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楼市,正遭遇20年的低谷期
11月初,中国人民银行就发布了《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8)》。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份对我国金融系统稳定性有重要作用的报告,专门辟出了两大章内容,分析房地产市场风险和住户部门债务。
(点击图片,加入海房交流群)
这是非常罕见的情况,而分析的结果,并不乐观:
报告显示,过去十年(2008-2017)里,我国住户部门的债务总规模40.5亿元,相当于全国GDP的一半。
其中,房贷占了全部债务的54%,也就是20多亿。如果加上没有被统计在内的消费贷,那么我国房地产的实际债务规模,恐怕要在20亿的基础上再翻一番。
这样庞大的债务规模,其实是全民加杠杆堆起来的:
过去十年间,我国居住部门杠杆率从43.2%增长到了112.2%,居民的杠杆率也从17.9%迅速攀升到49%,堪称全民加杠杆。在这种形势下,我国房地产市场一旦出现变动,很多家庭将会瞬间破产。
这并非危言耸听,我们对比一下其他国家的杠杆率,就一目了然:
在同一时间里,美国杠杆率从95.4%下降到78.7%,日本从59.5%下降到57.4%,欧盟从60.4%下降到58% ……
正是因为形势过于严峻,所以近年来,政府对房地产的调控异常严格,各项政策纷至沓来:
(点击图片,加入海房交流群)
在经济形势和政策调控的双重影响之下,国内多个城市的房价开始下跌,甚至引发退房大潮。这其中包括万科、碧桂园等大型房产公司,下调房价5到7折,大批民间投资客惨遭套牢。
比如,曾经热门的投资地——燕郊,房价直接腰斩,从高峰时期的3W多跌到现在的1.7W左右,投资者大闹售楼处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惨重的财产损失,甚至有文章宣称“爆仓现象的出现,让房子开始吃人了”。
不管怎么说,大陆房地产市场的非理性繁荣期正走向终结,寒冬已然来临。
聪明的钱,早已开始撤离
国内房地产市场不景气,受损的不仅仅是购房者,开发商的日子也不好过:
融创掌门人孙宏斌宣称“安全首要”,万科一边喊着“退出房地产”,一边高呼“要活下去”,而碧桂园在经历了高周转导致的多起安全事故后,也开始收拢。
(点击图片,加入海房交流群)
这些开发商看起来在艰难求生,但实际上,他们早就找到了新路子:
万科在美国房地产市场砸了50亿,房产项目遍及纽约、旧金山、西雅图、洛杉矶、奥兰多等;
碧桂园在印度、马来西亚房地产市场砸了10亿后,又在泰国投了13亿做公寓;
华润置业拿着28亿跑到英国伦敦开发写字楼……
与此同时,国内高净值人群也顶上了海外置业:
胡润研究院调查显示,2017年国内60%以上的高净值人群(80万人),已经配置了海外房产,投资总额达395亿美元(约2500亿元人民币)。
海外房产投资,已然成为一种趋势。
凛冬将至,打好资产保卫战
网上流传一首打油诗——《跑不跑》 :
(点击图片,加入海房交流群)
其实,跑不跑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守护好自己的资产。当下,无非三种途径:
现金为王,等待低的时候买入机会;
配置美元资产,与国内人民币资产对冲;
配置海外房产,做好保值增值。
对于中产阶层来说,如果投资海外房产,有两条理想选择——美国或者东南亚。
先来说一下美国:
美国房产作为美元资产的一种,可以和国内的人民币资产进行对冲,具有更好的保值增值效果。
同时,美国自从特朗普上台后,资金回流国内,经济持续走强,就业情况明显好转。在多方利好的局势下,美国房产的投资收益将更有保障。
(点击图片,加入海房交流群)
至于东南亚房产,地理位置上靠近中国,方便考察,同时投资成本低,收益前景好。目前,比较看好的是泰国和马来西亚:
泰国曼谷目前的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程度接近十年前的深圳,近两年的房价都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幅度,租金回报率也在5%-6%,收益可期;
马来西亚吉隆坡的房价已经连续十年保持稳定增长状态,风险相对较低,同时租金回报率在6%左右,收益稳定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