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问移民还有些什么额外好处, 那就是, 父母再也不用成天把"别人家的孩子"挂在嘴上了! 逃离了那种畸形攀比的环境, 孩子自由, 当妈的也放松了。
曾几何时, 我们一直都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比, 比吃饭, 比个儿高, 比弹钢琴,更比考试分数。 恐怕这是天下父母常做的事。我也不例外。 其实想想这样是好无聊的----一根神经永远牵在别人身上啊。 女儿说, 妈妈你真的需要彻底改, 你念叨一百遍都不能让我变成隔壁家的燕燕!
是的, 确实不能。 从她哥哥开始就不能, 现在轮到她了也不能。 我早已发现, 凡是我们为孩子设定的路, 他们都没走; 凡是他们自己选择的, 都做得很积极。 总把"别人家的孩子"挂在嘴上, 说明做父母的没有安全感, 也不能制造安全感, 是无计可施的下策。
下策之下, 还有个更不妙的趋势,那就是,孩子的眼光只有隔壁家小宝, 孩子的主动性点点散尽, 孩子的成长走不出父母料想的模式。最终有谁更快乐,不得而知。
我始终相信, 只要孩子品行端正, 遵从内心,天生我才必有用。
华人家庭的攀比之风多多少少刮来了加拿大, 好在这个社会是无需攀比更不提倡攀比的。 至少有一点很明白:大人在决定移民时所渴望的自由之梦, 在孩子身上一样具备, 那就是----逃离堆积如山的功课的同时, 也远离了千人一面的同化模式, 孩子总算可以做回真正的自己了!
所以, 别人种瓜丰收了, 和我种豆仍在发芽没什么关系;我养的玫瑰花开了, 别人家的丁香花还没开又怎样? 各自耕耘, 就有各自精彩, 何须偷窥人家果实?
在这方面, 西方教育崇尚自我和独立, 不鼓动孩子向别人看齐, 而是强调发现自我,并发展自我。 这一点确实让我佩服, 欣赏。 省下那份与“别人家孩子”的较劲, 心无旁骛地做好自己, 多好!
今天看到这段相关文字, 特此收录, 与各位父母分享。
--------------------------------------------------------------------------
成为不了“别人家的孩子”, 也做不了真正的自己
家长总拿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比,无论好心的父母在说“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再看看你”时是出于愤怒、恨铁不成钢的期许或是别的目的和动机,有一点是肯定的:孩子听到时,会感受到三种信息:
一、安全感丧失,因为父母更关注别人家的孩子
二、自己的状态不被父母接受,成为别人才是好的
三、父母对自己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
这些信息在孩子的脑中叠加起来,会使他本来有机会按自己的特长发展,却因父母的要求而被迫朝另一个方向较劲。
比如一个很有绘画天赋且热衷画画的孩子,连美术老师都说他“有潜质,若用心引导必可成器”。然而,固执的父母却总以爱因斯坦、茅盾辅以邻居家埋头苦读诗书、算术的孩子作为榜样,时不时地训斥“看看人家考的,再看看你?”……他在这样的榜样和否定面前一日之内天长大,令父母遗憾的是,他没有成为科学家和学者,也没有成为画家,而只是一个纠结、自卑的男人。这样的结果有其既定的成因,因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若按父母所要求的,拼命地成为别人(科学家或别人家的孩子),就会对不起那个期望成为艺术家的真实的自己——两个自我始终在冲突。最终,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别人”的成功也无法复制。
无穷尽的挫败感学不会自信和自爱
喜欢拿别人家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做比较的父母,总是能一眼洞察别人家孩子的优点,并用别人的优点攻击自己孩子的缺点,对自家孩子的长处视而不见。他们总是不遗余力地去夸赞别人家孩子的优秀,热衷用消极、批评的方式激发孩子的斗志,而等孩子终于赶上父母常挂在嘴边的那个“优秀的孩子”时,另一个“更优秀的孩子”又出现了。在孩子看来,他始终无法超越别人,也无法得到父母真心的肯定,长此以往,表面上孩子某些方面的成绩确实进步了,可在他心里的挫败感却越来越根深蒂固。
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孩子看不到自己的优势,总习惯用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比较,无法悦纳自己。通常不接纳自己的人,也不可能真正接纳别人,这对孩子长大后的交际、处事能力都将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望子成龙成凤从今开始, 承认自己的孩子是很好的
一位专家曾经谈到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他说一次几十个中国与外国的孩子一起进行某项测验,让孩子分别拿测验后的分数回家给各自的父母看,结果中国的父母看了孩子的成绩后,有80%表示不满意,而外国的父母则有80%表示满意。而实际上,外国孩子的成绩还不如中国孩子。这件事情说明中国的父母习惯用挑剔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看待别人和寰球。而外国父母则习惯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自己、孩子和寰球。所以,专家建议父母们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并教会孩子去发现别人的长处,真诚赞赏他人。
很多父母望子成龙的心太过迫切,他们似乎容忍不了孩子的暂时落后与普通的成绩,往往把自己急躁的心情强加在孩子身上,但这样做常常会适得其反。要学会欣赏孩子,生命个体之间是无法比较的,你应该感觉你的孩子永远是很好的、较好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