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从历史中所得到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不记取历史教训。
上海,一个日本老头指着人民广场的高楼说:这样的大楼,我曾有许多栋。我知道,他说的是实话,他们曾经历奢贵的繁华,也坠入过绝望的深渊:
1980年,日本进入到经济黄金期,日本人最重要的事就是消费,他们坚信明天会更有钱。那是一个疯狂的时代,却并不持久。
1990年底,水晶球落地,一切繁华戛然而止,日本掉头奔向另一个特别。
1
80年代的日本,
只能用疯狂来形容
------
80年代的日本是全寰球的制造器,整个日本笼罩在繁荣的光环之下,日本社会甚至产生了一个流行用语——“刹那主义”,也就是及时行乐。“消费即美德”成了日本人的共识。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日本人几乎买了70%的LV,拍下了一半以上的寰球名画。
他们白天在高级餐厅享受法式大餐,品尝4-5000元一块的贴着金箔的巧克力。
夜里去迪厅潇洒,法国路易十三等各种洋酒是当时日本人的较爱,如果你点清酒,连服务员都懒得搭理你。
回家时没有人乘坐公共交通,人们打车就像刷公交一样,而夜晚的迪厅附近更是一车难求。
大批的人等候在路边,挥舞着一万日元的大钞——几乎相当于今天的100美元——试图引起司机的注意。
据日本媒体报道,1988年日本银座附近,一位大型企业的中层干部为了打车,支付了100万日元给司机,而接他的这辆出租车只跑了五分钟。
要知道,按照1990年的汇率,1W日元大约=300人民币。而那时候中国职工的月平均工资是178元。(后文均按照这个汇率计算)
这样一说,是不是觉得100万日元是一笔巨款?但这点钱在当时的日本人看来,实在不值一提。
当时野村证劵给每位社员年平均交通津贴是300~400万日元,中层干部一年是3200万日元,还有曾经领过1亿日元的超级传说。
在这样的风气下,日本年轻人每日里无所事事,无心学业。女学生们为了拥有新款包包、名气大服装,而进行援助交际,也就是兼职卖淫。根据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出具的一份调查报告,在日本,有13%的女学生参与了一次或者多次卖淫。
因为在她们看来,出卖肉体不是丢人的,但是不拥有一款新的手包,在同学和朋友圈里,就失去了收关尊严的底线。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日本电视台暗访援交女郎
而毕业后,几乎所有学生都会收到5-10个工作邀约,每年18个月薪资和海外旅游是公司的标配。但即便如此仍有少数人不愿意工作,他们另辟蹊径每天都去高级酒店面试,一日之内能拿到百万日元红包,也足够应付日常开支。
虽然令人震惊,但当时日本的社会风气的确如此。而疯狂的远不止这些普通的日本民众,日本的企业家和政治家更加肆无忌惮。
据报道,当时有一栋美国大楼原本以4亿美元的价格卖给日本人,就等日本人付钱交割了。但交易日当天,日本人却带来了标价6.1亿美元的新合同,并解释说:
他们的老板头一日之内在吉尼斯寰球纪录里看到,历史上单个大楼出售的较高价是6亿美元,而老板要打破这个纪录。
也许是有钱任性惹的祸,80年代的日本企业家都忙着做类似的事——收购美国企业和美国资产。
三菱地产8.5亿美元买下洛克菲勒中心51%的股权,这可是美国的地标;
索尼34亿美元买下哥伦比亚电影公司;
松下60亿美元买下美国环球影业;
日本Shuwa买下花旗广场,还有那副盛名的梵高的《向日葵》。
这还只是冰山一角。当时的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曾得意洋洋地说:
美国人是劣等民族,二战通过武力没有征服美国,现在日本有能力买下整个美国!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而那时期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是一架日本飞机,向美国丢下一辆辆汽车和家电,标题是“虎、虎、虎”。意思是日本又来袭击我们了,不过这次是不冒烟的经济贸易战。
于是,美国开始连番出手。
2
泡沫破碎前一刻,
往往是最美的
------
美国做的首要件事,就是美国联合欧洲盟友一起造势宣传,大肆宣扬日元升值才能平衡贸易问题。于是,有了1985年的《广场协议》,日元随之大幅度升值。
1987年,9名美国国会议员在白宫门前抡起大锤,现场砸碎日本东芝牌收音机。从此以后,里根政府对日本的态度越来越强硬。
1988年,美国通过“超级301”条款,将打击日本列入国策。
在这一系列操作之后,全寰球都知道日本可能会被“玩死”,除了日本。
签订完广场协议后,日元的购买力直接翻了一倍,日本房地产出现大量泡沫,地价飙升,股市达到了38000点,1987年日本人均GDP首次超过了美国。
于是,日本满街都是金融家,人们谈论股市、楼市、金融和理财。当时的东京房价暴涨120%,较高的时候达到15W元/平,东京地皮的价格可以买下整个美国。
日本东京江东区的商品房,1985年前12000元/每平米, 1987年12900元/每平米,1990年飙升到33000元/每平米,房价翻了2.5倍。按泡沫全盛期日本年平均工资12万元算,60平米198万,不吃不喝16.5年。
日本凡是有点钱的人都在疯狂买房,他们坚信,地价为王,东京房价只涨不跌。只此让他们为难的是:房子不够卖的。于是,日本人想了一个办法:抽签买房,谁抽到就卖给谁。
日本电视台曾播出过一个画面,一位等着结婚的日本年轻人参与多次抽签但始终没能抽中,收关在抽签现场伤心过度、倒地抽搐。
这是有钱人的忧愁,还有一部分没钱的人。他们的解决办法类似于北京上班、天津买房。比如在东京圈域茨城县买房,当地房价只有首都市区的三分之一。不过他们的单边通勤时间比中国的2-3小时更可怕,他们要花费至少4个小时。
除了这个问题外,日本人没有其他任何忧愁。所有人都忙着消费和享受,愿意结婚和生孩子的人越来越少,甚至为日后埋下了人口隐患。
人说泡沫在破碎前的一刻,是最美丽的。这话没错,当时整个日本仍处于举国狂欢的状态,日本人认为自己超越美国指日可待。1989年,索尼创始人联名出了本书,书名叫《日本可以说不》。
可惜,日本已经没有机会了。
3
彩色泡沫后,是至暗时刻
------
1989年,似乎是对日本的诅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