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孩子移民加拿大的困惑:我是谁?我是哪里人?我在做什么

来自:老-猫 0 0 2017-04-07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由于受到更多西式文明的熏陶,这类人显得洋范十足,有人甚至因而在国人面前产生一种优越感,经常将自己摘了出来对国人的种种行为进行抨击和嘲讽。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社会学家认为文化归属是我们心灵安身立命之处。


定居异域他乡的海外华人希望自己能够融入当地文化氛围,从而寻找到心灵的归属感,但是,经过一番纠结和挣扎,人们发现民族文化依然是最终的精神家园,也是建立自信和安全感的源头。


在欧洲旅居多年,作品横跨中欧文化的盛名作家龙应台依然认为中国文化是她安身立命的依靠。

 

加拿大华人主要有三种:


一是在加拿大的土地上依旧过着中国人的日子,不上班,讲中文,吃中餐,看中文报纸和电视,朋友全是中国人。


二是绝大多数的华人受过良好教育,能够进入当地主流工作圈,认同主流文化并积极融入,但其融入基本上是限于职场文化,生活圈基本还是在华人群体里,中国文化依然是其内心归属。


第三是全盘西化,希望与中国身份彻底隔绝。居住在白人区,不去中国店,不吃中餐,讲英文,不交中国朋友。


总之,离中国圈子越远越好。


由于受到更多西式文明的熏陶,这类人显得洋范十足,有人甚至因而在国人面前产生一种优越感,经常将自己摘了出来对国人的种种行为进行抨击和嘲讽。但是,即便如此,他们内心深处不得不承认,主流社会仍然是可望不可及,中国文化是他们一辈子摆脱不了的根。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如果说中国文化是父辈们在加拿大安身立命的依靠,那么对于在加拿大出生或者很小过来的华裔第二代来说,情况就变得复杂得多。他们的语言,思维和理念跟当地白人孩子一样,有的人甚至连中文都不太会讲,对中国的一切也已经很陌生,他们认为自己是主流社会的一分子。


但是,他们身上抹不去的中国特质使得他们常常被视为中国人,从小会受到主流文化的一些不认同,长大进入职场后,他们很多人还是徘徊在主流社会的边缘。


那么他们总归是谁?他们的文化归属在哪里?这是很多人心中的疑惑。


强烈的渴求主流社会认同的心态让有的人因此不愿意面对自己的华裔身份,父母的浓重口音的破碎英语让他们感到难堪,初来乍到的中国同胞们诸多与西式文明不符的行为方式,像乡下人进城一样让他们觉得上不了台面。他们因此对中国有关的人和事相当排斥,希望将自己身上的中国元素剔得一干二净。


我在中国朋友圈的聚会中经常看到这样的青少年,对我们这些来中国的叔叔阿姨们视若无睹,在外面碰见也假装不认识。更为可悲的是,语言文化的差异导致他们和父母之间很难进行关于社会和人生的深入的交流,在加拿大这个没有“孝道”文化的国家,今后子女和父母的感情如何沟通,如何维系?


我想我要对Jessica从小进行中国文化教育,不管她将来的文化归属是加拿大还是中国,但是有一点她必须做到,那就是她必须能够骄傲地拥抱自己的华裔身份,只有这样她才能抵抗来自主流社会的种种不认同,从而自信和快乐地生活在加拿大这片土地上。但是这件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真的是很难啊。

 

Jessica是在加拿大出生后回国内直到六岁才来加拿大,从小在外面玩的时候,大家都会开玩笑逗她,说她是个加拿大人,Jessica每次都大哭:“我不是加拿大人,我是中国人。”渐渐地长大些后,她似乎从一些大人们略带稀罕的眼光中读出了点什么,她开始以加拿大人而自豪起来,经常屁颠颠地逢人自我介绍:“我是加拿大人。”


但到了加拿大后,Jessica很快发现她作为一个加拿大人不是那么理直气壮了。“妈妈我总归是不是加拿大人啊?”有一日之内放学后她问我。“你在加拿大出生,又在加拿大生活,当然是加拿大人了。”“为什么Maya说我是中国人不是加拿大人?”“哦,可能是因为你是从中国来的呀。”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为了让自己更象个加拿大人,Jessica开始向本地孩子看齐,她以前爱穿裙子和皮鞋,现在喜欢穿T恤和短裤以及运动鞋了,早餐要吃Pancake,土司,煎鸡蛋和香肠,喜欢披萨,热狗和三明治。说话神情举止越来越象个加拿大女孩。每个孩子都需要得到群体的认同,我也想她应该尽快融入加拿大同学中间。

 

但是,问题很快就来了。“妈妈以后午餐只要给我带三明治就行了,不要给我带中餐。”“为什么?”“我不喜欢吃中餐,Chinese food is disgusting。”“ 这话是谁说的?”“同学说的,他们看见我的午餐就会笑我。”


我的心仿佛被刺了一下,来到加拿大后我才知道我的民族自尊心真的是很强,我立刻打开电脑在google 上刷刷打上“中餐”,找到一大堆关于中国美食的信息读她听。我告诉Jessica中餐是寰球上最美味的食物之一,中餐馆遍布全寰球,各个国家包括加拿大人都爱吃中餐,小朋友嘲笑她是因为他们没吃过。


我鼓励她向小朋友介绍她喜欢的中国食物。“不,我在家可以吃中餐,我午餐还是不要带中餐。”Jessica固执而坚定地说。

 

随着英文程度的提高,Jessica对中文书已经没有兴趣了,尤其是对写中文字更是排斥。有一日之内Jessica对我宣布:“妈妈,我不是中国人,我不用学中文。”“你爸爸妈妈都是中国人,你怎么就不是中国人了?” “我喜欢加拿大,加拿大比中国好,我喜欢做加拿大人。”


这话我怎么听着这么不舒服啊,一年的时间,我的女儿*变成了个小洋人,我有点不淡定了,大声呵斥她:“你是中国人的后代,你的血液里流着中国人的血液,中国有你的亲人和朋友,中国是你的根,这是你永远改变不了的事实。”


听得似懂非懂的Jessica哇的一声大哭:“我要做加拿大人,我不要做中国人。呜呜呜……加拿大环境好,小孩子学习不累,这都是你们说的呀。呜呜呜呜……”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看来对Jessica的中国文化教育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解决的,而是一个长期的熏陶过程,任务艰巨啊。我从国内订购了一套中国历史,每天晚上和Jessica一起看,看完后我们会一起讨论,还会跟加拿大的历史做比较。


历史是认识一切的开端,Jessica开始对中国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精彩的历史故事也引发了她对中国的文化、地理和风土人情的兴趣。


读三国故事的时候,我们会在中国地图上找寻那些盛名的历史名城,Jessica 希望下次回国的时候要去这些地方看看。历史书也让她更多地了解了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等盛名诗人, 现在再让她听唐诗宋词, 她会不停地向我刨根问底打听这些诗词背后的故事。


她很好奇唐朝的杨贵妃的美丽,经常问我“妈妈,杨贵妃总归长什么样啊?”我从网上下载了京剧《杨贵妃》片段给她看,精美华丽的服饰和美轮美奂的表演着实把她吸引住了,她在国内幼儿园的时候学过一点京剧,我们决定给她加拿大找一个老师继续学习。


针对她不愿意学中文的心理,我和她一起上网看冰心,徐志摩,郁达夫,林徽茵等人的生平介绍,我告诉她这些诗人和作家不仅能用中文写出优美文学作品,他们还能用英文写作,所以光是英文好不稀奇,只有英文和中文好才是了不起。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Jessica对林徽茵很感兴趣,她觉得她长得那么漂亮,能用中英文创作,还能用英文演话剧,又是盛名建筑设计师,实在太了不起了。


每个周末的早晨,当我们吃完加拿大式的早餐后,我便会放上一张冰心等人的作品的CD,Jessica很大程度上听不懂,她会边听边干一些别的事情,比如画画啊,给她的芭比换各种衣服啊,或者鼓捣她的瓶瓶罐罐做她所谓的科学小实验,我希望随着日久天长这些美文的韵律和意境慢慢地渗透她的心里的。

 

现在Jessica还是认为她是加拿大人,有时候也会说她一半是中国人,一半是加拿大人。我不知道我的努力能让中国文化在Jessica 身上保留多少,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对她进行中国文化教育也还在探索之中。


我想她以后可以讲着流利的英文,有着加拿大人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但是,她必须能够和我们用中文进行交流和沟通,她要对中国这片土地和她的父母充满感恩,她要对来自中国的同胞们有发自内心的亲切感。


来源:@方也在加拿大

喜欢 0
收藏 0
0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移民工具箱

海那边公众号

新时代移民内参,为您开启 海外优质生活

微信 扫一扫

海那边移民

无需下载看项目,专家答疑

微信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