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突然因病去世,想必很多人都不会知道“吴文俊”这个名字,不知道他曾两度站上中国科技类奖项的较高领奖台,一次是与华罗庚、钱学森一起,一次是和袁隆平一起。也不会有人知道,他为这个国家、这个民族,都做过什么…
钱学森和华罗庚,
想必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但若要提到吴文俊的名字,
却没有多少人了解他。
1956年,新中国首届,
自然科学一等奖,共三位获奖人。
钱学森和华罗庚名扬全国,
唯独吴文俊,直到82岁高龄,
与袁隆平一起又一次站在,
国家较高科技奖领奖台上,
很多人对吴老都还很陌生。
2017年5月7日7时21分,
吴老在北京去世,享年98岁。
对这位数学泰斗的故事,
人们知道得太少了…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31岁,拓扑学吴公式,
以吴文俊的名字命名。
38岁,当选中国科学院,
最年轻学部委员,即当今院士,
这个纪录至今没有人能打破。
58岁,他以“吴方法”,
再一次轰动了整个学界。
多年来,吴文俊在数学领域,
一次又一次给了寰球惊喜,
但回溯年幼时的一次考试,
他的数学居然考了个零蛋。
1919年,吴文俊生于上海,
父母是普通的知识分子,
年幼时,不爱说话的他,
每天泡在父亲书房里读书,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
给了他很强的自豪感。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变,
为了避难,吴文俊跟随家人,
躲到乡下,几个月都没学上。
等回到学校,功课落下一大截,
吴文俊每天上课只能发懵。
考了零蛋后,他深受刺激,
每天回家补习功课,
短短几周就追上了课程进度。
他不断鞭策自己,直到高中毕业,
各科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不过当时,他最喜爱的并非数学,
而是物理。他觉得,想探索寰球,
就要把物理学好,数学只是工具。
那时他已做好考物理系的准备,
不料有一日之内经过办公室,
无意中听见出题的物理老师说:
“这次我出的物理题目特别难,
但是吴文俊考得特别好,
都是因为他数学学得好。”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1938年的夏天,
一个喜忧参半的消息,
让少年吴文俊不知如何是好。
喜的是,将有一笔奖学金,
帮助他读完四年整个大学,
这对家境一般的他而言非常重要。
忧的是,要想拿到这笔奖学金,
吴文俊就必须报考数学系,
而不是去他心目中的物理系。
学校校长特意找到他说:
“你在数学上的天赋更高,
如果能在这个领域深钻下去,
一定可以贡献更多力量。”
吴文俊想了想,那就试试吧!
果不其然,他顺利考入上海交大,
走进这个被各种定理、公式,
还有逻辑推导环绕的寰球,
吴文俊才发现其中的魅力。
这门“无孔不入”的学科,
激起了他巨大的乐趣。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1937年,上海沦陷,
母校的奖学金被中断。
吴文俊正想着如何解决困难,
不料老校长陈群找到了他,
表示可以继续提供奖学金,
吴文俊却断然拒绝。
原来那时,他早已经听说,
这位老校长投靠汪伪政府,
成了一名可耻的汉奸。
吴文俊苦苦撑到大学毕业,
结果一毕业,陈群又来找他,
说有一个研究所希望他去。
去研究所,专心钻研学问,
这可是吴文俊最想要的,
可他知道,那是替日本人做事,
便再次拒绝了陈群。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因不愿与汪伪合作,
毕业后,吴文俊当了老师,
这期间还曾失业半年。
在动荡的环境中谋生,
耗尽了他全部心力,
根本无法静下心来研究数学。
可对于自己当初的决定,
吴文俊从来就没有后悔。
做学问、钻研数学,
最终为的是报效国家,
给侵略者做事,禽兽不如!
就这样历经5年潜伏期后,
吴文俊经人引荐,
认识了一个重要的引路人,
那就是数学大师,陈省身。
当时,他信心满满,
将自学的东西拿给陈省身看,
陈老看罢,摇摇头说:
“你这个方向不对,
这样走下去是没有前途的。”
吴文俊听了,心里“咯噔”一下,
向来没什么胆量的他赶紧问:
“陈先生,我能去你的数学所吗?”
陈省身没有当即回复,
只在送吴文俊出门时说:
“你的事,我放在心上。”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吴老和陈老
两天之后,
吴文俊接到通知,
到了数学所图书馆工作。
“那我就得其所哉了,
每天就泡在里面看书。”
吴文俊看得太过痴迷,
直到有一日之内,陈老来看他,
轻轻将他身前的书合上说:
“你不能光看书,还要还债。”
还债?吴文俊听不明白。
陈省身就说:“人家这么多书,
你看了之后,就等于欠了债,
要想还债,就该用同样的方式,
写出和这一样好的文章。”
吴文俊这才明白恩师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