卡尔·马克思著
Das Kapital, byKarl Marx
《资本论》全称《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百科全书,同时也是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极峰之作。马克思在这部著作里,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发展。
18.《区隔:趣味判断的社会批判》皮埃尔·布迪厄著
Distinction: A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 by Pierre Bourdieu
皮埃尔· 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是当代法国盛名的社会学家,思想家和文化理论批评家,法兰西学院只此的社会学教授。他与英国的吉登斯(AnthonyGiddens)、德国的哈贝马斯(Jurgen Harbermas)被认为是“当代欧洲社会学界的三杰”。
布迪厄横跨众多领域,打破了学科界限,从跨学科的角度入手,对人类学、社会学、教育学、语言学、哲学、政治学、史学、美学、文学等都有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思想范畴,建构了相当新颖的学术框架。
19.《现实的社会构建》彼得·伯格、托马斯·卢克曼著
The SocialConstruction of Reality, by Peter Berger and Thomas Luckmann
本书出版于1967年,是社会学领域的一本经典,是一本与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涂尔干的《自杀论》齐名的社会学经典。本书的问世,开启了社会科学领域一个跨学科的学派——社会建构主义。书中考察了知识是怎样形成的、怎样得到代表它的制度和拥护它的人的维持和修正;现实是怎样通过社会互动形成的,人与其共同体之间的符号/象征关系。
20.《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乔治·莱考夫、马克·约翰逊著
Metaphors WeLive By, by George Lakoff and Mark Johnson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作为当代语言学经典著作,是公认的认知语言学隐喻系统研究的开始,在国外隐喻研究中具有很大影响。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在书中指出隐喻不仅是语言中词汇的问题,还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手段,它直接参与人类的认知过程,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还从认知的角度首次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完全颠覆了几千年来人们对于隐喻的狭隘看法,国内外但凡论及隐喻、认知的论文和专著,无不以此为经典。
21.《压力、评价与应对》理查德·拉扎勒斯、苏珊·福克曼著
Stress,Appraisal and Coping, by Richard Lazarus and Susan Folkman
拉扎勒斯带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团队进行了压力、应对研究,从而成为了整个压力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这本书,既对压力的整个研究背景进行了总结,又归纳了他们团队的所有研究,并提出了压力评价理论,并认为应对是过程的,而非特质的。
同时,书中还对研究方法等进行了描述和反思,对于压力研究的设计非常有价值。拉扎勒斯是美国应激理论的现代代表人物之一,对情绪和适应作了大量的研究。关于应激反应的对付过程,他提出了认知评价的重要性,认为生活过程中的其它因素都是以认知评价为转移的。1989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22.《实践社团》埃蒂纳·温格著
Communities ofPractice, by Etienne Wenger
知识是当今市场的重要资源,但是系统地组织和利用知识仍然是一个挑战。许多领先的公司已经发现,只有技术是不够的,培养实践社团才是有效实施知识战略的重点。在《实践社团:学习型组织知识管理指南》一书中,作者在对戴姆勒-克莱斯勒、麦肯锡、壳牌石油和寰球银行等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有效管理知识、驱动公司战略的实际模型和方法。
作者勾画了实践社团的基本元素,指出了培养实践社团的七大原则和主要建议,讨论了实践社团的潜在缺陷以及分布式社团面临的主要挑战,收关还说明了认识实践社团创造的价值及围绕社团制定知识战略的方法。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本书是一本组织掌舵者的必读之书,是一本为了组织和在组织中工作的人的利益和长期成功,发展“实践社团”的权威指南。
23.《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奥利弗·E.威廉姆森著
The Economic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 by Oliver Williamson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阐述的是西方新自由主义的经济观点,是西方特别右倾的与政治密切有关的经济思想流派。他们颂扬自由放任下的资本主义的市场和价格制度,认为它几乎是解决任何经济问题的极好机制;主张国家应该创造条件使市场和价格制度发挥极大的功能。
尽管新自由主义的经济观点具有很大的错误,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也具有某些值得参考的论点和资料。这些资料有助于暴露自私自利的动机对社会可能造成的有害后果。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主要论点为:竞争的资本主义,即通过在自由市场上发生的私有企业来执行我们的部分经济活动,是一个经济自由的制度,并且是政治自由的一个必要条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次要论点是:政府在致力于自由和主要依赖市场组织经济活动的社会中所起的作用。
24.《动机与人格》亚伯拉罕·马斯洛著
Motivation andPersonality, by Abraham Maslow
《动机与人格》是“人本心理学之父”马斯洛的代表作,奠定了马斯洛的学术地位。本书中,马斯洛提出了许多精彩的理论,其中需要层次理论、自我实现理论、高峰体验理论最为广大读者所熟悉。本书自1954年初版后,对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和实际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书是一部经典的、解读“人性”的著作。
阅读本书,就如同在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它并不晦涩难懂,适合每一位想了解自己、了解人性的读者阅读。
25.《依恋理论》约翰·鲍比著
Attachment, byJohn Bowlby
“依恋理论”首先由英国精神病学家约翰·鲍比提出,1944年他进行了一项关于44名少年小偷的研究,首次激发了他研究母子关系的兴趣。随后,他开展了一系列“母亲剥夺”的研究并指出:在个人生活的最初几年里,延长在公共机构内照料的时间或经常变换主要养育者,对人格发展有不良影响。1969年,Bowlby的关于依恋的三部重要著作的首要部问世,它阐述了婴儿与照顾者之间的联系,该观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依恋并非来自母亲的喂食行为及人性的驱力,它是生命系统的一部分,虽然它在整个生命过程中都存在,但在儿童早期最明显,儿童只有把父母作为安全基地才能有效地探索其周围环境。
(根据网络信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