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人说,中国是一个让许多传统经济理论失效的地方。
华盛顿共识——推崇资本市场自由化、国有经济私有化的转型理论,在实践中输给了中国的渐进双轨制改革。
奥肯定律——每当GDP增速比潜在增速高2%,失业率将下降1%,在中国并不符合。
基尼系数——0.4是国际警戒线,中国官方数据0.465,民间调查结果更高,但也没见多么激烈的社会矛盾。
为什么会出现种种“失效”?
一个可能的原因是,中国太大了。她的人口、面积,以及近年的经济总量,都是大洲级别的,因此许多适用于国家的经济理论,对她而言尺度不对。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那些传统的经济理论、现象、指标,更适合用来观察省份。
今天我们来讲讲,中国各省的经济问题,又对应着寰球哪些国家的典型症状?
山西省:荷兰病
荷兰病,约等于“资源诅咒”,是指一国经济由于某种自然资源丰富,出口收入极高,劳动力和资本随之转移,导致其他产业(尤其是制造业)衰落的现象。
贸易条件一旦恶化,当地经济便会放缓甚至停滞。荷兰的天然气、OPEC的石油,都出现过类似情况。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在中国,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山西。虽然东北也有石油、煤炭、钢铁城市,但因之建成了重工业集群。而山西,煤炭、炼焦在经济中占确实统治地位。
2012年,煤炭“黄金十年”的尾声,山西省煤炭销售收入首次突破万亿,煤炭工业增加值占山西GDP的31%,煤炭工业对山西经济贡献率为56.6%。
在煤炭供不应求的时代,“一煤独大”的山西,人均GDP曾比旁边的陕西省高近四分之一。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而如今,全国煤炭产能过剩十几亿吨,七大煤企几乎全部亏损,国家不许山西再上马新的煤炭项目。山西省的经济增速,也转眼间落入全国倒数。
辽宁省:铁锈地带
如何振兴老工业区,其实是寰球范围的难题,德国的鲁尔、法国的洛林、意大利的西北三角地带、美国的五大湖区,都是转型艰难。虽然出现过短暂的复兴,但完全无法比拟昔日的辉煌,这些地区被称为“锈带”。
中国的锈带,集中在东北,尤其是辽宁。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2017年上半年,东北三省的经济增速位居全国倒数首要、三、四位。
东北的“斑斑锈迹”是体制问题吗?恐怕不全是。不然寰球范围内不会有那么多相似的地方,不然大搞市场化、私有化改革就解决问题了。
东北的问题,重点在于支柱产业落后,在走下坡路,换谁走都是下坡路。布局新兴产业才是王道——例如同为老工业基地的重庆,如今制造业重心放在笔记本电脑、汽车等领域,成了中国经济增速数一数二的地方。
北京市:“巨兽”东京都
北京的经济发展有什么问题?
北京的问题不在于自身,而在于资源太过集中,掩盖了整个北方的光芒。
在全球找一个类似的一级行政区,就是东京都了,这里占据日本GDP总量的六成,坐拥39家寰球500强总部,可谓是不折不扣的“经济巨兽”。
北京没有那么高的GDP占比,却拥有更多的500强总部——56家,寰球首要。之前频道还曾列举过,整个北方的独角兽公司几乎全部汇聚北京,不在北京的四家也是北京企业的分公司。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这是问题吗?乍一听没什么不好。
然而,曾有学者测算,如果上海某行业发展比全国平均快1%,则会带动江苏、浙江、安徽同行业发展比全国快0.15%左右。而北京之于周边的河北、山西、内蒙古,这个相关性是反的。
也就是说,北京不想要的产业,周边才会发展;北京想要的产业,周边会因它而衰退……如何将吸附作用转变为辐射、带动,是北京需要面对的问题。
上海市:少子化的东亚国家
上海的经济发展有什么问题?犹记得一位研究区域经济的朋友曾对小巴说:长三角经济圈,已经好到他给不出建议了。
如果说还有什么隐忧,就是少子化问题。2015年初,上海卫计委官员就曾呼吁大家生育二胎。人口结构失衡,可比上面那些问题可怕多了。如的中国还可以通过人口跨区域流动来填上海的缺口,将来呢?不断延迟退休年龄?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前一个中国大陆生育率及排名来自CIA World Factbook,后一个中国大陆生育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6》公布的2015年全国百分之一人口普查结果。
在寰球范围内,东亚地区、儒家文化圈都是邪门的生育率低下之地,日韩、新加坡、港澳台一概如此,而且越富生得越少,怎么鼓励都没用。
上海,无非是在中国各省市中起首走到了那一步,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数,值得全国警惕。
中国的钱正向哪里流?——资本也用脚投票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中国哪些城市更有发展前景?一线城市?二线城市?某些省会城市?某些三四线城市?
评价一个城市的发展机会,其实是个挺复杂的,但我们也可以抽象简化为两个核心问题:
人有没有来?
钱有没有来?
关于首要个问题,实际上是城市间人口迁徙问题,有关这个问题数据团已经写过很多篇文章了。今天让我们换个角度,从钱的视角再来盘点一下全国城市的发展机遇。
钱是什么?资本。资本的主体是什么?企业。
因此,如果要研究城市之间钱的流动,我们最需要关注的就是企业间的跨城市资本流动。我们使用了启信宝提供的全国1.1亿家企业的全样本数据库,搜索了全国近五年(2013.1-2017.6)所有企业间的投融资信息(由于数据量巨大,我们本次研究只识别了城际控股型(含全资)的企业间投资,使得本次研究更聚焦在跨城市的重大企业投资关系,以求更好地表征城市对外来产业资本的吸引力,更精准的体现城市在区域层面的吸引力和控制力),做了一个有关全国城市发展机会的小小的研究。
通过建立城际投资的全国城市拓扑关系网络,可以清晰的看到中国的城际产业资本的控制中枢,那就是以“北上深”为中心的城市网络,请看下图: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如果把这些城市落在地图上,我们就可以构建出全国跨城市资本流动地图: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从这张图上,我们可以识别出三个亮点密集的区域: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北京-天津城市群,这三个城市群与成都-重庆西部城市群构成了一个钻石形状。
在钻石之外,仅有星星点点的东北和西部的几个亮点游离;而这颗大钻石内的资本流动,占据了全国资本流动的90%以上。相比较全国人口分布的“腾冲线”,全国资本流动的钻石形状则显得更为集聚。
我们接下来看,钱是从哪些城市流出来的?
近五年对外控股型投资笔数最多的10个城市如下图所示: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在这个榜单上,北京、上海、深圳毫无悬念地包揽了前三名,且在量级上远远超过了其他城市。可以说,北上深通过一笔笔对外投资,引导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全国的资金流向和经济命脉。
更有趣的是前三名之后的排序:
第四名,杭州。表现最为亮眼的省会城市,崛起的新一线城市(给马省长深深鞠躬);
第五名,广州。江湖人称“北上广”三兄弟的广州,在对外投资的控制力上已经与另两位兄弟渐行渐远了;
在以上前10名中(接下来上榜的是天津、南京、宁波、苏州、成都),有5名都是长三角区域的城市,可以看到长三角地区资本的活跃程度。
那么,这些钱又流向了哪些城市?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可以看到,吸引外来控股型投资笔数最多的前三名的仍然是北上深。相比投资排名,宁波跃迁至第四名,超过了杭州。而广州则再下降了两个名次。
最值得注意的是,在外来资本流入城市的榜单中,嘉兴挤掉了南京,进入前十名。很明显,相比资本对外输出,嘉兴是一个更受资本青睐的城市。
那么,除了前十名的头部城市之外,全国其他城市的资本流动情况又是怎么样的呢?
根据我们的统计,在全国范围内,如果以投资笔数作为衡量指标,一个城市较大的投资方绝大部分来自以下四个来源:
北京
上海
深圳
该省省会
可见,中国的资本流动基本处于北上深势力与本地势力的激烈争夺中。
据此,我们可以把全国三百余个地级市(含直辖市)划分为两个阵营: 若某城市较大的外来投资方为北上深之一,该城市划入“北上深阵营”;否则,划入“本地化阵营”(有极少数城市的较大外来投资方既不是北上深也不是本省省会,但为了简化计算,我们仍然将之划入本地化阵营)。
我们先来看看趋势吧,见下图: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在2013年,北上深阵营和本地化阵营的城市比为2:8,而到了2016年,已经接近4:6。
“北上深阵营”高歌猛进,“本地化阵营”节节败退。
我们把这一趋势变化逐年落在地图上,用红色标识北上深阵营,用蓝色标识本地化阵营。可以看到下面这张动图: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可以看到:2013年,“北上深阵营”的地盘仅仅局限于国内少数相对发达地区,以及各省省会城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北上深阵营”的势力范围逐步扩大,东北和内蒙的大部分地区纳入了“北上深阵营”,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小型城市也逐渐成为“北上深阵营”的一员。
“北上深”越来越强大的资本力量,正在逐步地穿透中国经济的底层——三四线城市。
那么,随着资本输出力量的极化(北上深的资本影响力越来越大),资本输入的城市格局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数据显示:2014年,90%的控股型城际投资去向了99个城市,而到了2017年,90%的城际投资只去向了60个城市。
我们来比较一下历年的数据,请看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