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前,夏令营体验成为先行军

来自: 0 0 2017-10-23

用大数据分析古诗?是创新还是噱头?

前段时间,有条新闻引爆了微博首页与朋友圈。“清华附小6年级学生用大数据分析苏轼 还写论文”。据悉,同学们利用假期时间,自愿组成小组研究课题,共完成课题研究报告23份:《大数据帮你进一步认识苏轼》、《苏轼的朋友圈》、《苏轼的心情曲线》、《苏轼vs李白》等。

有人质疑是瞎搞,也有人拍手叫好。但不可置疑的是,这样勇于创新,并掌握执行工具的孩子,将获得更广阔的视野,更强的能力。


创新思维,不止要培养,更要有体验

诟病已久的中国教育体制,较大的痛点就是扼杀了孩子们的创新火花。用大数据来分析中国传统古诗,相信这样的行为,在常规中国式教育里不太可能实现。也因此,如此激发、保护好孩子的创新思维,恰恰是很多中国父母最关心的课题。到底,现在那些左右全球科技趋势的硅谷大佬们,可一点都不老,全是年轻人。起跑点,正越来越早~


这样的心理也能解释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中国父母都在积极鼓励孩子出国留学。文化浸染、理念更新、全球视野,是所有家长希望孩子能往外跑的主要原因。根据2017年中国留学白皮书的调研结果显示,留学人群一直呈年轻化趋势,在今年的调研中,目前正就读于中学及以下的计划留学群体,已达到全部调研人群的30%。由此,如何了解孩子是否适应海外留学、适合哪种院校学习,成为留学前的必答命题。留学paper写作coursework.lxws.net


留学前,夏令营体验成为先行军

不少先锋派父母已经提前布局,带孩子参与国际名校的College Tour(校园参访),让孩子在实际择校以前,对不同的校园文化有所了解,有更多比较与选择的机会。


校园文化是选择学校时考虑的重要因素,却由于地理与文化的差异,中国申请者常常没有这样的机会。因此,名校校园内的夏令营成为了最有保证的体验形式。每年寒暑假,为安排孩子一两次夏(冬)令营生活,将让孩子有机会在各所国际知名高校的校园内进行为期数日的营地生活,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国际文化的沉浸、同龄人社交圈的拓展、校园环境的体验,为未来的名校申请积累经验,甚至能规避日后出现对择校后悔、怨愤的情况出现。这份经历确实不是一纸证书那样简单,它构建了孩子成长期的重要记忆部分,为孩子未来成为一个多元、包容、开阔、自信的出众者起到长远的影响作用。


开放度、专业度较高的夏令营,当属美国

在美国本土,夏令营文化一直为父母与孩子双方都津津乐道。长久以来开设夏令营的经验沉淀,以及美国民族性格中那种勇于创新、不断探索的精神,使得不同种类的夏令营在美国本土落地生根。理科类夏令营、艺术类夏令营、商业实习类夏令营、志愿者类夏令营、探险类夏令营…各色各样的夏日安排可谓百花齐放。但是这些夏令营中,有很多并不向海外学生开放。


好在不少规模较大、资质齐全、运行成熟的夏令营,依然向全寰球的学生打开大门。譬如以诺教育已经运营两年的斯坦福科技夏令营。身处名校校园内,孩子们将有机会看见未来。特别是在硅谷这样的地方,所有日常感背后,更是专业主义、创新精神、素质教育...这些强大的支撑,将帮助孩子建立全新的视野与目标。


喜欢 0
收藏 0
0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移民工具箱

海那边公众号

新时代移民内参,为您开启 海外优质生活

微信 扫一扫

海那边移民

无需下载看项目,专家答疑

微信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