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成绩陆续出炉,几家欢喜几家愁
今年适逢中国文革后恢复“高考”制度40周年,有关高考的议论空前热烈。对于“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从实施的那天开始就饱受质疑和争议,各种讨伐高考不公平之声更是不绝于耳。
今年高考期间就有这么一条新闻《18岁学霸双胞胎兄弟备战高考断网3年》。讲的是安徽的一对双胞胎兄弟为了备战高考,断网三年,专心投入学习,成绩优异,老师们都认为他们考上211大学没有问题。
然而,今年安徽的高考作文题是这样的: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邮寄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共享单车、移动支付,对于不上网的双胞胎兄弟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因为生长环境的落后,他们更不曾亲身体验这些关键词背后对生活的影响,如何写成一篇洋洋洒洒的高考作文?于是,这道高考作文题的难度与大城市考生相比,难度就大大增加了。也许,这对双胞胎兄弟成绩优异,就算不上网,不参考网上的各种论点观念作文也能取得高分。但是其他农村偏远地区的学生呢?他们感受不到共享单车的乐趣,体验不到移动支付的便利,相对于大城市的考生来说,这样对他们公平吗?他们要如何在落后的环境里和大城市的考生“公平”竞争呢?
国内高考制度的种种弊端显而易见,那么其他国家的大学录取制度如何?
教育最为发达的国家——美国
美国的大学入学考试没有国家设置的高校招生考试管理机构,也不实行全国统一考试,故不同类型的大学有不同的招生标准。目前采用最普遍的两种考核方式是学术评估测试(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简称SAT)和大学入学考试(American College Testing Program,简称ACT)。
SAT考试主要考察学生是否具备在大学学习、研究推理的能力,其考试内容广泛,体裁灵活。SAT考试每年举行七次,学生可以不限年级和次数多次参加,申请大学时以较高分为准。ACT考试则主要考察学生在接受了中等教育以后,在英语、数学、阅读和科学推理四个领域内所达到的水平。ACT考试每年举行五次,分别在每年的二月、四月、六月、十月、十二月进行。
另外,一些名牌大学在录取学生时也会把面试作为考试形式之一,学生在面试时的表现也会作为决定录取学生与否的参考标准之一。
美国大学追求的是多元化的校园:使得学生在课外学到许多课内学不到的东西,让学生随时随地能“捡宝”。另外基于美国贫富不均的现实,很多大学在招生时并不是一味的讲求平等,而是坚定的向弱势群体倾斜。比如哈佛大学就曾录取过一个纽约的流浪女,伯克利大学也曾录取过一个叫迪威特的流浪汉。而中国高考对于贫困学生来说,难度反而更大。
在美国,只要考生自己愿意,就可以缴纳报名费多次参加ACT或SAT等入学考试,学生可以在高中毕业前两三年就可以进行尝试,为学生减少了各种因素导致的失误而带来的入学机会不公。然而在我国,一年一次高考的现状使学生面临着巨大压力,“一考定终身”意味着在高考中的任何一次失误,都会导致学生与自己心仪的大学失之交臂,这样也不能检测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教育更为人性化的国家——加拿大
加拿大的大学录取制度更为人性化,它不以一次的考试作为终点考量,而把学生的平时成绩作为录取大学的重要参考。学生的期末考试仅占总成绩的30-50%,其余的50-70%由平时的每一次作业,每一个小测验,每一项Project(课题)和Presentation(演示)以及课堂上的参与意识,出勤等因素综合评定而成。
学生平时的每一次表现,都和能否进入大学密切相关。加拿大教育更注重培养孩子一生的学习习惯,关注学生的持续发展和成长。
在国内,我们的教育更加注重的是结果,平时如何不重要,只要你高考成绩达标,就能得到大学的录取通知。但加拿大更注重学生脚踏实地的学习和平时的积累,因为只有通过这个过程,学生才能稳扎地学习到知识。加拿大学生不需要承受高考的巨大压力,但他们更加自主,综合素质也更高。
相比于中国的“一考定终身”,西方学子在求学路上有更多选择的机会和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客观来说,不管是中国的高考制度,还是美国和加拿大的“综合”评选方式,都是各自国情的产物,它们都会随着社会的发展有所改变或改进。中国高考或许会向西方的录取制度靠近,但是,加拿大和美国永远不会有中国式的“高考”。以此观之,孰优孰劣一目了然。国内教育资源稀缺,考生竞争激烈,在如此的大环境下,“一考定终身”制度一朝一夕难以改变,为了孩子的未来,家长们或许应该有更长远的目光和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