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加拿大医疗这个题目太大, 很难讲全。 但架不住好多人频繁的询问和期待, 我就试着说说我的体验, 见闻和感受吧。
加拿大医疗, 有人赞有人贬。 赞的人说, 在加拿大动大手术都不要钱, 而且医生技术好, 护士态度好, 事后跟踪服务好, 医院廉洁系统好, 医药保险制度好等等。贬的人说, 在加拿大看病就是等死人! 等, 等, 等, 看急诊要等, 看家庭医生要等, 看专家更要提前数周等! 一点小毛病都诊断出错, 一个小手术都要排期, 一小瓶药都贵翻天…… 再加上医死人的事故, 医患相争的案例等等, 加拿大医疗一直都是政府和民间的热点话题, 毁誉参半, 褒贬不一。
在对加拿大医疗体系的看法上, 我和我老公基本上是属于不同派别的。我两者都写, 以让我的陈述更客观一些。 我老公来自于一个医生家庭----老爸是外科主任医师, 老妈是护理部主任, 妹妹是儿科医生。 受家庭的影响, 他看加拿大医疗, 有点儿象内行看门道, 越看越挑毛病; 加上有几次不愉快的看病体验, 更是加重了他对加拿大医疗的失望和不满。 而我呢, 恰好相反, 家里没有医生指指点点, 每次看病都有相当满意的结果, 加上我老妈在加拿大探亲期间让她舒心的医疗经历, 我俩对加拿大医疗体系倒是很欣赏和佩服。 所以, 如何评价加拿大医疗, 真是见仁见智,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个人的经验和体会。
医疗卡的含义
在加拿大, 医疗是属于省府一级的职能。 医疗卡 (Health Card)在各个省的名称不一样, 比如在安省叫OHIP(Ontario Health Insurance Plan), 在BC省叫MSP(Medical Services Plan), 在魁省俗称为“太阳卡“---- 一是因为太阳为生命之源,二是由于卡的背景就是冉冉东升的太阳。
医疗卡在手,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看病不要钱。 不管是去家庭医生诊所, 还是去做验血B超CT等检查, 还是去医院做手术等, 去看病一次就刷一次卡。 刷的是谁的钱呢? 政府! 你手上拿着的医疗卡就是政府为你买的单----加拿大是高税收高福利国家, 因为你是依法纳税的居民, 政府保障你有病能治的基本权利, 这就是免费看病的含义。
所以,政府会列出医疗卡能覆盖什么内容, 会限制家庭医生招收病人的额度,同时也会对违法行医的人员进行查处惩治。 可以说, 从发放行医执照, 到支付医生薪水, 到制定医疗行业的规章制度等等, 无一不在政府的掌控之下。 同时, 政府不仅出资, 还鼓励社会上筹资建立各种医疗研究机构, 协助学术界医疗界对疑难杂症的治疗进行探索研究, 比如盛名的Canadian Cancer Society, 以及 Heart and Stroke Foundation 等等 ……
从医疗体系上来看, 加拿大是个不折不扣的”社会主义”。
免费医疗的利弊
应该说, 对加拿大医疗体系的所有诟病, 根源都来自于”免费“二字。
免费医疗, 如同一家出售大米不要钱的店面, 你说会不会每天排长队挤破门? 如果隔壁就有几家米店但要花钱, 你是会光顾还是继续等候免费的呢?
在加拿大看病就是这情形。 全民免费, 自然要排长龙, 医院只能按生命的危急程度来分先后, 这自然会让绝大部分病人愤慨和抱怨, 同时也质问为什么不开放私立医院呢?
可问题是, 在加拿大, 根本就没有花钱买快捷的”隔壁米店”---- 没有私立医院。
私立医院这个话题在社会上争议了千百次, 可依然没有结果。 赞成的一方说, 让有钱的不愿等候的人去私立医院啊, 他们可得到及时的治疗, 同时也分流了公立医院的繁多病人, 岂不是两全其美? 可反对的一方说, 私立医院一旦成立, 必定会因更强的财力而吸引更好的医生和资源, 那岂不是把当先医生都带走而使得公立医院水平下降和资源减少? 加拿大历来是主张贫富均衡, 人权平等, 如此这般凭借物质财富来分化医疗资源的政策怎么可行? …… 于是争论没有结果, 医疗仍没有私营化, 免费看病仍是全民福利。
既然没有私立医院,难道就让病人等死吗? 加拿大倒不至于见死不救,可往往病人和医生对病情的判断是不同的----病人心急如焚的时候医生很可能说你没问题呀可以等…… 在加拿大就是这样,任你是天王老子也得老老实实地等,想自己花钱, 可连私立医院都没有!
不想等的怎么办? 有些加国人选择了南下美国, 花钱看病。
住在卡尔加里的退休会计师大卫一直想作换髋骨手术。 如果大卫在加拿大公立医院作髋骨更换手术,平均等候期是18个月。67岁的大卫就去美国做了手术, 花了18,800美元。他说,更换髋骨对人的健康很重要,要花钱也没办法。也许是医院负担不起给每一个需要的人做手术,迫使人们等两到三年的时间,但那样很不公平。 加
卑诗省居民伍德几个月前心口痛,家庭医生为他预约了心脏专科医生,但他要等2个月才能确诊。加剧的疼痛促使他去了美国。他在美国花18,000美元做完了诊断和心脏手术。伍德称他的命比等两个月更值钱,他选择南下美国花钱治病。
没办法, “免费米店”排不上, 不能饿死。据说还有一种医疗中介, 专门为美国的私立医院到加拿大去拉客户(病人)。是否属实不清楚,但至少也说明,“社会主义”医疗有弊病。家 园 新 闻
那么, 看似美国的医疗体系更实际, 为什么加拿大不效仿? 我们暂且了解一下美国的医疗制度吧, 两相比较说优劣。
比较美国的医疗保险
(信息来源于北美文学城“说说美国的医疗”)
与加拿大和许多欧洲国家不同,美国没有全民医疗保险制度。美国的医疗机构大多属于私营性质,绝大多数美国人通过商业保险公司购买私人医疗保险 (Private Health Insurance)。美国政府只对老年人,穷人,政府部门雇员,和军人等特殊职业提供公费医疗保险(Public Health Insurance)。
参加医疗保险的每个投保人必须定期支付保险费(premium)。按照您的年龄、健康状况、和保险范围等不同的因素,保险费可以从每月数十美元至每月数百美元不等。当您需要看病时由则保险公司按比例报销大部分医疗费用,个人还需自理保险公司不报销的部分医疗费用。
美国是寰球上医疗费用最昂贵的国家。在美国,看一次普通的门诊平均花费二百美元;去医院看一次急诊,费用至少数百至上千美元;如果需要手术,则费用可达上万至数十万美元;住院费用可达每天一千至五千美元;一场重病或严重外伤事故的医疗费用可以轻易地达到数十万美元,甚至更多。在美国生活如果没有医疗保险,随时可能由于医疗费用而背负巨额债务。
在美国看病时,有医疗保险的患者一般只需要支付自费部分的费用,其余由医院和医生直接向保险公司结算。而没有保险的病人,则必须支付全部医疗费,即使急诊也是如此。
去医院急诊时,医院一般会要求您提供保险证明。如果没有保险,医院会要求病人先支付押金。虽然美国的法律规定,医院对于确实需要紧急救助的病人,无论其有无支付能力,也无论其是否合法居民,都必须抢救。但是,对于那些没有达到紧急救助标准的病人,如果不能提供保险证明,或无法支付押金,医院则可能会选择不接收。
所以,在美国没有医疗保险,看病有极大的财务风险。国家不会保障你, 全赖自己未雨绸缪。
可以看出, 美国的医疗体系是自负盈亏式的----不买不保, 多买多保; 勤则致富, 懒则自受。这其实是和美国的社会文化理念相符的。
相反, 加拿大则完全不一样----全民福利, 老少通吃, 劫富济贫, 皆大欢喜(当然富人并不欢喜)。 两国的治国理念不同, 直接就反映在民生民权最基本的医疗体系上----“免费米店”和”隔壁米店”各有优劣, 莫衷一是。
其实我个人是赞同公立私立医院并存的, 到底拒绝私立医院是因噎废食。 公私并立, 也许会出现资源调配等问题,但只要政府宏观调控得当, 医疗体系定会发展得日益完善。
至于在美国看病要不要等, 相信在美国的朋友更清楚。 我记得, 出国前曾看过杨澜写的”凭海临风”, 里面讲到有一次她因发高烧去看医生, 丈夫吴征陪着她在诊所走廊里等了很久, 仍不见有人来传呼她。 眼见妻子被发烧折磨得气若游丝, 气急败坏的吴征一脚蹬门闯进了医生办公室, 对里面的医生吼叫道“难道你们要把人等死了才救吗?”…… 杨澜当然是想表示丈夫的爱妻之切, 但她也有意无意透露了在国外看病的不同。
(未完待续)
下篇: 医疗程序, 医药分家, 医疗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