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来才3年,回去怎么一切那么陌生了?
阔别祖国三年后首次回国,那种兴奋劲甭提有多大了。
归国前三天,小编就将行李打包好,然后美滋滋的躺在床上幻想着回国后的种种了。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
回到家,想做的首要件事并不是倒时差,而是吃吃吃!
没错,小编深度认同“唯美食不可辜负”,难得回一趟,何不大快朵颐一番?
嗯,别跟我提温哥华遍地都是中餐,哪能跟真正的家乡风味相比?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哼着家乡小曲,驾着老龄破旧小车,小编兴冲冲的往盛名特色风味食街疾驰而去。
不想,这正是我“囧途”的开始……
一囧
作为国内的三线城市,家乡这两年的发展还真挺快的,都快赶上温村了。
沿途上,可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更完善,城市面貌装点得更上档次,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虽然,大多都是我们所说的“商品房”……
不好……正当小编沉浸在家乡巨变之时,十字路口右侧横街突然杀出一辆右拐车辆,那速度,简直是完全忽略了我这绿灯直行的,还好,这会还在分神的小编反应神速,立马急刹,否则就创造了个回国最快车损人伤的纪录。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不过,相对于后来的事,这还真不算什么。
驶至一无红绿灯的非主干道十字路口,老远看到一婆婆站在中间隔离带正准备横过马路,小编像在温哥华的日常一样,马上减速,并在人行斑马线前的两三米就停稳车子。
可老婆婆并没有提步的意思,而是诚惶诚恐的看着我,好像不敢相信小编是在让路。于是,小编摇下车窗,打手势示意婆婆先过马路,婆婆马上受宠若惊般的提步就走。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这一个过程大概持续几秒钟吧,可小编车后的小货车却猛的鸣起了急速的喇叭声,司机还把头伸出窗外,比划着、吼着什么,是在吼小编?还是吼老婆婆?
更可怕的是,脚步缓慢婆婆还没成功穿过马路,同向的外侧车道一辆车呼啸而至,丝毫没有减速的意思,紧接着一声刺耳的急刹声,还好,差那么一点就撞上了!
小编早就吓得背脊冒汗,要是婆婆有什么三长两短的,这不得内疚一辈子吗?因为,要不是你装什么礼让,婆婆在中间一直等到没车了才过马路,哪能出什么乱子?
其实,这本不是什么值得惊讶的事情,因为小编移民前遇到这样的事多了去。只是听说家乡的交通部门从去年起,风风火火的开展“车辆斑马线礼让行人,否则罚款二百”的行动,效果非常的不错。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看看手表,哦,中午一点多,交警下班时间。再抬头看看四周,这里也没有交通监控,我好像明白了什么。
当然,小编也不会以偏概全。在国内待的一段时间里,小编不止一次遇到这类不良交通行为,但的确是比以前有所改观了。
文明驾驶,礼让行人,在加拿大是蔚然成风的。衷心希望先觉悟的人带动后觉悟的人,也希望家乡的司机们不是看在“二百块”的份上,而是真心的做到斑马线礼让行人,文明驾驶。
二囧
历经马路惊魂,到了小编魂牵梦绕的美食街,能不多吃几份较爱的“鹅汁肠粉”压压惊?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虽说较爱的它单价已经暴涨50%至5块钱一份了,但对于缺乏“家乡爱”的小编来说,这点钱算什么?
小编点了两份肠粉,外加一份白粥、青菜,狼吞虎咽起来了。
吃饱摸摸滚圆的肚子,小编豪爽的甩张百元大钞给肠粉阿姨,“阿姨,买单”。
正忙得不可开交的阿姨,看都不看我一眼,把头一甩,“我正忙着,你微信扫一下那个二维码付钱就可以了”
关于微信的笑话在国外早已不是什么梗。一直在用微信,并且热衷跟国内的亲朋戚友“抢红包”的小编,一直坚信这等笑话是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的。
听阿姨说要扫二维码,小编的思维马上闪现出“扫码加好友,发红包”来付钱就是“微信支付”了,简单。
于是,小编回了一句“阿姨,我扫你二维码加你好友,你也得抽空接受我,我才能发红包给你啊”
我这语音一落,周围的人“刷刷”的把眼光聚集到我身上,个个目瞪口呆的,空气都凝固了。
嗯,确认过眼神,他们是遇到了本世纪最愚昧的人说了最愚蠢的话。
这不,阿姨“噗呲”一声笑了出来。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旁边一位大约60多岁的婆婆强忍着笑,很热心的“教导”我,“年轻人,你打开微信,扫一下这个二维码,然后首先它会出现支付的界面,到时你输入应付金额,按密码支付就行了”……
好吧,谢谢你了,婆婆。
匆匆的按着婆婆的提示完成操作,小编立马连滚带爬的逃跑了,可老远的还感觉到后面几位婆婆、美女在捂着樱桃小嘴笑呢!
原谅我吧,怎么说我都是从村里(温村)回来的嘛,不懂很奇怪吗?在温村,我可一直习惯了一个一个硬币的数着付账的啊……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不过,这样的“囧”小编倒是不怕多遇几个,因为它证明祖国科技的日新月异嘛。
三囧
回家路上,碰到了两位泛泛之交的高中同学。他们硬拉我到一家“高级”咖啡厅里聚一聚。
一坐下,他们就很关心的问我:“你现在在温哥华做什么工作?月薪多少钱?”
真是好朋友,是不是怕我在大温饿着了?
我平静而认真的回答:“码码字,上上学,餐厅兼兼职,工资不高,够维持生活吧”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什么,你居然到餐厅做那么低级的工作?”,可能他们想不到答案是如此的意外,两人异口同声的反应后,面面相觑,一时间不知道说什么好。
那也是的,在国内,从事餐饮行业的地位很低,在很多人看来,只有“九等人”才会去从事。像我这个曾经有份令人羡慕职业的,现在沦落到餐厅兼职,能不让他们大跌眼球?
看他们俩那时的眼神,好像比我还担忧我的前景。
为了缓和尴尬的气氛,我也礼节性问他们“混”着怎么样了。
这下,他们马上眉飞色舞,滔滔不绝了。
一个在市里某政府部门任中层干部,听说将来很有机会胜任副职领导了;另一个在一家公司担任财务副总监,也很有前途云云。
看着他们衣着光鲜,在对比自己的衣衫“褴褛”,阶层立现,还好,我不觉得丢脸,因为,在大温我习惯了这般的打扮。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末了,我拿着账单去付账,他们一把抢过,坚持不让我付。那位中层干部还很关心我说:“你现在在外面挺不容易的,还是让我们来吧”
一句“不容易”,让我笑了。
是啊,这家高级咖啡店,就喝了三杯咖啡,另加几个西点,就花了近两百人民币,够我在大温餐厅兼职两三个小时了。
临别,两位同学还特备叮嘱我,“出去之后好好努力吧,争取早日脱离困境。以后回国有什么困难,尽管找我们吧,能帮的肯定帮”。
好兄弟啊,谢谢你们!
两位阶级兄弟成功的让我梦回国内时光,感受那物欲横流的社会,感受各行各业里的很多人的功利心,攀比心,一切向钱看,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变得不再那么单纯。对于这些,小编一直是深恶欲绝的。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在大温的三年,感觉社会变得正常多了。贫富悬殊、温饱问题固然存在,但人的高低贵贱之分是非常模糊的,也无谓混得好与不好,高官厚禄跟街角乞讨也同样可以受到尊重。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阔别家乡三年,我情愿相信人们的物质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也随之提升了,不曾想还是让我失望了。或者,我刚好碰上仅存的两个“阶级拥护者”?又或许,再给三年时间吧?
不想那么多了,还是继续在温村过着我那平静而平淡的生活吧,继续码码字,读读书,还有,我的餐厅兼职生涯。起码,在这里,没有人会感觉我是在困境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