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聚散无形来去无踪,比较适合“地下斗争”。目前华人通过微信组织的抗议活动声势不小,但是往往不知组织者姓甚名谁。有人发现在不同场合不同议题的华人抗议活动,其主力是同一拨华人。这居然成为西媒的头版新闻。反过来看其他族裔的抗议,大多是以某个或者某几个组织发起,不论极左还是极右,旗帜鲜明一目了然。
华人的政治观点当然也有左中右,但是几乎所有抗议都以“华人”一统而之。以至于有人根据个别华人的观点,给华人贴上“反移民”,“极右”或者“种族主义”的标签。所以不管你是什么观点,都应该大大方方地亮出自己的名号,好汉做事好汉当嘛。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每次选举,大多数华裔候选人都是“政治素人”,以专业精英为主,很容易沦为“花瓶”或者“炮灰”。而且华人参选大多是“一锤子买卖”,只是今次,脸还没混熟就退出政坛了。这其中的原因与华人的“地下斗争”有关。
因为组织者甘做无名英雄,虽然华人参与的政治活动不少,但不肯抛头露面,出不来社会运动的“英雄好汉”。其实华人完全应该利用加拿大的党团制度,公开透明地参政议政。
党团参政大致有三种途径。首要是参加现有的党派。各党经营多年,在政局中举足轻重。如果能找到与个人政治理念基本相符的政党,不妨入党,让势单力薄的华人站在巨人肩膀上参政议政。
第二是自己建党。虽然听上去有点“狂妄”,但是如果你的理念与现有的党都不符合,这却是一个宣传自己政治理念的有效途径。比如,绿党和大麻党在参选初期基本属于“打酱油”的角色,但是大麻党成功推动了大麻合法化。绿党已经可以左右政局。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就是这个意思吧。
华人可能不太愿意寄人篱下,愿意入党的不多。又无魄力独立建党。所以党团参政的第三种途径“搞社团”可能更适合华人。到底搞社团是华人的长项。这种社团以相同的政治理念为核心,平时一起搞抗议玩政治,在选举中以一个整体选择候选人,或者社团领导为某个政党充当候选人。百人微信群能保证几十票就不错,而百人社团基本就是百票。
我们在选举中经常可以看到某团体宣布支持哪一位候选人,这种集中在一起的票源就是影响力。现在华人社团非常多,但基本是面向国家甚至面向寰球的外向型社团,或者是面向同行或同乡的内向型社团。以相同政治理念结社的不多。这也是华裔候选人选前没政绩、选后没痕迹、政治素质普遍不高的原因之一。
有人鉴于华裔候选人的政治素质参差不齐,提出成立委员会来挑选华裔参选人。这个方案是否合法暂且不提,更大的问题是谁来决定委员会的人选?其实,政治性社团活动就是挑选华裔候选人的有效途径。
社团是注册的合法组织。社团领导可以出头露面公开宣扬社团的政治理念,提高知名度。社团领导需要经过选举产生。如果领导“荒腔走板”,还可以通过选举改变。华裔社会活动者可以在社团活动中获得民主历练,积累领导经验,建立政治人脉。社团活动涌现出来的候选人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说话有人听,选举有人捧。可以说社团活动是培养和锻炼华裔候选人的政治土壤,值得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