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重述教育理念
许多家长会选择国际中学作为孩子未来出国的铺垫,然而国际教育是个漫长和复杂的过程,需要家长的深度参与。但中国家长对留学是重申请结果,弱孩子成长,心态焦虑少平和,和学校容易产生矛盾和冲突。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一些拿到藤校或者美国TOP10大学offer的学生,其在初中阶段的成绩并非是名列前茅,年级名次常处在前30%上下。但这些学生家长对国际教育有比较理性的理解,注重孩子长期培养,挖掘孩子的个性,最终会有很好的申请结果。而一些家长注重孩子标化成绩提高等外在的东西,重视名校申请,最终反而会出现孩子全部被名校拒绝甚至上大学后退学的现象。
对出国留学的学生来说,从留学收获的维度上看,个体收获各异,但“朝着自己想成为的样子前进”是大家的共识。而对于家长来说,对留学初衷的理性回归,重述教育理念也将影响孩子的留学生涯。
“坚持”:未来更清晰
在跨文化交流中保持批判精神,求同存异,化解冲突,是出国留学所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和重要收获。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留学英国的小悦认为,夹在中外文化之间,有冲突也有和解,但在适应留学地文化的过程中,会接纳新的文化元素,也会坚持自己固有的文化元素。接纳新知和坚持本身就是一种成长,会让自己反思,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让自己对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规划。
毕业于英国皇家北方音乐学院的许瀚也认为,在跨文化学习中,坚持自己的观点,保持批判精神,也是适应新的文化氛围的一部分。
交流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多边的互动。因为海外学子的主动交流,他们身边的同事和周围的朋友甚至改变了对中国的固有印象。在意大利佛罗伦萨美术学院访学的周利明就坚持在访学期间较大限度地参与学校活动,用中国水墨在佛罗伦萨国立美术学院写生,使得当地的教授对中国水墨和西洋画技巧,“越来越有比较的兴趣了”。
“独立”:较大的成长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已经工作的小陶回望自己的留学经历,认为最重要的收获是独立生存能力的增强。“身处异乡,没了家人的照顾,所有事情都需要自己解决。”小陶说,“我自己找过房子,和房东讨价还价;找过学校负责人,为了缴费问题……这些在以前我不擅长的沟通问题,我都一一面对并解决了。之前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留学之后觉得自己无所不能。”
刚刚从墨尔本大学硕士毕业的马素湘也清晰地记得,为了省钱,自己曾购买家具零件。“大到床和桌子,小到椅子和台灯,花了3天时间,终于把所有家具都组装完成。用超市购物车运过冰箱,也曾用大型垃圾桶运过洗衣机……似乎每一样东西的置办过程,都是一部‘血泪史’。”马素湘说,正因为有这样的留学过程,才让自己真正地变得独立。
“独立”是海外学子总结留学收获时使用的高频词。随着留学低龄化趋势的发展,在父母温柔乡中长大的一代走出了国门,对这些学生来说,学习、生活的日渐“独立”确实是较大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