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起,“学区房”一词频频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备受关注,而且这些年来其价格节节攀升,不断刷新记录,令人咋舌,据说很多家长们在孩子刚呱呱坠地时就为他们考虑学区房了。每当看到这些消息,我就会回想起我们家的首要套房子——一套正经八百的中关村三小的学区房,到了儿子该上学的时候,我们却带着他去了外地,而后又带他出国读书,从来没享受过这套学区房的各种好处,真是有些可惜了的,成了“没有用”的学区房。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那时的中国人只要有铁饭碗的,还真正享受着免费医疗、免费教育和免费住房。那时我在北京中科院工作,除了一些北京本地土著家里有祖上留下来的私房,那个年代大家住房子都是要靠单位分配的。我和老公在1990年结婚后,从单位的集体宿舍再到单位后花园的平房,几番辗转、历尽艰辛,终于在结婚5年后住进了单位分的单元房。我结婚后因为单位没房子就一直在单位的单身宿舍里住了两年,一直到怀孕后单位借给我这间就在办公楼后一排平房内的一间18平米的房子,另外加上一间7平米的小厨房。这排破平房还有个浪漫的名字——后花园,我们一家就在这个前住户们种了许多花花草草的名副其实的花园里住了两年。而且当时这排房
239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