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从体制还是文化、教育等等方面,加拿大都是跟从美国的:小学生的教材用的是美国的,孩子们读的书都基本也都被美国几大出版社所垄断,学校老师也是用美国的方法(参考北美老师教孩子选书秘诀, Daily Five)教育小朋友,所以有人戏称加拿大是美国的一个比较穷的州。
其实中国大陆和加拿大教育的差别,绝不仅仅在幼儿园和学校,相当大程度上,还体现在妈妈的差别上。她们不怕的事情中国妈妈有些很怕,而她们看重的、害怕的事情中国妈妈反倒不重视。
从孩子一出生,就能感觉到北美妈妈的放松心态。经常在外面看到非常小的baby,要么被装在篮子(carseat)里提着到处走,要么被妈妈用包带裹在胸前,有些甚至是没满月的孩子。在游泳池甚至在游泳课上面,也总是能看到几个月的小baby带着尿布玩水。在冰场上,经常看到妈妈推着婴儿车在上面滑。看这些妈妈对待新生儿,让人感觉不到那种小心翼翼,很自然、很放松。
多伦多的冬天非常寒冷,但是老外的小baby就坐在推车里,有些就在外面边晒太阳边睡觉。到了温哥华,感觉孩子们冬天穿得更少,很多就是薄薄的单裤。前几天,温哥华的较高温度也就是10度,幼儿园的小朋友居然还有穿着一条单的七分裤,上身穿着砍袖的背心,外面罩了件也不太厚的外衣。这些孩子放学了都要在学校玩一会,玩的时候小丫头居然把外套还脱了。而穿着棉衣的我在风中还有些发抖。
在国内的时候感冒咳嗽流鼻涕老师都说不要送了,防止传染,也省得别的妈妈不高兴。而加拿大的老师会说:很多孩子都感冒,正常送没关系。小孩子在幼儿园生病、被传染很正常,家长都理解,不会在意。有些加拿大妈妈对孩子生病的态度就是:生病没什么啊,这是孩子成长必须要经过的事情,小时候不生病,大了反倒不好呢。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温哥华要有差不多半年的时间是雨季。每到这个季节,一个礼拜差不多要有4-5天都在下雨。所以小朋友的首要件行头就是雨衣雨靴。下雨的时候,很多妈妈把推车用塑料雨罩罩上照样推着孩子走。除非是瓢泼大雨,一般的小雨孩子们都照玩不误,被淋湿了妈妈也不在乎。幼儿园里如果赶上下雨滑梯之类的不能玩,那小朋友就牵着绳子沿着街道在雨中走。
加拿大的孩子的家长给孩子带的食物,基本就是一块面包、一根香肠,或者是三文治之类的东西,很简单。而且每天和每天的食物区别不大。关于中国育儿常见的给孩子不吃还要喂,很多老外妈妈都不理解,医生、幼儿园老师也不理解(参考国外早教专家的育儿经)。
在公共场所,孩子们玩的时候妈妈一般都不发表意见,让孩子按自己的想法、自己找朋友玩。但是一旦孩子不按规矩玩,比如不排队、比如拿了别人的东西、比如多占用了公共资源,妈妈一定会出面制止。对于孩子在玩的过程中不能分享玩具,妈妈也都会出面干预。有人说看国外的孩子都挺守规矩,其实守规矩的前提是不怕孩子少玩一次或者少得到什么东西。
对于公共场所孩子们的表现,北美妈妈也都非常重视。吃饭的时候,妈妈关心的不是你饱没饱,你说饱了就可以不吃。但是吃的时候一定要规规矩矩,吃完过后玩可以,但是如果影响到别人妈妈就该出面干预了。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以前,大家印象中说北美的孩子整天都是玩,事实上这老外孩子的兴趣班上的一点都不少,也是一个上完赶着时间去上另一个。但是同样上兴趣班,他们送孩子进去的时候和接孩子出来的时候说得最多的一个词是fun,进去的时候说have fun,出来的时候也是这样,即使那些滑冰游泳跳舞都有升级的课程,家长们关注的也是fun,似乎和升级没什么关系。
北美长大的孩子,没听过他们背诵些什么,也很少在小的时候就写字认字,纯粹的知识性的东西在这边的孩子们脑子里占的比重实在是太少。但是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孩子们的手就没停过运动--剪剪贴贴、粘粘画画,这边的手工用品的素材品种之多往往大大超乎我们的想象。她们认为,手工是促进大脑发育很好的途径。除了动手,还要运动,所以孩子们的兴趣班基本都是围绕这两样展开的。这边孩子上兴趣班最多的是游泳、滑冰和足球,这几项可以说是全民健身运动,到学校随便问问小学要毕业的学生,几乎没有不上这些班的,而且收关的级别还都不低。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在北美,妈妈们很清楚精英只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十五。所以妈妈们对孩子的期望值都比较实际。有一位妈妈说,我儿子将来要是能当个公交车司机我就满意了--相比较而言,公交车司机待遇好、稳定。而且,她们认为,即便是精英,也要自己动手吃饭洗衣、自己伺弄院子里的东西--这种观点应该说和西方保姆少、人工贵有关系,大家基本都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因此,北美的妈妈格外重视孩子的生存能力。所以,孩子从5岁左右就开始分担家务,吸地、除草、准备餐桌、洗碗、洗衣等等都有孩子参与的部分。在这里非常盛行童子军,甚至成为加拿大孩子的必修课,几乎当地的白人家庭都参加过,而且一代一代的传下来。
童子军最主要的宗旨就是锻炼孩子的生存能力。每年的假期都要组织孩子们到野外去露营,实战中提高孩子们协同合作的能力和水平。而学校教育,仅仅是这种理念的延伸而已。之所以学校能够对孩子的发展有那么多有益的做法,并不是孤立的学校的作用,而是妈妈们在孩子小的时候就一直坚持这样的理念和方法,使得孩子们最终沿着一致的道路向前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