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就像陀螺,容不得你些许松懈。
1
2005年冬天,有21岁女孩走进报馆求助:谁愿出资为父治病养老,我就嫁给谁。
舆论哗然,同龄人发帖声援,帮女孩筹款。
多年后,类似卖身救母的消息不时出现,但当年的捐款者,只留下一声叹息。
他们已同是旋涡中的沦落人。有媒体调查后惊叹,九成80后养不起自己的父母。
他们带着独生子女的烙印,结婚生子。他们夹在421家庭的中间,身躯颤抖。一个微小的变量,就能将他们轻易击垮。
(点击图片,加入海房交流群)
4年前,一武汉白领得知两方老人同时大病后,患上抑郁症。她尚在新公司的试用期,孩子不满一岁,且夫妻俩同为独子,命运在病房与职场的切换中,仓皇失色。
在北京,有一位老父亲病危,他远在日本的大女儿不愿放弃留日一年机会,拒绝回家探望。带着3岁孩子的小女儿在医院独扛,身心俱疲。
眼前,是望不到尽头的负重跑。
就职投资公司多年的北漂,终于凑齐首付。老家父母没有退休金和医保,打算过来一起住。过几年他想再要个孩子。一间小屋,挤下5口人,“一想就头痛”。
而且有些问题,注定用钱难以解决。
孤闯大城市的地产销售,祈祷父母退休后能够永远健康。老人远在千里之外,小城的日子寂寞孤单,却总不愿来京生活。他们小心翼翼,不想成为负担。这是个残酷的默契。
年近40的女高管,几年前接父母来身边照看孩子。
她讶异地发现,已与母亲活在两个寰球。唠叨和争吵下,她与母亲势如水火。孤独煎熬中,父亲成了网瘾老年。
女高管只有一个孩子,夫妻俩商量,老了以后就去养老院。“希望那时候的养老院,能多一点人情味吧。”
(点击图片,加入海房交流群)
2
太近,日渐厌;太远,甚思念。
上海一位70岁的老人终日卧床,女儿远居加拿大,一年只见一面。洋女婿中文蹩脚,只会说“再见,妈妈”。
364天的孤独后,这已是老人少有的慰藉。
按照国际标准,一国60岁及以上老年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0%,即为老龄化社会。2017年,中国符合标准的老人已占总人口的17.3%。耗时百年的人口结构转型,在中国被压缩到20年。
有学者感慨:独生子女父母老龄化后,家庭养老更加困难。
养老成为复杂的社会难题。
在广州,公办养老院一床难求,70岁的副处级干部也只能四处托人。85岁高龄的老人,仍在庆幸3年前子女的人脉活络。
有些地方,人脉已经失去作用。
有媒体报道,北京首要社会福利院有1100张床位,前面排了7000多人,“老人要住进来,至少得等10年”。
这个消息是6年前的。
人们在《奇葩说》中激辩,再好的养老院都无法取代亲人的照顾。反方则称,“老人自己去养老院那是他们懂事”。现场,反对者与支持者都泪流满面。
(点击图片,加入海房交流群)
某种程度上,这是一场博弈,筹码是老人的幸福感。
对独生子女而言,这是个悖论:他们没有时间照顾老人,可选的选项,却都不是很好的答案。
某个深夜,一位94岁的老人去完厕所,刚刚躺下,却又想再去,“我害怕一个人在房间里”。
刚刚因哮喘出院的老爷子,反复纠缠医院的大夫,“能不能让我再住几天,医院热闹”。
还有人不适应退休生活,每隔一分钟就看一次腕表。
“时间过得太慢了。”
(点击图片,加入海房交流群)
3
不久前,有媒体人探访养老院。她发现,里面的老人有的坐在躺椅上太阳,一动不动,有的则坐在门口,冲外张望。
所有的老人,“眼睛都毫无光彩”。
多年前,东北与兰州的老人,在三亚与海口的“富人区”买下房产。社区与附近的商圈高楼鳞次栉比,距家3000公里。他们在冬天抵达,夏天离去,如同候鸟。
不过,一位老人抱怨,这里缺少高水平的医院,出行往往需要开车,这对老人又是一个挑战。
此外,菜市场里还有13元一斤的韭菜和12块一斤的大葱。“包顿饺子真贵啊”。
也有老人飞的更远。
2015年,有数十位中国老人乘坐大巴前往洛杉矶一家赌场。他们身着朴素的老旧服装,挎着超市常见的尼龙袋,脚踏反复漂洗的旧款旅游鞋,却甘愿在此耗掉钱财与时光。
他们已成为美国赌场的独特风景。
有老人说,自己一周至少光顾赌场5次。来美国投奔儿子后,儿子工作太忙,孙女正念大学。他没有朋友,没有亲戚,也不懂英文,唯有赌场推销员的热情让他感到温暖。
他们注定成为孤岛。
(点击图片,加入海房交流群)
现在的80后已经开始买养老房,给父母买,也给自己买。他们需要良好的自然环境、高等的医疗水平、廉价的生活成本,同时还需要中文的生活环境以及有人陪伴。
深圳一位四十多的副总双亲已经过世,当时他还是普通的小职员,父母知道他没钱直到病得拖不下去才告诉他,那时即便有钱医生也无能为力了。
他不想自己以后也这样结束生命,于是早早在马来西亚槟城买了房子,盘算着退休之后就去那里养老。
马来西亚有当先的医院,医疗水平得到了西方发达国家的认可。医护人员们训练有素,大多在英国或美国接受过培训。同时,有些医院还会设置专业的翻译部门,他们可以翻译22种语言。最关键的,马来西亚的医疗是全球出名的低价而不低质。
(点击图片,加入海房交流群)
在马来西亚槟城,他觉得自己可以活得久一点。当然,也能活得舒服。
当地华人很多,占到60%以上,中文加点简单的英语,就能活得很自在。3毛钱/度的电费,8-10块钱/月的水费,还有24元/杯的星巴克,他的老年生活可以活得很肆意,不用担心钱不够花。
在加上当地的华人社区,以及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老人过去养老,越来越多的70后80后过去买房准备养老,等他老了,总不至于太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