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移民朋友过得好吗?这个问题千人有千答。有人过得称心如意,有人肠子都悔青。我觉得,这其中有条很明显的界限,那就是----事业----对于所有移民,美好的生活起源于一份好事业----一份自己喜欢的能胜任的有价值认可的有发展前景的理想事业。有了事业,不仅房贷车贷啥贷都能迎刃而解, 而且会有自己的精神寄托和目标追求;没有事业,什么新鲜空气医疗教育美好生活都是扯淡。
二三十年前,很多人都说移民是一条不归路,好坏都认了。那其实是从侧面证明了移民决定的草率。放在今天,大可不必。经济条件, 物质基础, 已经不是决定移民与否的单一因素, 而是包括了精神自由, 人文环境, 子女教育以及生活境界等各方面综合考量的结果。
一旦你决定了, 走出了那一步, 那我们就聊聊这块土地上的新生活吧.
(二)
有人问, 华人在加拿大是二等公民吗?
这话若放在上个世纪, 答案或许还模糊, 但放在今天, 几乎可以肯定地说”NO”啦! 中国经济的崛起无疑是巨大因素, 再加上中国人一直传承的进取精神, 华人在海外的地位早已今非昔比了。 而且,什么叫“二等”? 外来工在北京打工却因没户口而不能让孩子在北京读书,不能象北京人一样享受医疗社保的福利之类,那才叫二等!而海外移民,从拿到移民纸的那一刻起就享受除了投票权之外的所有权利,有些人甚至为保存中国国籍还不愿要那个投票权呢! …… 再说说近的,现在来自中国的富豪买房团们越来越多, 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房子几乎都是现金支付, 足以让本地人目瞪口呆而大呼自己沦为”二等公民”!
那么,移民在海外孤独吗?嗯,从个人角度来讲,远离了父母亲友,说不孤独肯定是骗人。但从整体来讲,在加拿大这个多族裔的移民国家,除了土著,上溯百年十年人人都是移民,所以不会有太强的异乡感。记得当初决定移民时有位德国朋友对我说: 你为什么不去德国? 德国是免费读大学的! 嗯, 那还真是挺诱人,不过后来再三思量还是放弃,除了因为我是学英语法语的而不想再折腾多一门德语之外,更重要的因素是,那时的德国并不象加拿大这样欢迎移民, 去那里会有势单力薄的孤独感的。
应该说, 感谢我们的前辈在一百多年前就来到这块土地上. 新大陆被发现之后, 欧洲移民率先登场, 紧接着就带来了大批黑奴, 再后来, 才有我们华人移民 ---- 淘金的上几代”金山伯”, 或者是修建铁路的华人劳工. 他们有过被屈辱的历史, 但还是顽强地生存下来了. 就因为前辈的开拓和建设, 因为一代一代的传承, 才有了越来越多的海外华人社区, 越来越方便的华人生活环境, 越来越获得尊重的华人文化, 以及越来越强大的华人势力. 到我们今天这些移民落地登陆的时候, 已经不那么凄凉寂寞了, 不太被乡愁笼罩而难以释怀了, 也不是孤军奋战孤苦伶仃了…… 换句话说,如果当年他们去的是瑞典或南非等国家,大概就不会有今天的美加澳新这样的移民热点了。
那有人问,为什么你飘洋过海离开故土却仍留恋华人自己的生存环境?这么说吧,移民并不是背离祖国,而是若不走出国门就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那何不出去看看?而且移民也并不是流放, 若能去一个充满希望的乐土又仍能找到故土滋养的地方岂不是更好?
在此,我们不必纠结于是国内还是国外好,每个人的选择都有自己的道理。我们不必像赛场上的两方球迷,争执不休,急了还会出手打人或语言攻击。移民就是一个得失的选择,象一个网友说的,看你是“愿意用什么去换取什么”的抉择而已,不可能人人都一样。
(三)
那么, 华人融入主流吗? 这一问,自豪了多少人,也郁闷了多少人。我说说自己的感受吧。
“融入主流”, 我想,首先是个物理环境概念, 即进入主流机构工作, 以自己的专业技能或资源在一个白人占主导的机构里实现自己作为社会公民的价值. 这想必是大多数技术移民的期望, 也是我所见所闻的很多移民的现状. 华人的文化传统向来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自然就会把“白领”“金领”当成奋斗目标. 记得N年前我在多伦多市政厅工作的时候, 朋友调侃说: 你何止是融入主流, 简直是打入“敌人”心脏嘛! 呵呵, 那时候算是少见多怪, 现在放眼望去, 在三级政府里工作的华人已经很多, 就连华人议员也都为数不少了! 再看看各大银行, 公司, 学校, 机构等等, 哪里没有华人的身影? 哪个专业领域没有华人的参与?
当然,在加拿大,每个族裔都有自己的生态圈(比如唐人街,希腊城,犹太区等等),有些人局限在族裔圈子里谋生,也有人走出圈子进入主流。这就好比一个PIZZA一样的大圆饼,一片片扇形就是构筑加拿大社会的各个族裔,越是中心位置就越象主流。海外移民,是进入中心成为主流的一部分,还是游移于边缘地段勤勉为生? 这还看个人的期望值和可行性吧,没有好坏。
其次, “融入主流”应该还是个精神概念 ---- 即比较主流的价值观和文化倾向。既然是精神上信仰上的东西,那就因人而异,认同则参与,不认同则不必“融入”。比如,海地地震非洲旱灾, 全加拿大各地的捐款都很活跃, 这是一种慈恩救市的普世价值观,华人也不应例外;又比如媒体曾经热议的同性婚姻, 或最近一直争议的大麻合法化等等, 若我个人不接受,就不必勉强融入.
另外, 华人是否一定要追逐白人的文化呢? 如何在融入的过程中又保持自己的传统文化特色呢? 我的理解是, 在加拿大, 主流社会其实也是由多族裔组成的, 只不过因为历史渊源而使白人占主导罢了, 而白人也分西欧东欧中欧南欧等各个族裔, 就连他们所信奉的宗教可能都各不相同: 新教, 天主教, 犹太教, 东正教等等. 也就是说, 在这个文化大熔炉里, 谁都可以保持自己的色彩而不必刻意“洗白”---- 这样的“融入”, 不是单向的追逐, 而是彼此的尊重. 而且,加拿大是寰球上首要个把多元文化主义作为国策写进宪法的国家,政府也提供了诸多切实的促进多元化发展的措施,比如: 承认双重国籍,给国民充分的自由度;支持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和文化艺术活动:各族裔拥有参政、教育和各项社会活动的平等权利…… 在这个国家,人人都能代表主流。
所以,当人们问起“融入主流”这个词时,我们不妨学学明星范冰冰小姐的气势----媒体常问她“何时嫁入豪门?”范爷霸气地回应:“我就是豪门!”
(四)
再说说歧视这个话题, 难道加拿大一点都不歧视外来移民?
当然有!就好像你问北京人上海人是不是歧视外来人一样,那是属于人类的劣根性。正是因为那劣根性,文明社会才会以立法执法来反歧视和惩罚歧视者。至少在加拿大这个法制社会,是没人愿意惹上跟歧视有关的罪状的,因为那赔偿起来是个无底洞。
对付来自个人的明里暗里的歧视,很好的办法就是还以颜色,就地制伏。
记得我2000年刚来加拿大的时候,华人确实还不多。当时我运气好,碰到了一位贵人,一个和蔼可亲又有远见卓识的中年白人女性。她不仅开启了我的职业道路,还特别用心提携我, 常把我带去各种活动以让我尽快融入社会。所以那时候,我在很多场合都是只此的亚裔面孔。有一次晚宴上,坐我旁边的是位西装革履的白人男性,他用略带傲慢的语气问我“你是怎么进来加拿大的?” 那语气简直像说我是偷渡客。我强忍住怒火,直接回答他:“移民啊!”“移民? 怎么个移民法? 什么人可以移民? ……” 还问了很多现在看来极没见识的问题。我完全可以感觉出他的傲慢,但也从心底里看不起他的无知。同是白人,我的女老板能放眼寰球,而他却是井底之蛙。我继续不卑不亢地回答了他的所有问题,收关, 他点点头说“你的英语和智慧都出乎我的意料!你改变了我对中国人的印象!”哼,真想再告诉他,老娘我在中国可是接待过多国元首的,比你见识多了……
如果说有歧视,就是来源于类似这些“老白”自以为是的眼光狭小的固步自封的排外心理。他们不知,急需人才的加拿大政府早已实施对全寰球开放的移民政策,他们的优势不过是因为老爷子那一辈就来了而已,而再过一些年,那些优势只会慢慢淡化,代之以逐渐加强的族裔平等意识。对付这种歧视,很好的办法就是证明给他们看----我不是弱者,我和你平起平坐。
也有人问,我们真能和他们平起平坐吗?在职场上难道真没有升职瓶颈吗?其实,无论国内国外,能否升职都是有很多因素的,或技术或管理或性格或口才或人缘或运气等等,外加连国内同胞都说不清道不明的潜规则之类,哪一样不是障碍?我以前就有个IT部门的同事,工作能力很不错,但暗地里一直郁闷:“他们肯定不会升我的!因为我是中国人嘛!” 可结果后来他还真被升成经理了!说明是金子总会闪光的! 我同样还知道有不少华人朋友,因为技术拔尖而升为公司副总裁,因为业绩突出而升为银行区域经理 …… 也许因歧视而影响升职发展的个案确实存在,但那些突破瓶颈而成功晋升的实例,也都有力证明了平起平坐不是梦。
另外,歧视并不是个什么光彩的词,不要总把它挂在嘴边来做护身符。要知道,越是强调自己被歧视,就越是承认自己是弱者。记得多伦多曾有几家中餐馆被政府查出有卫生问题而给出了黄牌警告和红牌停业,于是餐馆的业主们很快找到媒体(也懂得维权了),直言“政府歧视我们”,说那是对华人的偏见。消息一出,大多数人的首要反应是:这是扮弱者搏同情的“危机公关”. 如果餐馆达到卫生标准,政府干嘛要去罚你?有没有歧视当然有待调查,但还是赶紧正视问题把餐馆卫生搞好吧。
所以,歧视是一种社会现象, 也是一种个人心理. 如果真的感觉被歧视,那就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绝地反击;或者收集证据,光明磊落伸张正义。歧视和被歧视,还真不知道收关谁输谁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