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得真是快,一家三口来到加拿大已经七年了,那时候女儿留学读初一,而现在她已经是一名大学生。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回忆起七年前在加拿大起步的艰辛、逐步的生活适应、到最终决定去国离乡彻底落户加拿大的心理历程,也是感慨良多。
当初选择移民是为了女儿的学业。我们一家北漂多年,户口在深圳,女儿上4年级的时候,即将面临小升初的择校的问题。
打探了下行情,如果想要进某大附中需要15万的彩礼钱,每年赞助费还不算在内。仅仅是上个初中就要一次性交那么多钱,而且还不保证能上高中本部。
这样盘算下来,就动了留学的念头。
那段时间,仔细研究了下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这三个国家的留学政策。
当时考虑的几个条件是安全性、就业率、投入成本、方便陪读、公立学校等等。
美国主要是输在安全性差和公立学校不接收留学生上;澳大利亚输在投入成本和未来就业预期较差这两个因素。
因此加拿大就成为了我们最终确定的留学目的地。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开始关注卡尔加里这个城市,还是因为一次大学校庆活动,以为在卡尔加里工作安家的同学,在酒桌上眉飞色舞地讲起了卡尔加里当时经济腾飞的盛况:满大街都是招人的标牌、labour工几乎很难找到人。
这一关注就把我们吸引到卡尔加里,记得当时就是这么几点打动了我们:加拿大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工程师密度较高、连续多年联合国评测排列前茅、友善的本地生活环境、东部名校录取时普遍高中毕业成绩加4-5分计算。
总之现在回过来看,除了城市繁华程度有些落差外,从学习、工作、生活等综合因素考虑,我们依然很庆幸当时的选择和决定。
要说到孩子留学的得与失,这个真的很难判断。
现在留学的主要成本已经不是资金投入,反而是家长的发展成本和孩子人脉确实的机会成本。而且不同的人,不同阶段看都会得出不同的感悟。
回到我们自己的情形,就我们小孩这个年纪留学来反思一下得失可能更现实一些。
较大的得,是培养了真正独立自强的社会生存能力。
今年过生日,她在朋友圈的分享是“感谢你们成为有能力丰衣足食的人”。这个确实很到位很真实。
另外经济独立也从生活上提升了她的自立意识。
我们家庭并不是富裕之家,所以她本身没有大手大脚的习惯。
高一她就开始四处出击,教小朋友弹钢琴。一开始是教她自己钢琴老师waiting list上的学生,积累经验以后就应聘到音乐学校做上门授课老师。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这中间也有挫折,比如学生很难教,家长很挑剔,甚至还有不满意更换老师的。所以她也花了很多心思来应付这些挑战性的问题。
后来她也和我们谈起那段经历,说对她的成长帮助很大。
留学的失。
其一是寰球观的西化。
这里的social study一定会涉及近代史,我周末去学校上课,经常会看到学生做的展板,有涉及近代独裁的小组作业都是用展板做出来的。有斯大林的,也有卢旺达的,也有柬埔寨的,也有国内的一些历史。
这样的环境下形成的寰球观肯定和国内完全是两个寰球的观点。
其二是和国内的同学们失去了联系,这样除了隔代亲人几乎没有了和国内的纽带。所以有一阵子她对国内的事情不闻不问,感觉那些和她没啥关系。
其实从我们大人本心上说,这些都不是什么事,到底我们选择离乡背井或多或少有本身的倾向性。
但是从理性上,也不愿意他们与国内完全隔绝。
到底加拿大和中国的互补性太强,作为华裔的发展机遇很可能在两个国家的合作中体现出独特的价值。
所以我们会鼓励女儿自己一个人回国,一方面做了短期的实习,另外也自己到多个城市旅游,和过去的同学们团聚,这样也能帮助她更好地理解国内的现在和思维模式。
后来看确实挺有意义的。
移民是涉及家庭纽带、人脉、职业、语言文化等人生重大的选择,在得失之间需要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平衡,才能做出决定。至少现在看来,我们当初的决定还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