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人情社会容易培养弱者?

来自:北美山姆哥 0 0 2019-03-05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这两个概念出自《遥远的救世主》这部小说。


弱势文化是依赖强者,期望能破格获取,而强势文化看重的是遵循事物客观规律。其中衡量的标准 -- “不是看积累的时间长短,而是看其与客观规律的距离远近”。


什么样是弱势文化,怎样算作依赖强者呢?


平时注意维持好人际关系,期待着哪一日之内“兄弟飞黄腾达了,记得拉我一把”;

“小伙子,好好干,看好你哟!” 员工的职业前途在于上级的器重上;

“大人要给小的们做主啊!” 百姓的洗刷冤屈得靠一位“青天大老爷”出现;

学生把提高成绩寄托于各种“速成秘籍”;

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寄希望于中科院自上而下的点石成金;

以及民众渴盼一个好首领能带领大家走向富强,

等等。。。

其实这都是弱势文化里依赖强者的表现,把希望寄托给强者,期待着哪天强者能开恩,能带来奇迹,能带你飞。

这样的弱者心态在每个国家里都有,但在熟人社会里会更集中。比如在拉美、中亚、印度、东南亚等等,人们看重亲情,生活圈子以熟人为主,看重经验传统传承。相比探求事物客观规律,他们更喜欢权威或者亲朋能直接给出可信赖的答案。只管听从老人言就肯定不会吃亏,只管照着权威说的做,他还能害你不成。至于其背后的逻辑原理,都不重要。

而强势文化则不同。“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任何现象的背后一定是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律。任何人的说法,我都持一定的怀疑态度,我需要去学习,去理解,去探求,去研究背后的那个律,直到这一切都make sense说得通。找到那个律之后,然后努力去往这个规律上靠,想办法去应用出来,在应用的过程中,不断去伪存真,发现新的律,循环往复不断积累,让事情不断地更接近那个律,不一定合情,但一定更合理。


例如在股票市场上,弱者心态往往会听信小道消息,或者求神拜佛,或者迷信高手带领,又或是主观意愿强烈,又或者是盲从大众。总之患得患失,赚钱了热泪盈眶,亏钱了哭天抢地。而强者则会学习股票市场规律,能努力做到克服人性,要求自己按照客观规律进出,知道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

在《carnage and culture》/《杀戮与文化》这本书里,有一段关于罗马军团作战的有趣描述,大意是说:

罗马军团面对的敌人五花八门,亚洲人(西亚地区)喜欢身披斗篷,身上有五颜六色的刺青;高卢人则是怪叫不断,赤裸上身,油膏抹在头发上,让自己看起来更加高大;日耳曼人手持巨斧、留着大胡须,还会把敌人的残肢头颅挂在腰间以恐吓敌人;不列颠的一些土著就会把脸图上颜色;北非一些部落还会炫耀一些奇形怪状的兵器等等。而反观罗马军团,往往相貌平平,战斗前也毫不喧哗,行进过程中保持阵列,在距离敌人三十码才开始奔跑,到达预定的距离后首要排士兵就是发出有节奏的怒吼,然后掷出2米多长的重标枪,对敌人前排防御产生巨大的破坏,然后短剑出鞘,趁着敌人慌乱进行队列冲击,最终取得胜利。


那些花里胡哨的装束,其实都是想把自己装扮成强者,队友们或者自己都需要这样的装扮来获得鼓舞,相信神力充满,创造奇迹。而罗马军团的强大是来源于更好地掌握了战争规律,知道军种武器搭配以及纪律对于战术执行的重要性。那些被感性煽动起斗志来的敌人,一旦被冲破缺口,恐惧便会迅速蔓延,斗志也会随之迅速瓦解。弱者的另一个特点正是容易被煽动,又容易被熄灭。

在今天的和平年代里,这样的对比依然很多。例如在健身房里,我们也能常常看到两种人:一种是自己查资料,请教高手,探究科学的饮食和训练方法,然后努力要求自己的吃和练靠近这些规律;而另一种人期待找知名教练指导鼓励,或者迷信各种神奇的器材动作。一年下来,还在坚持并且效果显著的往往都是首要种人,第二种人就跟罗马军团的敌人一样,虽然开始花样繁多,但是很容易被周围环境所干扰,很容易被情绪所笼罩,最终导致失败。

除了对客观规律的不断追求和靠拢以外,更重要的是对客观规律的系统化整理。这种系统化有两个极大的优势:一是体系的构建让后人可以不断在前人的基础上去迭代;二是细化的流程大大降低了后来人的学习门槛。规则系统清晰,心不会累。

但在这一点上,很可惜,我们一直都不擅长。这源于我们在几千年里都是农业社会,安土重迁,祖祖辈辈生活在一起,熟人之间交流,更靠感性和直觉,文化传承主要是历史经验。即使是皇帝,做权衡也是和中医把脉、大厨做菜差不多,更多靠熟读史书,然后靠直觉悟性、靠气度胸襟,来对文武大臣的见解做出判断,对了英明,错了昏庸,简单粗暴,名曰“领导是门艺术”。

当年玄奘千辛万苦取回的真经,在短短七十年内就失传,也是因为从数学发达的印度所取回的是一套基于严密逻辑的佛学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水土不服。民间更习惯于念念“南无阿弥陀佛”,而不要有太多的探究和论辩,给个方法,照着做就是了。

直到现在,很多领域中文书和英文书读起来都常常会发现中文写的不详尽。这样不细化、不详尽的传承,导致每个人读书做事靠的是个人领悟,很难做到理论的准确传承和应用。而西方在音乐、绘画、体育、律法、科技等等各领域都是以一种谋求建立细化体系的方式往前走。

事情 "should be handled in a structured and controlled way",用“一种结构性的、可控的方式” 来取代个人经验。这是PMP考试资料里的一段话,我觉得对我们如何推广自己的文化瑰宝有很好的借鉴。


对客观规律细化总结,可以清晰定义出一套体系,这其实已经建立一套准确的寰球性语言,无论你是来自哪个国家,什么样的文化背景,都可以准确掌握并且按照这套流程交流合作。


蹴鞠与现代足球之间的距离,就是这样的一套有着清晰定义、职责划分、细化流程的体系。

对于体系的力量,国人是有所认知的。这次贸易战的底气,不就是因为中国有着完备的制造业体系而不可替代吗?但是美国人的底气也正是在于制造体系之外,他们还有一个更庞大完善的社会体系。


只是弱势文化里“众生没有真理真相,只有好恶”。你跟他谈规律,他跟你谈爱国。


而真正爱国的强者,会放下中西土洋之别,在自己从事的领域里,刻苦钻研,需求并靠近客观规律,细化流程,降低执行规律的门槛,在我们祖宗留下的京剧、书法国画、中医中药、武术搏击等等文化瑰宝的基础上,去归纳可被全寰球接纳的细化语言。


当我们也可以让寰球人民无障碍地参与和接纳我们制定的规则时,中华文明才可能真正的复兴。


未来一个能培养强者的社会,一定是一个追求真相真理、规则细化明确、心不累的社会。

补充:


下面列举几道题目来说明什么是结构性的可控方式。


比如这种流程的细化:
each time that the project sponsor requests a change to the project, the project manger calls a meeting of the change control board.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 每次一个项目变更被出资方提出时,项目经理会召开一个变更会议,会议的目的将会是进行综合变更控制。

变更应该是在任何项目中都非常常见的事情,但如果没有项目管理知识和流程学习,当遇到一些变动变更时,人很容易靠着自然反应去面对这些变更,会不情愿,会反感抱怨,甚至会有所逃避。因为压力往往产生于out of control失控。

但项目管理知识的学习首先让你知道变更只是项目管理的一部分,然后细化的流程指导让你知道需要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应对。哪怕是没有太多经验,也可以相对从容许多,大大降低了处理这类状况的门槛。

又比如这种职责的清晰划分:
假如你是项目经理,你的团队在进行一个医疗记录存档检索系统的项目。这个项目的两个客户都提出一个变更,而且都说他的变更较高优先。你很好应该怎么做?答案是 Prioritize the changes without involving the team. 不用团队参与,直接自己对变更进行优先排序,因为对变更进行优先排序是项目经理的工作之一 “Prioritizing the changes is the job of the project manager.” 

如果没有这样的明确的职责划分,很容易出现两种特别,要么是项目经理一言堂,无法集思广益;要么是另一个特别 -- 啥事情都大家商量着来,项目经理失去了主见。

再比如这种对概念的清晰定义:
Assumption Log- a list of everything that the team is treating as true even though it is uncertain at this point in the project.
即使它是假设的,不确定的事物也一样可以给一个清晰且可传递的定义。



喜欢 0
收藏 0
0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移民工具箱

海那边公众号

新时代移民内参,为您开启 海外优质生活

微信 扫一扫

海那边移民

无需下载看项目,专家答疑

微信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