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您移民之前,也许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或者询问在国外生活的朋友相关国家的一些知识。但以下总结出来的一些Tips,可能您确实想不到,与您的常识有很大出入哦!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1. 粤语也可能是优势语言
虽然汉语和英语、马来语、泰米尔语一同被列为新加坡的官方语言,但是在新加坡以汉语为母语的家庭越来越少。在那里,只懂汉语就只能在日常生活中交流,无法进入主流社会。在新加坡,只有会粤语才能更快地融入当地华人圈。
2.办公室政治?跟你没关系
加拿大职场也有办公室政治,但这种所谓的“斗争”一般存在于公司的中高层、管理层里。从中国移民到加拿大的人,极少能达到能参与“办公室政治”的级别。
加拿大很少有仅有几年工作经验就能做到高级部门经理级别的职位,还能再快速升迁。在北美一个高级部门经理,在这个职位上最少要做20年以上甚至更久。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3.出了国还要做“夹心层”
新加坡的住房保障制度非常优厚,很多新加坡公民居住在政府组屋里。政府组屋都是公寓,比现在中国大多数住宅小区品质更好,还是精装修,可以拎包入住。
但是,政府组屋只允许新加坡公民购买,新移民不能买。至少要持有 绿卡 2年并且在新加坡居住满1年,才有条件入籍新加坡。但是入籍也只是达到了最基础的条件,要满足全部条件,你必须已婚,而且家庭收入不能超过政府规定的标准。满足了全部条件,才有权利以市场价的一半的房价购买一套政府组屋。
4.夫妻可以共用医疗保险
德国居民都要在政府的要求下去办理一张医疗保险卡,每人每月强制缴纳医疗保险。宗雯珺说,如果夫妻中有一方没有工作,没有医疗保险,就可以用对方的医疗保险看病。美国的医疗保险也有类似的规定。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5.中产阶级看病最头疼
美国实行复合式的医疗保障体系,包括社会医疗保障和私人医疗保险。富人有实力支付私立医院和私立诊所的高额医疗费及高额的私人医疗保险,看病比较轻松。
看病最头痛的是中产阶级,他们有一些财产,而国家不会替他们的医疗买单。如果在比较好的公司工作,公司会给雇员买医疗保险,但是一旦失业,同时就会失去医疗保险。他们看病的压力较大。
6.看个小病也要等很久
在澳大利亚看病几乎不用自己付费,但预约要等,就诊当天也要等。
澳大利亚没有“急诊”,无论是脸上长痘还是癌症都要先和家庭医生预约看病时间,家庭医生初步诊断后无法治疗的,再申请转院到专科医院,什么时候能排到很难说。常常是预约日期到了,病早就好了。要看急症只能找无执业资格的黑诊所或昂贵的私立诊所。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7.公司在获得绿卡时起作用
技术移民能否获得绿卡和公司是否愿意长期雇佣你有很大关系,公司在你争取签证这件事情上也能发挥作用。大型公司通常要看业绩表现和上司的评价,小公司则可能会以支付少于标准薪酬的条件来承诺帮你获得工作签证。
8.住在华人区就没法融入当地
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的华人区环境大多数都很差。有些移民刚来的时候以为住在华人区会有归属感,语言也有个适应过程,人际交流没障碍,生活习惯都没差别。加拿大温哥华的华人区所处的地段甚至还非常好。
华人区老移民很多是早年偷渡过来的,常年生活在社会底层,素质不高,很多家庭一旦有条件,就会搬离华人区。尽管华人区的租金都比较便宜,但是住在那里会直接阻碍到家庭融入主流社会,而且没有好的教育资源和医疗条件,对家庭和孩子的发展都没有好处。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9.你进不了政府部门工作
出国之前曾经想过是不是有一日之内可以进入当地政府部门工作,融入主流社会。到了加拿大以后才慢慢发现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当地的政府部门只要本国公民,不接受移民。工作所需的资格证书也必须以加拿大本国的证书为准,个别与国际接轨的资格证书有时候可获得部分认可。
10.Labour的工作不比Office低级
在加拿大,Labour的概念并不带有“苦力”的意思,大部分人出国前认为在加拿大做Labour的社会地位比较低、收入也不会高。其实在北美,Labour的工作薪水往往比Office的还要高,前两年,有技术的切肉工或是送货员,每小时薪水是35美元,他们的生活其实很滋润。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看起来很体面的办公室工作,如果没有一定级别的职位,拿的薪水也就是政府规定的较低水平10美元/小时左右。国外的生活远没有中国丰富多彩,反而很单调,不像国内有那么多夜生活,商场打烊也很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