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作为老板,假如你发现夜班有员工躲进更衣室,在换衣服的长椅上睡觉,你会怎么办?
对于员工出现这样的问题,国内的企业通常会怎么解决呢?
批评教育?罚款开除?把夜班班长骂一顿,写检查?然后在醒目的地方张贴告示,“严禁更衣室睡觉”?然后在早会上多多加强思想教育等等。。。
而我的美国同事们打算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呢?
首先,没有任何人挨批评。
他们的计划是,把长椅移到洗手间,洗手间进出人流多,也没人会在洗手间里睡觉,然后把更衣室和隔壁的休息室(break room用来给人吃饭和休息的,有自动贩卖机和多个有窗户的门)的墙壁拆除,把更衣室的密闭空间打破,让外面的人都能看得到。把存放个人物品的存储柜沿着墙壁排放。
这样整件事情便得到了杜绝。
从这个例子就能看出,中美做事思维差异的一些端倪。
整体来说,我们这个社会一直侧重于对“人”,或者说是基层个体的高要求。好处是我们的基础工人比美国工人灵巧很多;我们的学生比美国学生心算更快;我们的司机比美国司机驾驶技术更高超,我们的农民比美国农民更能吃苦等等。。。而美国基础民众貌似越来越“傻”,去哪离不开汽车,做啥离不开马达,做题离不开计算器等等。
但是坏处是我们的国民在体系建设面前,相比而言,显得无能乏力许多。
比如在教育上,我们只能不断去要求学生努力努力再努力,要求家长配合配合再配合,要求教师严格严格再严格,即使人人都知道教育体系有问题,但是人人都只能忍受,只能理解,只能适应,有时候还得安慰自己这是当前国情决定的“最公平地途径”。结果就是我们每个人都在无奈的奋斗着,看似很努力,但结果却有些浪费。多年以后,我才有勇气去点开网上推送的纪录片《高考》,但依然看得我内心纠结心痛。
不关注体系建设,就容易造成对个体要求加重。学习不好,就是你努力不够,过得不好,就是你努力不够,总之别人既然能行,而你没做到,就是努力不够。
不去关注体系,而只要求个体的例子还有太多,医疗体系、交通体系以及公司管理体系,医生护士越来越忙,司机越来越累,员工加班越来越多,体系的改动往往得靠上面的觉醒和重视,而这样的改动容易变成改给上面看,而忽视了使用者和基层民众的使用体验。
就像有来过美国的家长说,在美国的机场虽然看不懂英文,但是走起来并不费劲,反而是到了国内,虽然字都认识,但常常会困惑该怎么走。最华丽的航站楼,并不能掩盖人文关怀上的乏力。
刚在美国参加工作时,我经常被同事教育提醒,要以正确的方式做事do something properly。相对于你把三天的活给一日之内完成,大家更在乎的是你是否按照流程在做。面对没有按照流程走的事情,很少会得到宽容,比如“这次算了,下不为例”这样的说法我是没有听到过,通常都会要求推倒重来,或者把流程补上。“程序正义” 这个法律上的概念在普通民众中根深蒂固。这使得大家非常注重流程的合理性和清晰性。
而清晰合理的流程体系是需要日积月累、不断完善的。
如果你只是去看生产线那些肚大腰圆、慢慢吞吞的工人,你就会容易觉得美国的制造业要完蛋了。而你如果每天在公司早会上,听那些一线工人理直气壮,头头是道,逻辑清晰地反映起问题来,你就又会对他们刮目相看。
对于他们面对反映的问题,通常只需在三个方面找原因 -- 1 是否需要更好的工具和设备; 2 是否流程有漏洞; 3 是否培训不到位。
美国是一个先有乡镇,才有州,后有国家概念的。民众有很强的自治传统和意愿。中国企业到美国来,真的要好好适应和利用这一点。让工人更多地参与到企业的管理中来。
所以说,我们的文化里更要求个体在现有框架下的努力,对于框架的更改,那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是可能会影响到稳定团结的,而美国更看重对现有框架的论证和改进。
所呈现出来的结果就是,我们的文化更强调去做,而美国人更在意的是去说。
两种模式,各有利弊。
在一穷二白的时期,“做”的文化更有优势,无需多言,跳过争论,直接把起首进的找拿,照着做就是了。几十年,就可以追赶人家几百年。而在这个时期,试图去推行“说”的文化,只会观点混杂,需要平衡各方利益,造成极大地内耗。
而过了追赶期,我们需要给民众更多“说”的机会,更多地参与到制度规则的制定和完善中来。以人为本的社会,不是不断去提高对个体的要求,而是优化规则体系以及发明工具。
看着美国有那么多的体育项目,规则每年都在不断演化着。背后体现的思路跟商业,跟生活没有区别。什么是文化,文化就是百姓日用而不自知,方方面面都能体现出的一种思维方式。美国如何做到这么领域不断在演化和引领寰球的?是靠军事吗?是靠基于人性的尊重,推出的合理的规则,就像nba规则一样,你可以选择不用,但是就是精彩程度不如人家好。
我们好像缺少一种把球员,教练,俱乐部老板,体育部门官员,球迷代表,甚至球员家属和拉拉队队员,组织起来,一起提出改进方案,不断演化演进的氛围。
最近山姆哥消失了一段时间,是去考了个PMP认证。通过复习考试,我发现在项目管理方面,中国理应是全球首要,从古代的长城、大运河,到如今的高铁高楼大桥,但成体系的去总结一套合理通用的项目管理规则,却还是靠美国人去总结。然后设置个考试就可以挣我们的钱。中餐几千年里,都靠着大师傅掌勺。这都是轻体系化建设,重对个体的要求的结果。
继续靠罚钱来约束个人吗?还是应该优化规则?遇到事情,是继续靠思想教育,提高觉悟吗?还是靠制度、靠工具?这里体现以人为本还是以上为本了。规矩只由上面制定的话,帝制也会被说成特色和具有独特优势。不过思维转变之前,谈论政治体制都是空谈,不会长久,只会变味。以前中国人即使在海外,对于社会运动也是敬而远之,在表达诉求上,尽量克制。在游戏规则制定上,都不太愿意做制定者,更愿意做跟随者。目前情况已经大大改善。
很多问题不能归结于体制,而是文化逻辑。在文化逻辑转变之前,去动体制,也没啥用。就像收养小孩,中国家庭有钱了,社会有收养机制了,还是很难做到像美国家庭那样去收养孩子的。
体系建设需要哪种文化呢?就是能坐下来,一起完善游戏规则,而不是去要求个体的文化。
“搭平台,一起玩,累积过程资产” 。希望我们也少点对个体的要求,多点体系上的完善。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