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其实并没有失败
——不做就不会失败。那为什么了解改进那么容易但真正去进行改善时又那么的难?任何始终需要劳神费力的改变大部分都会失败,因为你把一日之内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了自动驾驶上了。Charles Duhigg 的好书《习惯的力量(The Power of Habit: Why We Do What We Do in Life and Business)》是这样写的:
杜克大学研究人员 2006 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发现,超过 40% 的行动者每天执行的不是决定,而是习惯。
任何改变都必须在你自动驾驶的时候仍行之有效。自我控制的重要性是有关改进的较大迷思之一。几乎所有被证明行之有效的改进技术都不依赖于思考或意志力。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改变环境
操纵你的环境,这样你就不需要采取自控。
NPR 有一个很棒的故事,充分说明了环境在维持(和终结)坏习惯中的重要性:
根据她的研究,回到美国后仍有毒瘾的士兵数之低令人震惊。
“我认为第 1 年毒瘾复发的人员比例大概是 5 个百分点,”
Jaffe 说。也就是说,在越南患上毒瘾的人回到美国后 95% 并未复发。
你往往不是懒就是忙或者分心,所以很多东西都是眼不见为净。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20秒定律
《快乐竞争力:赢得优势的 7 个积极心理学法则(The Happiness Advantage: The Seven Principles ofPositive Psychology That Fuel Success and Performance at Work:)》是这么说的:
降低你想要接受的习惯的激活能,提高你想要避免的习惯的激活能。我们想要采取的行动的激活能降得越低,我们进行积极改变的能力就会变得越强。
对于孩子来说有同伴压力是光荣的,同伴压力更多的是帮助而非伤害。面对它,你还是个大孩子,只是不得不假装在大部分时间里做个成人—你装得很累。
去跟你想要成为的人在一起,这样的话做你想做的事就没那么累了。
《习惯的力量》是这么说:
1994 年,哈佛研究了一些生活发生了根本改变的人,比方说,研究人员发现部分人经历了个人悲剧(如离婚或大病)后重塑了个人习惯。有的人则在朋友经历了某件可怕的事情后改变了自己的习惯。
但是未必就要先有悲剧后有改变的。有的人做出改变是因为自己融入到可令变化更容易的社会群体当中……当一个人加入了变化看似可能的集体时,发生变化的可能性会变得更加真实。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假设”计划
如果你做的一切事情都需要深思熟虑,那第二天就永远也起不了床。但是这招用得太多你就变成电脑了。审慎地使用它可以变得非常有用。
《成功人士必做九件事(Nine Things Successful People Do Differently)》:
这叫做假设计划,这真的是一种帮助你实现任何目标的有力手段。从节食、锻炼到谈判乃至于时间管理,上百次的研究表明,事先确定何时何地采取何种特定行动(如“如果现在是下午 4 点,我将回复所有当天应该回的电话)可将成功几率提高 2 到 3 倍。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共性
但它们都需要事先做一点计划。那要怎么做计划呢?
《瞬变: 如何让你的寰球变好(Switch: How to Change Things When Change Is Hard)》这本书把有效行为改变提炼为 3 个简单步骤:
(1)引导理性思维
提供一个非常清晰的方向。看似有阻力的东西往往是因为不够清晰。把关键的举措写下来——不要展望大图景,考虑具体的行为。
指出目的地。当你知道你要去哪里、为什么值得去时改变会更容易。
(2)调动感性思维
关注情绪。知道一件事情并不足以导致改变。让人(或者你自己)感受到某件事情。
缩小变化。把变化细化就没那么可怕了。
领导团队时,要养成一种认同感,逐步灌输成长心态。相信改变是可能的。
(3)设计路径
看似个人问题往往属于情景问题。
调整环境。情况改变了,行为也会改变。
养成习惯。久积而成的行为不费神。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选一项技术。花 20 分钟计划。头几天的实施也许需要你思想上挣扎一下,但熬过之后就更容易坚持到底而不是跑偏了。这就是秘密。
不要试图重塑自我,你会失败。给旧的注入一点新东西,让新的比旧的更容易。你一直在变。你看的电视在变。你买的东西在变,你做的项目也在变。改变即将发生,无论是什么改变。问题在于,是你控制改变还是让改变控制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