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哥华的上海老克腊

来自:温哥华港湾 0 0 2018-09-17

“克腊”源自“Class”,层次高,品位高,“老”字当然还是指年纪。


  有这样解释的:老克腊是那样一群上海人。他们灰发或者白发,一头发丝抹过适量的生发油,梳理得纹丝不乱,可能还架着一副秀气的眼镜,一眼望过去,文质彬彬如暖风拂面。他们男的穿笔挺的西裤,三接头的皮鞋擦得雪亮。


  考究,精致。


  说一点洋泾浜的英语,唱得一口字正腔圆的英文老歌。至于上了舞场,他们的风度是可以让年轻人自惭形秽得迈不动步子的,放在今天的语境,即“秒杀”。


  在温哥华首要次见到老克腊是90年代,教会要出一本杂志,罗杰是主编。


  旧上海资本家的公子,80年代初移民来加拿大。文学音乐样样齐备,家里兄弟姐妹自成一个乐队。仪表堂堂,当年在上海宫雪花都没能追上他。宫是刘嘉玲的前任,都是闯入香江的上海丽人。


  如今才华都奉献给上帝。标准国粤语,播音员的音质,在温哥华大型布道会做翻译,教会诗班指挥。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2000年初,在银行遇见彼得。发油,一丝不苟,后梳。西装笔挺,皮鞋锃亮,言行classic,当然不可少的还有标配,上海口音国语。


  一次偶然去温哥华东区的一间教会,台上正在领诗歌的,银行客户上海老克腊啊。


  更惊喜的是,这间教会是他姐姐创办的。原来他家祖辈已经信上帝,有的还做了牧师。所以他们的中文名都是圣经中的名字,比如约翰,彼得,保罗等。




  上周一个婚礼。坐在旁边的,是教会每周西装笔挺负责接待新朋友的弟兄,几十年如一日。一直以为他六十多岁,原来人家七十有七。秘诀?你一定猜到了,上海老克腊。老牌上海交大,80年代初移民温哥华。


  婚礼晚宴。坐下来,旁边老先生一开口,再一打亮,标配齐全。今天于我莫非老克腊日?也是八十年代移民加拿大。


  更有甚者,同桌另一对,还有一位女克腊。满头银发,丝丝亮闪,肤如凝脂。最吸引人的是那细滑的脖子,令人想起《西雅图不眠夜》等片的美国女导演诺拉.艾芙隆的书《我讨厌我的脖子》—— 因为她的脖子四十几岁已经不能示人,要穿高领衫。女人的脖子,说明了一切。


  八十年代初能有多少人从中国移民出来?他们都是,基督徒的后代。


  而最老克腊,最令人尊敬的,是一位87岁的牧师。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他在台湾,香港都做过牧师。70 年代在西雅图当牧师时,发现温哥华没有国语教会。于是每个周末,开车往返,在各个公共场所找说国语的华人,从几个人,十几个人开始,到今天容纳一千人,大温地区较大的华人教会。


  如此高龄的他,今天依然毫不停息。频繁在外地讲道,美国许多州,特别是东西两岸,每一年都有他的身影。温哥华的教会也常常请他布道。


  “报福音传喜信的人,他们的脚踪何等佳美。”(圣经罗马书10:15)


  老牧师永远西装笔挺。发油,纹丝不乱,三七开,而且七的部分是向后梳,很洋派,英语流利。亮的皮鞋。金丝眼镜,头自然稍右偏,浅笑盈盈,和蔼可亲。在购物商场里,他是风度翩翩,猜不到年龄的人。每日与夫人一起健步,精神饱满。


  “你以恩典为年岁的冠冕,你的路径都滴下脂油。”(圣经诗篇65:11)


温哥华港湾(BCbay.com)

喜欢 0
收藏 0
0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移民工具箱

海那边公众号

新时代移民内参,为您开启 海外优质生活

微信 扫一扫

海那边移民

无需下载看项目,专家答疑

微信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