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做了40年食堂阿姨,没上过一日之内学,却成为港大院士,受几代师生尊敬

来自:Mr海 0 0 2017-11-30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对普通劳动者的尊重和温情,就像是沙漠中的甘泉,是社会最稀缺的资源。



1

港大有一位没上过一日之内学的院士

------


近日,香港大学的主页上刊出了一则悲伤的消息:被誉为“港大之宝”的三嫂袁苏妹,在24日以90岁高龄溘然长逝。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噩耗传来,港大校长马斐森哀悼说:她为港大留下光辉传承。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还有更多的群众表达了哀思: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这位袁苏妹,身前不过是港大一名普通的食堂阿姨和清洁工。她做了什么贡献,有哪些动人的事迹,*能让几代学子和政要们来纪念她,爱戴她?


三嫂的去世,让很多港大学子回忆起了和她相处的往事。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曾任港大学生会副会长的资深传媒人文灼非,至今忘不了三嫂制作的夜宵,忘不了那浓郁的人情味。


学生们深夜读书如果饿了,不管多晚,都能去食堂吃三嫂煮的夜宵,她总是等到宿舍全都熄灯后,才结束一日之内的劳作。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香港电视广播的副行政主席梁乃鹏,还记得当年考试前“半夜刨书”,三嫂会给他煲一罐莲子鸡汤补脑。


已经毕业十几年的律师陈向荣则想起,期末考试前夕高烧不退,三嫂用几个小时煎了一碗凉茶给他,“茶到病除”。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除了给学生们做美食,三嫂还是一位“知心大姐”。


男生向她请教如何讨女友欢心,女生向她倾诉男孩子“只顾读书,对她不够好”。


每次三嫂只是耐心地听完故事,说一些再朴素不过的道理,“珍惜眼前人”,或是“同学,失恋冇乜大不了,我请你饮支可乐啦!”


三嫂退休后,每年都会被邀请参加当年学生们的婚宴,并接受新人们敬上的一杯茶。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这些事,在外人听起来,都是再普通不过的事情,身为食堂阿姨、清洁工,给学生做饭、打扫本来就是分内之事,但在港大学子看来,三嫂是港大的“灵魂人物”。


2009年,港大决定授予这位服务了学校40多年的三嫂以荣誉院士称号。


那一日之内,同台获此殊荣的包括恒生银行行政总裁柯清辉、恒基兆业副主席李家杰等名流。


港大学学生事务主任周伟立这样介绍三嫂:“大家都知道大学堂有三宝,铜梯、四不像雕塑和三嫂,这三个宝贝搬不动移不走,三嫂永远是大学之宝,是香港大学之宝!”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三嫂当时发言说:“我只是普普通通在大学堂煮饭的人,小时候躲日本人才逃到香港来,一辈子没什么学历也没做什么贡献,难为那么多的旧生还记得我,记得三嫂。我知道这个奖是发给对社会有很大贡献的人,现在发给我,真的很感动很开心。”



2

港大三嫂:我只是在大学煮饭的普通人

------


正如三嫂所说,她只是在大学煮饭的普通人。


她祖籍广东东莞,年幼时遭遇了日本侵华,一家人逃难来的香港,能够生存立足就已经不易,上学读书自然是奢望。


所以,她很羡慕那些“大学仔”,那时候,香港大学的学生还是很讲究旧派作风的,即使是晚上来食堂吃饭,也一个个穿戴整齐,绝没有穿拖鞋就出来的。这更增加了她对学生们的尊敬,能服务这些有知识、有教养、有活力的年轻人,三嫂也感到很荣幸,所以特别认真,把他们当成自己孩子一样照顾。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当一个人用高素质的服务对待他人的时候,他人自然会还以高素质的回应。


有一位学生后来成了商业大亨,每次都开着豪车接送三嫂去港大参加活动,他说:“能够当三嫂的司机是他较大的荣幸。”


当年三嫂被评为院士,较高兴的反而是那群已经中年的旧学生们,他们簇拥着三嫂,振臂高呼,仿佛又回到了学生时代。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这个消息被报道后,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三嫂算是创造了一个历史,她是香港首要位平民院士,认识的字不超过五个。


内地得知后,也非常好奇,当成又一则香港奇闻来报道。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那年的重庆高考,也以三嫂的故事为材料,要求考生以“情有独钟”为题,写一篇作文。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3

不是所有大学

都有港大这样的尊重和温情

------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曾这样说:


“资产阶级抹去了一切向来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职业的神圣光环。它把医生、律师、教士、诗人和学者变成了它出钱招雇的雇佣劳动者。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


按照老马的说法,资本主义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只有纯粹的金钱关系,没有令人尊敬的职业光环,更没有温情。


然而在资本主义实行了近百年的香港,一位被雇佣的劳动者,一位底层的食堂阿姨,却带给了几代学子如家人般的温情。


一辈子没读过一日之内书的她,却成为了港大院士,40多年都在底层工作的她,却受到了无数港大学子、社会政要的尊重。


除了三嫂,港大后来又把这个荣誉颁发给了为学校服务了40多年的“发叔”。以此肯定他长期服务的付出,这样对普通劳动者的尊重和温情,不是现在某些大学能够相比的。


这种尊重和温情,就像是沙漠中的甘泉,是社会最稀缺的资源。


有人曾经用“猴子爬树”来形容一个道德沦丧的社会:一群猴子爬树,上面看下面的都是笑脸,下面看上面的都是屁股,往左右看都是爪牙和耳目。


这样的社会,谁会去在乎那些比你地位低的底层劳动者呢?长期得不到尊重的底层劳动者,又哪里会真心实意地为你服务呢?


或许,只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香港大学校园,我们才能看到这仅存的尊重和温情。

喜欢 0
收藏 0
0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移民工具箱

海那边公众号

新时代移民内参,为您开启 海外优质生活

微信 扫一扫

海那边移民

无需下载看项目,专家答疑

微信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