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那边服务热线电话:
  • 深圳: 0755-86938380(客户服务)
    地址: 深圳市南山区深南大道9819号深铁金融科技大厦19A层
  • 北京: 010-85951808(客户服务)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SOHO 2期C座 C3-3
  • 上海: 020-85951808(客户服务)
    地址: 上海市浦东新区世纪大道1501号国华人寿大厦301室
  • 杭州: 0571-88016401(客户服务)
    地址: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教工路18号世贸丽晶城欧美中心D区1005室
  • Prisca1966 回复了帖子 2017-01-05
    不管读不读下去,就是这个理,北京近百分之四十的外来人口,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们祖祖辈辈居住的家乡一下子涌入近一半的外地人,跟你们原住民来争车牌号,争工作,争房子,你们也一样愤怒!
    我们一家在国内时曾经在两个城市生活过——一个是北京,一个是西安,悲催的是这两个地方都已沦陷为雾霾的重灾区,每次一看天气预告京津冀要来雾霾了,总要捎上个跟京津冀八竿子打不着的西安。我在一九八八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北京中科院工作,那时的北京在我眼里好美,蓝天特别多。特别是冬天办公室宿舍里都有暖气,不再挨冻受罪,因为在来北京之前我二十二岁的人生里还没住过有暖气的屋子。最喜欢北京的秋天,天嘎嘣儿蓝,映衬着红色的黄色的树叶,确实的秋高气爽。那时的中关村大街也叫电子一条街,从首体向北直到中关园这一条笔直的大马路上两边全是漂亮的随风摇曳的大白杨树,马路中间还有一溜儿大白杨树隔离带。在我们那个年代,还没有北漂一词,能到北京工作的确实都是幸运儿,国家分配,到了单位就转北京户口,能到北京工作的也都是全国各地高校毕业的国家急需的各类人才。不像现在,随便什么人,拉个行李箱买张火车票就敢来北漂。印象中北京最早的北漂应该算是那些进城盖楼的农民工吧,那时坐地铁时经常会看到一帮一帮的农民工扛着被卧卷儿坐地铁,他们一上车被卧卷儿就摊一地。还有那些卖菜的,炸油条的,扫大街的,
    Prisca1966 4917 21
  • Prisca1966 回复了帖子 2017-01-05
    哦,真是巧啊!【图片】【图片】
    我们一家在国内时曾经在两个城市生活过——一个是北京,一个是西安,悲催的是这两个地方都已沦陷为雾霾的重灾区,每次一看天气预告京津冀要来雾霾了,总要捎上个跟京津冀八竿子打不着的西安。我在一九八八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北京中科院工作,那时的北京在我眼里好美,蓝天特别多。特别是冬天办公室宿舍里都有暖气,不再挨冻受罪,因为在来北京之前我二十二岁的人生里还没住过有暖气的屋子。最喜欢北京的秋天,天嘎嘣儿蓝,映衬着红色的黄色的树叶,确实的秋高气爽。那时的中关村大街也叫电子一条街,从首体向北直到中关园这一条笔直的大马路上两边全是漂亮的随风摇曳的大白杨树,马路中间还有一溜儿大白杨树隔离带。在我们那个年代,还没有北漂一词,能到北京工作的确实都是幸运儿,国家分配,到了单位就转北京户口,能到北京工作的也都是全国各地高校毕业的国家急需的各类人才。不像现在,随便什么人,拉个行李箱买张火车票就敢来北漂。印象中北京最早的北漂应该算是那些进城盖楼的农民工吧,那时坐地铁时经常会看到一帮一帮的农民工扛着被卧卷儿坐地铁,他们一上车被卧卷儿就摊一地。还有那些卖菜的,炸油条的,扫大街的,
    Prisca1966 4917 21
  • Prisca1966 回复了帖子 2017-01-05
    有所得就要有所失,所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我们一家在国内时曾经在两个城市生活过——一个是北京,一个是西安,悲催的是这两个地方都已沦陷为雾霾的重灾区,每次一看天气预告京津冀要来雾霾了,总要捎上个跟京津冀八竿子打不着的西安。我在一九八八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北京中科院工作,那时的北京在我眼里好美,蓝天特别多。特别是冬天办公室宿舍里都有暖气,不再挨冻受罪,因为在来北京之前我二十二岁的人生里还没住过有暖气的屋子。最喜欢北京的秋天,天嘎嘣儿蓝,映衬着红色的黄色的树叶,确实的秋高气爽。那时的中关村大街也叫电子一条街,从首体向北直到中关园这一条笔直的大马路上两边全是漂亮的随风摇曳的大白杨树,马路中间还有一溜儿大白杨树隔离带。在我们那个年代,还没有北漂一词,能到北京工作的确实都是幸运儿,国家分配,到了单位就转北京户口,能到北京工作的也都是全国各地高校毕业的国家急需的各类人才。不像现在,随便什么人,拉个行李箱买张火车票就敢来北漂。印象中北京最早的北漂应该算是那些进城盖楼的农民工吧,那时坐地铁时经常会看到一帮一帮的农民工扛着被卧卷儿坐地铁,他们一上车被卧卷儿就摊一地。还有那些卖菜的,炸油条的,扫大街的,
    Prisca1966 4917 21
  • Prisca1966 回复了帖子 2017-01-05
    是啊!我也看到你写的文章了,我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这个题材!
    我们一家在国内时曾经在两个城市生活过——一个是北京,一个是西安,悲催的是这两个地方都已沦陷为雾霾的重灾区,每次一看天气预告京津冀要来雾霾了,总要捎上个跟京津冀八竿子打不着的西安。我在一九八八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北京中科院工作,那时的北京在我眼里好美,蓝天特别多。特别是冬天办公室宿舍里都有暖气,不再挨冻受罪,因为在来北京之前我二十二岁的人生里还没住过有暖气的屋子。最喜欢北京的秋天,天嘎嘣儿蓝,映衬着红色的黄色的树叶,确实的秋高气爽。那时的中关村大街也叫电子一条街,从首体向北直到中关园这一条笔直的大马路上两边全是漂亮的随风摇曳的大白杨树,马路中间还有一溜儿大白杨树隔离带。在我们那个年代,还没有北漂一词,能到北京工作的确实都是幸运儿,国家分配,到了单位就转北京户口,能到北京工作的也都是全国各地高校毕业的国家急需的各类人才。不像现在,随便什么人,拉个行李箱买张火车票就敢来北漂。印象中北京最早的北漂应该算是那些进城盖楼的农民工吧,那时坐地铁时经常会看到一帮一帮的农民工扛着被卧卷儿坐地铁,他们一上车被卧卷儿就摊一地。还有那些卖菜的,炸油条的,扫大街的,
    Prisca1966 4917 21
  • Prisca1966 发表了帖子 2017-01-05
    我们一家在国内时曾经在两个城市生活过——一个是北京,一个是西安,悲催的是这两个地方都已沦陷为雾霾的重灾区,每次一看天气预告京津冀要来雾霾了,总要捎上个跟京津冀八竿子打不着的西安。我在一九八八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北京中科院工作,那时的北京在我眼里好美,蓝天特别多。特别是冬天办公室宿舍里都有暖气,不再挨冻受罪,因为在来北京之前我二十二岁的人生里还没住过有暖气的屋子。最喜欢北京的秋天,天嘎嘣儿蓝,映衬着红色的黄色的树叶,确实的秋高气爽。那时的中关村大街也叫电子一条街,从首体向北直到中关园这一条笔直的大马路上两边全是漂亮的随风摇曳的大白杨树,马路中间还有一溜儿大白杨树隔离带。在我们那个年代,还没有北漂一词,能到北京工作的确实都是幸运儿,国家分配,到了单位就转北京户口,能到北京工作的也都是全国各地高校毕业的国家急需的各类人才。不像现在,随便什么人,拉个行李箱买张火车票就敢来北漂。印象中北京最早的北漂应该算是那些进城盖楼的农民工吧,那时坐地铁时经常会看到一帮一帮的农民工扛着被卧卷儿坐地铁,他们一上车被卧卷儿就摊一地。还有那些卖菜的,炸油条的,扫大街的,
    4917 21
  • 龍婆活著 发表了帖子 2017-01-05
    【婆在新西兰】哈哈~干了一日之内的农活,人都晒黑了。只好穿件黑衣,换上跟鞋,约韩友夫婦去吃泰餐。好友说:记得上次见你们还是2016呀。白天是农妇,晚上做貴婦。
    1366 2
  • 龍婆活著 发表了帖子 2017-01-04
    【婆在新西兰】买了房子,苦日子才刚开始。讨厌装修!讨厌为买家俱而争执!讨厌为家居设计而争执!......讨厌的事情说三遍!【婆在新西兰】入住三个月,才深刻体会到原屋主曾告知他们不舍得但又不得不卖屋的原因:前院后院菜园,干不完的农活。就算请了园丁,每小时$30纽,每周一次,每次4-5小时,但还是要自己动手呀。说什么跳孔雀舞的那个自己打理花园,说什么查理斯王子自己建花园,鬼才信!摆拍,谁TMD不会呀!
    1632 7
  • 龍婆活著 发表了帖子 2017-01-03
    【婆在新西兰】乡下婆总是掛着她那一亩三分地。假期还没结束,就赶着回家。哎~金屋银屋还是自己的鸡窝舒服。菜势喜人,但野草又重生了。折腾命......(感谢这些天好友常来帮忙照看院子)【婆在新西兰】喜获:本婆人生首要次种出的豆角。纠结:累到扒下才种出几条豆角,农贸市场3纽就一把了,值不值得再种?味觉:菜院里的青菜青葱青豆+柳州螺蛳粉=yummmmmm 。拉仇恨:窗外看不厌的蓝天白云。嘻~还是内皮尔好。
    1672 2
  • Prisca1966 回复了帖子 2017-01-02
    这个还没有仔细统计过,全岛几十间巴刹应该是有了!【图片】
    在新加坡你要是跟别人打听农贸市场在哪,别人可能会一头雾水,听不懂你在讲什么,哈哈!因为这里不叫农贸市场,叫巴刹。“巴刹”一词来自马来语,意思就是市场、集市,新加坡的巴刹就类似于我们国内的农贸市场,不过新加坡的巴刹还有一个较大的特点,就是分干巴刹和湿巴刹,一般比较大型的综合性的有买水产、鸡鸭鱼肉的巴刹因为卖鱼卖肉,要时常用水冲洗地面,地面老是湿漉漉的,就叫湿巴刹,所以一般外面有卖生鲜鱼肉的巴刹基本都是湿巴刹。这就是新加坡环境很好的巴刹——中峇鲁巴刹,我和老公1998年住在中峇鲁时,这里还是一个一层的如上图所描绘的简陋的钢结构巴刹,几年后这里就建成了一个二层楼的巴刹,在电视新闻上一讲到巴刹基本上就会拿这个巴刹做代表。新加坡的巴刹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一般到了中午这些生鲜鱼肉基本就收摊了,剩下的那些还在经营的档口一般都是卖干货调料,蔬菜水果鲜花的摊位,所以要想去巴刹买东西一般上午就要去。中峇鲁巴刹的一楼是卖生鲜鱼肉、蔬菜水果还有一些廉价服装的地方!过了中午后,就只有这些卖菜卖水果的摊位还在营业。卖鲜花的档口,巴刹里的花比外面花店里的花便宜许多,两三块新币就可以买一束胡姬花。新加坡的
    Prisca1966 1.8w 36
  • Prisca1966 回复了帖子 2017-01-02
    这个还没有仔细统计过,全岛几十间巴刹应该是有了!【图片】
    在新加坡你要是跟别人打听农贸市场在哪,别人可能会一头雾水,听不懂你在讲什么,哈哈!因为这里不叫农贸市场,叫巴刹。“巴刹”一词来自马来语,意思就是市场、集市,新加坡的巴刹就类似于我们国内的农贸市场,不过新加坡的巴刹还有一个较大的特点,就是分干巴刹和湿巴刹,一般比较大型的综合性的有买水产、鸡鸭鱼肉的巴刹因为卖鱼卖肉,要时常用水冲洗地面,地面老是湿漉漉的,就叫湿巴刹,所以一般外面有卖生鲜鱼肉的巴刹基本都是湿巴刹。这就是新加坡环境很好的巴刹——中峇鲁巴刹,我和老公1998年住在中峇鲁时,这里还是一个一层的如上图所描绘的简陋的钢结构巴刹,几年后这里就建成了一个二层楼的巴刹,在电视新闻上一讲到巴刹基本上就会拿这个巴刹做代表。新加坡的巴刹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一般到了中午这些生鲜鱼肉基本就收摊了,剩下的那些还在经营的档口一般都是卖干货调料,蔬菜水果鲜花的摊位,所以要想去巴刹买东西一般上午就要去。中峇鲁巴刹的一楼是卖生鲜鱼肉、蔬菜水果还有一些廉价服装的地方!过了中午后,就只有这些卖菜卖水果的摊位还在营业。卖鲜花的档口,巴刹里的花比外面花店里的花便宜许多,两三块新币就可以买一束胡姬花。新加坡的
    Prisca1966 1.8w 36
  • 龍婆活著 发表了帖子 2017-01-02
    【婆在新西兰】十几年前,3个女人穿越在大中华的茫茫人海中,也只不过是擦肩而过的路人甲。十几年后,3个女人选择降临新西兰这块净土,在茫茫网海中偶遇。类似的经历,类似的选择,使大家一见如故,聊不完的话題。最最最让婆驚喜的是,三个"外嫁男"居然也谈笑胜欢。谢谢Vivian的组织,很高兴认识你Lily。
    2257 4
  • Prisca1966 回复了帖子 2017-01-01
    我们拍的新加坡夏日圣诞得了第一名,好开心!【图片】
    2016圣诞节征集:抓拍圣诞一角活动已结束感谢大家的参与祝贺下面帖子阅读量排名前三的参与者,分别获得168、88、68元现金红包一个。---------以下得奖用户为-------首要名:Prisca帖子:#圣诞随拍#新加坡乌节路第二名:三涵妈妈帖子:#圣诞随拍# 妈妈是大厨(4)--三涵妈妈的凡人小事儿第三名:龍婆活著帖子:#圣诞随拍#
    bananahuang 1507 1
  • 龍婆活著 发表了帖子 2017-01-01
    To be HAPPY in 2017, you MUST: Let go of what's gone. Be grateful for what remains. Look forward to what is coming next. 哈哈~2017,龍婆要大家都快樂!若同意,请手动点赞Yes!
    1643 3
  • 龍婆活著 发表了帖子 2017-01-01
    【婆在新西兰】我俩.....2014年的今天(摄于温哥华)。2017年的首要声早上好!来自新西兰。【婆在新西兰】2017年的首要次徒步。奥克兰的Waitakere Dam水坝。建于1906-1910年。现仍供应着很好的水质给附近的居民。自来水=直接飲用水。
    1563 4
  • Prisca1966 回复了帖子 2016-12-31
    海那边——一个小联合国!【图片】
    暴力提示:不要轻易走开,彩蛋在后面哦视频不能播放?请点这里 社区新年视频拍摄历时1个半月,终于在新年前一日之内收尾! 本次共有7位受邀出镜者,分别来自中国深圳、澳洲、法国、加拿大、新西兰、美国、新加坡。 由于出镜者身在寰球各地,整个的活动的操作只能通过虚拟的互联网。从策划、组织到剪辑,与每一位参与者都经历过多次沟通,最终视频成型实属不易。 在整个过程中让我收获更多的,是感动。他们的简单、友善、热情极大地触动了我。 年底大家都不清闲,但在邀请的过程中,大家听闻是社区的年终活动,还是纷纷表示一定要给予支持。在拍摄的过程中,每一位参与者更是付出了很多的心血。 南半球的澳洲正是夏天,炎炎烈日里,陈小包特意请假进行视频拍摄,还因此摔了一部手机。so sad... 科林拍摄的当天,法国当地交通又罢工了,他特地打了uber过去,和朋友一起重复拍摄多次,把最满意的一份传了过来。 &nbs
    小那 1.3w 10
  • Prisca1966 回复了帖子 2016-12-31
    是啊!新加坡每年的圣诞节都这么热闹!【图片】
    新加坡最繁华热闹的商业街乌节路的圣诞彩灯是这里每年都有的传统保留节目,每年圣诞节前一个多月主办方就开始在整条乌节路上和一些大型购物中心内外张挂各种圣诞灯饰,布置安装大型圣诞树和一些圣诞主题场景,并且还有隆重的亮灯开幕仪式,吸引不少本地居民和游客晚上来此走街闲逛。 我首要次在新加坡看乌节路圣诞彩灯还是一九九七年的圣诞节,那天下了班和老公一起来乌节路逛街,那时国内好像还没人过圣诞节呢,当时就惊诧于新加坡的财大气粗,要知道这满街的灯过了圣诞节还要点一个月左右呢,这灯一点就是两三个月,光这电表就要走多少个字啊! 越临近圣诞,乌节路上的人潮就越汹涌,如果是赶在平安夜圣诞节当晚来,估计走在乌节路上就要人推着人了。临近圣诞节前几天,还会有一些团体到乌节路上表演各种节目,整个乌节路流光溢彩,歌舞升平,热闹非凡。 为避开周末的人潮,我们决定在昨晚也就是星期二的晚上前往乌节路随拍圣诞。因为不是周末,一些要做工的姐
    Prisca1966 1.0w 31
  • 龍婆活著 发表了帖子 2016-12-31
    【婆在新西兰】出门渡假一个多星期了,不得不承认越来越想家了。想那墨香,想那画纸,想那暧心阁,想那鸟雨花香的小院,......想回家......【婆在新西兰】哈哈~是在内皮尔市中心海边海风大了,不是台风中了。是举着自拍杆反复重拍了一小时二十分了,手真的很酸,真的是为画面清晰,多次避开游人重拍了。反正,感觉自己灰肠滴尽淹了。嘻嘻~婆又一次为内皮尔小镇代言了。2017,海那边!【婆在新西兰】2016年的收关一晚,现巳是晚上9点40分,太阳巳落,但天边仍有些"留白",四面八方巳陆续传来噼里啪啦噼里啪啦的烟火炮竹声。大家坐在露台的藤椅上,听着Simi Rock音乐,喝着酒水,享受着夏日的清凉夜风,期待着2017的降临。Happy New Year 2017!!!
    1724 4
  • 龍婆活著 发表了帖子 2016-12-30
    【婆在新西兰】讲真,乡下人进城就为这些。嘻嘻~【婆在新西兰】哈哈~就是喜欢这种经常有现金奖活动的网络平台。只要参与,只要努力,就有机会得到奖金。第三名68啊!嘻嘻~内皮尔市长会不会感謝婆为内皮尔市代言也发点给婆过年呢?
    1533 2
  • 龍婆活著 发表了帖子 2016-12-27
    圣诞节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一定是白色。每年圣诞假期回加拿大温哥华探亲,总想过上一个白色的圣诞,可惜,年年冬季无雪,令婆失望而归。2016年龍婆已搬到南半球的新西兰,乖乖~正当新西兰艳阳高照时,温哥华下大雪了!好吧,温村的亲们用一张张漂亮的雪片片来‘引诱’婆,‘取笑’婆。“新西兰的圣诞节没雪,那也叫圣诞?!”“夏季圣诞没雪没气氛,新西兰人咋过圣诞呀?!”谁说没雪就没圣诞气氛的?谁说新西兰人的夏季圣诞没趣的?今天,请跟随婆的镜头,进入两个新西兰人的大家庭,亲身体验一下新西兰大家庭的夏日圣诞派对。好吃好玩,无拘无束,老少皆乐。2016.12.24[圣诞装饰]圣诞节是否有气氛,全靠圣诞装饰。走入新西兰人家,每一个角落,都是圣诞气氛。洗手间的毛巾和瓷盆边的摆设都是以圣诞为主题的。圣诞节当然少不了圣诞树。圣诞树下当然少不了圣诞礼物。屋外的花园也披上了圣诞的色彩。孩子们每年对圣诞礼物的期盼,可想而知。[圣诞餐桌布置]一个家庭对圣诞节的重视程度,不仅在圣诞装饰上可体现,在圣诞餐桌布置上也可见高低。不得不提,餐桌上所有摆设都是75岁的老奶奶和老爷爷亲手工制作的。孩子们的刀叉还特别缝制了圣诞老人头像的袋子
    2568 10
  • 龍婆活著 发表了帖子 2016-12-26
    【婆在新西兰】2016年的To Do List上又划去了两项。哈哈~中不中靶子是一回事,干不干事情是另一回事。欧耶!(在朋友的庄园)【婆在新西兰】趁2016仍在,把这事记录一下。一直没记的原因是婆追求完美的心,想回赠老奶奶些什么再写。可是就快拖到2017了。哈哈~话说艺术馆周一有个诗聚。老奶奶邀请婆讲了一些中文字的发展史并做笔记。婆见她腿不方便,就主动送水上楼给她。没想到老奶奶居然是诗人,事后送了一本她的诗集给婆。婆转到周四义工,就没能再见回谢。
    1864 5
个人成就
发帖收获 0 个赞
 
����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