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开学季。 玩疯了的暑假结束了, 不仅意味着要收心学习, 还意味着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也开始了。
北美的“劳动节”(Labour Day, 九月的首要个星期一)一结束, 则标志着夏天过去, 百鸟归巢, 收心养性好好学习, 直到圣诞新年的又一个假期。
跟国内不一样, 国外的小学生不仅没有暑假作业, 也没有补习班。 按国人的理解, 那暑假正好是各种课外活动的理想时机啊! 不对。长达两个月的暑假纯粹就是为让孩子随家人度假去, 不去度假的就送去夏令营, 所以很多课外活动都会暂时”休息“, 让家长孩子没有”后顾之忧“地去玩, 比如童子军的每周活动和野营训练暂停了, 社区中心的亲子球类活动也暂停了…… 一切的一切, 都等孩子们痛快玩够了之后才逐渐一一恢复。
所以, 加拿大孩子的课外活动并非一年四季都不断的, 相反, 很多活动都跟季节相关: 春夏秋冬, 室内户外, 轮流开课, 逐级上升。
我是在开学前的一周才把女儿的各种课外班报齐了的。 不过小妞有点不高兴, 说我把她的时间排得太满了, 说她本来可以舒服地在家上网看电视......
呵呵, 把孩子从家里揪出来 ---- 课外活动不就是这个目的吗?
说起课外活动, 不少人问, 西方孩子参加课外活动是自愿的还是父母逼迫的? 学习之余他们能应付得过来吗?
前两天我刚好看到过一篇英文报道, 讲的就是开学季的家长们如何在眼花缭乱的课外活动中选出最适合自己孩子的, 并建议家长以尊重孩子为前提而不要擅自作主。(图中的字体放大应能看清原文)
应该说, 课外活动, 有自愿也有逼迫, 这一点跟中国孩子没什么两样。 你看照片中的小男孩看起来也不轻松对吧? 可见, 把孩子送进各种培训班也是承载了父母的期望和梦想的。
只此不同的是, 国外的学习压力没那么大, 下午三点就放学了, 孩子玩乐的时间相当多, 所以晚上或周末去参加一些课外活动并不累人, 孩子是可以应付得来的。 西方教育的理念之一就是课堂之外可学的东西很多, 学校教育也需要腾出空间给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这也就给各种课外活动提供了温润肥沃的土壤。
事实上, 想要成功, 没有任何一样东西不需要付出代价。在中国如此, 在儿童天堂的西方也是如此。
那么, 国外的孩子都有哪些课外活动呢? 国外的家长们如何付出? 那些活动费用昂贵吗?
在加拿大, 承载孩子们课外活动的机构大致分两种类型: 公办和私办。
公办的就是居住地所在的社区中心(Community Centre Arena), 提供的活动包括游泳, 溜冰, 足球篮球羽毛球, 绘画, 钢琴, 唱歌, 舞蹈等基础兴趣班, 有点类似于国内少年宫举办的音体美课程。 由于是政府公办的, 属于回馈给纳税人的福利, 所以在收费上偏低, 绝大多数家庭都可以承担。每年, 各地市政府都会推出春夏季和秋冬季的社区活动表, 在网上公布或印成册子分发在社区各公共场所。 父母们看到那厚厚的册子就知道, 该到时间报名了!
私办的, 就是社会上的各个专业项目的俱乐部(Leagues/Clubs), 也包括一些体育专项的夏令营, 比如冰球俱乐部, 芭蕾舞中心, 射箭俱乐部等等。 那些可以理解为在社区基础兴趣班之后的提高班或专业班, 在师资力量上和培训目标上都不同于社区中心的“大锅饭”, 类似于高质的培优班 ---- 比如溜冰学到了一定级别后才能进入花滑俱乐部, 游泳有了一定基础后就可去私人开办的竞赛班, 绘画也是在孩子崭露头角之后才决定进入专业设计班等等 ……
这两种类型之间没有必须的前后关系, 很多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直接把他们送进俱乐部进行专业培训。 事实上, 那两者的区别就在于一个字 ---- 钱!
以游泳课为例, 社区中心的游泳班大概是$12刀一堂课, 而私人游泳中心的是$40刀一课 ---- 时间大约都是45分钟或一小时。 再说说体操, 社区一堂课约$13/小时, 而表现出色的孩子, 一旦被老师推荐给私人俱乐部, 一年的费用几百几千都是常事。
我家小女痴迷画画, 在她的强烈要求下, 我们给她报名了一个本地艺术家开办的绘画班。 以前, 涂鸦的幼儿阶段, 去社区中心也就$10/小时, 而现在, 私办的, 要$48刀/小时! 溜冰也一样, 从小时候的$13.5/小时, 到现在的私人花滑俱乐部, 近$50/小时! ……
身边有不少朋友, 随着孩子逐渐长大, 花在课外活动上的经费也逐年上升。
我儿子曾有个同学(日本人), 兄妹俩一直由母亲送去溜冰训练, 后来都进入了省级选拔赛 ---- 他们的父亲是个公车司机, 母亲是全职家庭主妇, 可孩子昂贵的训练一直都没中断, 令人钦佩。 我女儿有个同学(俄罗斯人), 父母和祖父母都是体操健将, 她顺理成章地走上了同样的路 ---- 家人开了个体操培训班, 她每天还没放学就被接去训练, 饮食方面也被严格控制, 在加拿大境内外参加比赛的钱也都是父母自掏腰包 ---- 今年刚获得了她那个年龄组的全国头名, 下一步就是冲奥运。
还有更多的父母, 多少个晚上或周末, 都走在送孩子去各种培训班的路上 ---- 从优雅的钢琴芭蕾, 到勇猛的冰球足球; 从夏天的游泳, 到冬天的滑雪。 不仅华人如此, 其他各个族裔都如此 ---- 只要是重视教育的家庭, 不论贫富, 孩子的课外活动都不可或缺。
有人问, 跟中国人相比, 西方孩子参加那些活动有目标吗? 他们也会考级吗? 是素质教育? 培养情操? 还是为成名获利?
目标, 很难讲 ---- 孩子是不是某一领域的好苗子, 以及培训下去会付出多少, 得到多少, 父母自己必须考虑清楚。 考级, 也要看科目吧, 而且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把升级作为奋斗目标(强扭的瓜不甜啊)。 情操, 确实如此, 一个会吹拉弹唱的孩子应该更招人喜欢吧?
至于成名, 那也许真是可遇不可求的。 加拿大盛名的华裔男单溜冰头名陈伟群曾说, 他深深感谢父母为支持他的溜冰训练所付出的代价, 但他知道,还有很多执着的孩子和奉献的父母未必都能拥有众人所期待的成功, 他很钦佩他们, 因为追求梦想本身就是人生最珍贵的经历。
是的, 其实我最简单的想法就是, 燃烧孩子的精力, 培养生活智慧, 同时挖掘孩子的兴趣和天赋 ---- 一旦喜欢, 一周十课都不累; 若不喜欢, 每一分钟都是折磨。 长大以后, 家长和孩子都不会太遗憾 ---- 还好, 该练童子功的时期没荒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