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那边服务热线电话:
  • 深圳: 0755-86938380(客户服务)
    地址: 深圳市南山区深南大道9819号深铁金融科技大厦19A层
  • 北京: 010-85951808(客户服务)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SOHO 2期C座 C3-3
  • 上海: 020-85951808(客户服务)
    地址: 上海市浦东新区世纪大道1501号国华人寿大厦301室
  • 杭州: 0571-88016401(客户服务)
    地址: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教工路18号世贸丽晶城欧美中心D区1005室
  • 枫林鸟*加拿大版主 回复了帖子 2017-05-04
    呵呵, 文化冲撞! 移民们都知道, 这种情形, 已经不能简单地说成是文化差异了. 所以父母们也需要不断学习和融入【图片】
    华人妈妈移民到加拿大后,相当于从一种文化转换到另一种文化中生活,比起生于此地长于此地的华人下一代,她们少了孩子们的游刃有余,多了一份在新文化里的不断摸索。日常生活中,随着子女的长大,很多华人移民家庭常见的生活状态是,大人对孩子讲中文,孩子以英文回答,双方已经习以为常。你说你的中文 他们说他们的英文华人妈妈渐渐发现孩子们口中的英文词汇越来越多,而且这些词汇还不是你原来学过的那些英文词。有时你听着他们说出一连串英文,却满头雾水,只好要求他们用中文再说一遍,好让你搞明白什么意思。有时你说的稍微复杂的中文词汇他们也听不懂,只好用英文再解释一下。但有时实在没心情解释,比如你心中充满怒火,劈头盖脸指责他们犯的错误时(当然使用的是中文),他们会突然一脸无辜地问,“你说的某某词是什么意思?”有时你满怀信心地给她纠正一个词汇说法、一个短语写法,人家说现在大家都这么说、这么写。可能是网络时代了,跟中文一样,出现了很多千奇百怪的网络用语。有时你对他们谈论男孩女孩的用词感觉很吃惊,不是“你长大后想找个什么样的男朋友?”,我们原来都跟闺蜜讨论过这个问题,女儿向好朋友问的是“你长大后想找个什么肤色的男朋友?”也难
    风雨大王 2290 3
  • 枫林鸟*加拿大版主 回复了帖子 2017-05-04
    是的, 非常理解. 孩子长大, 总有一天要放手的, 空巢之痛也只能慢慢愈合吧. 尽量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自己的生活目标, 那样你的老年生活就会充实一些, 也让孩子少担心一些. 【图片】
    中国作为全球第四大移民输出国,移民毫无疑问成为了更多人开启新生活的一把全适用钥匙。随之而来的,养老问题也成为众多华人同胞的热议话题,困扰着无数的海外华人们。当前社会,中国人口老龄化严重,八十年代出生人口比九十年代多30%到40%,90后数量呈断崖式减少。中国是寰球上只此一个老年人口超过2亿的国家。养老负担重,抚养系数大的问题扑面而来,特别是对于海外华人们,在追寻海外生活的同时如何权衡赡养父母的问题,深受社会关注。作为孩子,你是如何解决父母的养老问题的呢?作为父母,如果年老了,子女移民在外你准备怎样度过自己的晚年生活呢?在国外,老人的生活状况是怎样的呢?你对此的看法是什么呢?赶紧回帖留言来和大家分享你的想法和经历吧,在帮助更多的华人同胞解开养老问题困扰的同时,也为自己和他人营造更幸福的晚年生活。(建议回帖不少于100字哦,以便大家更详细的了解您的想法和经历。)
    小边 3783 13
  • 枫林鸟*加拿大版主 回复了帖子 2017-05-04
    抱歉才看到留言. 你指全家开销? 如果算上房子开销(租房或供楼), 四五千刀吧. 
    我在上一个帖子里提到了关于移民的底线问题,就有网友说想了解一下加拿大生活的各类成本。都说移民就是为了孩子,那我们就从幼儿教育的花费说起吧。严格讲, 加拿大的幼儿教育分两部分, 一是零至四岁的日托教育(Daycare), 半天或全天式都有, 费用昂贵; 一是四至六岁的附属于小学内的幼儿园学龄前教育(Kindergarden/Preschool), 属十二年义务教育的一部分----但是, 三点放学以后的课后日托班(After School Program) 也是要花钱的. 母亲生下孩子, 如果你愿意, 一般婴儿四个月左右就可以入托了. 日托中心有公办也有私立的, 但都要收费, 大概在每月$800-$1600刀之间(低收入家庭可申请政府补贴). 国外的人工很贵, 象这种照顾婴幼儿的细致又责任性强的工作更是酬劳很高. 日托的老师要有ECE执照, 即Early Child Education(儿童早期教育), 我们俗称高级保姆. 日托中心在安全保障及服务质量等方面都被政府监管, 父母基本可以放心----当然时常也有新闻报道说某某日托中心的老师虐待儿童, 但总体
  • 枫林鸟*加拿大版主 回复了帖子 2017-05-03
    YEAH, 终于出炉了! 欢迎TONY! 期待你的分享!【图片】
    【华人说海外】是海那边移民社区联合海那边官方微信群共同举办的在线分享活动,邀请在海外生活多年的华人嘉宾分享教育、房产、生活、移民经历等一手海外资讯。活动分为语音分享和互动问答两个环节,覆盖数千名用户,是您了解真实海外生活的不二之选。如您有意成为我们的分享嘉宾,在海那边微信群分享真实海外生活,请添加微信xiaona-hnb报名,课后将会获得200元答谢红包哦。本期嘉宾:嘉宾介绍:唐耀宇工程公司系统专家&房地产中介。曾于特区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任职,现居卡尔加里,对当地的工作市场和房地产形势有全面的把握。活动时间:北京时间5月8日星期一 11:00以下是本次华人说海外分享活动的内容和问答。1、您是什么时候移民加拿大的?通过什么方式移民?请您大概讲一下整个移民经历。我是2001年通过技术移民方式落地加拿大的。具体经历如下:· 2000年5月开始准备资料· 7月初投档香港·&
    小边 7045 14
  • 枫林鸟*加拿大版主 回复了帖子 2017-05-03
    我不太明白, 为什么富人出国了也会是洗盘子开卡车的结局. 虽然不缺钱, 但如果希望再次就业, 以前所学的专业完全没用? 或者, 哪怕投资开个便利店或咖啡店之类的都可以啊. 
    回顾移民加拿大的12年经历,尽管甘苦自知,但黄林觉得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为了孩子嘛!”“再不出去就晚了”2008年时,韩磊还是个“坚定不移派”。大专毕业的他经营着一家科技公司,买房买车,手头还有大量存款。人到中年,生活安稳,韩磊较大的希望就是小孩长大成才。虽然,朋友圈子里有人选择了“走出去”,但韩磊却是连国门都没出过。“别人家的孩子”改变了他的态度。一次,韩磊到朋友家玩,朋友此前已经移民加拿大,小孩也在那边念书。他惊奇地发现,朋友小孩会在自己进门时打招呼叫人,说话时也彬彬有礼。而出国念书前,这个孩子并不怎么叫人。进一步了解,韩磊得知这个孩子自己还制定了计划,每天玩耍和学习都有安排,不需要监督,会自己主动去完成。韩磊清楚记得,这孩子出国前成绩还不如自己的孩子。询问中,朋友将孩子的变化归功于加拿大的优质教育。“再不出去,时间就晚了。”危机感瞬间占据头脑,韩磊觉得不能等了,必须送孩子出国念书。韩磊说,他担忧成绩中等的孩子会在高考里毁掉。在以成绩说话的高考中,每年只有极少比例的高中生能进入“985”或者“211”工程高校。通过咨询,韩磊决心选择了加拿大的投资移民项目。按照韩磊的打算,等到
  • 枫林鸟*加拿大版主 回复了帖子 2017-05-03
    呵呵是的, 没炒楼的会从地图上消失. 不过多伦多的地产热不会象温哥华那么迅速降温, 毕竟外国买家只占一小部分. 
    4月21日,安省在黄金马掌地区开始执行15%非居民投机税。去年8月,BC省出台针对大温哥华地区的15%外国买家税。到现在,多伦多和温哥华两地的市场影响到底如何?多伦多楼市有所降温小编认识的多位地产经纪都说,新政之后,投资性买家有观望趋势,不过刚性需求的买家还是该买就买。所以总体来说,抢房的人不会像前两个月那么疯狂了。小编一位朋友,就是在新政出台后的几天,在密西沙加买到了合适的独立屋,lot很大,只有两个人抢offer,86万多就买下了,这要是在3月肯定要抢到100万以上。苏富比国际房地产加拿大首席执行官Brad Henderson表示,虽然安大略省的税收政策并没有像温哥华那样产生同样的冲击,但无疑会使一些买家和卖家有所改变。"简直就像是水龙头里的水突然关上了。"多伦多的一名地产经纪Louise Sabino这样描述自由党政府针对多伦多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政策以后的现状。一些经纪已经开始告诫客户们,准备好这个完全不同于之前的那个过热的市场,因为很多卖家已经适应了这么多个月来的热度。热门区域楼市依然火爆MLS系统数据显示,在大多伦多热门的E09和Markham地区,即使在4
    风雨大王 2068 2
  • 枫林鸟*加拿大版主 回复了帖子 2017-05-03
    他们忘了, 损失的并没有250万, 其中绝大部分要还给银行. 在这种时候, 夫妻同心, 处之淡然才是关键. 最后因此而离婚, 说明以后也可能会因其他的物质纠纷而离, 感情如一纸之脆弱, 那还不如趁早? 另外, 就算人家赚了250万, 也买不到你在温哥华的种种生活. 何必执拗于后悔莫及. 
    俏俏是我来温哥华后结识的首要个好友,同龄、同行、同门(都是南开校友),更主要的是我们的娃也差不多大。认识她是在家门口的超市,当时打算给家里老人买一种保健品,正用翻译软件查药瓶上那些晦涩难懂的单词,我是个小语种学生,小学就读的是外国语学校,刚巧我们那届招收日语班,我稀里糊涂就被命运之神推了进去,然后一路下来直到高考都是日语,ABC是我进了大学后才开始认识的,还不是自己主动去学的,而是为了毕业拿学位,不得不应付大英四级考试,硬着头皮念的,水平至今跟白痴没有多大区别。所以,各位看官,自行脑补一下,我这样的人来了加拿大,内心该有多崩溃!至于为什么还要来,以后我会另文详述,只能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此处省略一万字……好像扯远了,我想说的就是在我抓耳挠腮的时候,一个温和普通话女声在我耳畔响起:“需要帮忙吗?要不要我帮你看下说明。”一抬头,看到个斯文俊俏的女子,正对我微微笑,就是俏俏。此后一个小时内,我们俩火速打成一片,尤其在发现彼此若干相似、若干巧合、且居然都是南开同届校友时,那可真是相见恨晚,妥妥地成了异国他乡好闺蜜。俏俏是英语专业,又比我早来两年,并且也是在家带娃不工作,所以相当一段时间都是我的
    清风梦蝶 3219 7
  • 枫林鸟*加拿大版主 回复了帖子 2017-05-03
    思维, 说通俗一点, 就是眼光, 也是"人穷不能志短". 
    最近,“阶层固化”一词特别火。很多人都在感叹:阶层上升通道的大门即将关闭。其实,自古以来,每个朝代都有阶层固化。但无论阶层怎么固化,总有5%的穷人可以突围而出。穷不可怕,可怕的是“稀缺”导致的穷人思维。01我家楼上一哥们特别好玩,他最近读了热门文章《阶层上升通道的大门即将关闭》后,便经常开长辈们玩笑。爷爷来玩,他就怼爷爷:“你当年干嘛去了?咋不参加红军?要是你当年参军,我家至于这样吗?”爸爸来玩,他就怼爸爸:“你当年干嘛去了?咋不下海创业呢?”要是当年你下海,我家至于这样吗?”前几天,我在电梯里碰到他,他感叹:“现在阶层固化,寒门再难出贵子了。”寒门难以出贵子,这倒是事实。北京大学副教授刘云杉做过统计:80年代,北大学生三成出自寒门。90年代,寒门比例开始逐渐下滑。2000年后,寒门比例仅占一成多。BBC纪录片《人生七年》证实了这一现象,他们用49年跟踪了一群不同阶层的孩子,收关揭露了一个残酷事实:穷人的孩子绝大部分仍然是穷人,富人的孩子绝大部分仍然是富人,阶层在代际间得到了传承。02为什么穷人无法摆脱贫穷呢?很多专家学者都在研究这个问题,但都没有给出一个让人信服的答案。直到十年前,美
    呆呆bella 5198 6
  • 枫林鸟*加拿大版主 回复了帖子 2017-05-03
    嗯, 所言极是. 华人爱孩子的方式很不一样, 若把握不好一个度, 那就有可能伤害孩子.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讲的是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常常出现的“中国式吼叫”。文章用了很多数据来分析这种吼叫的地域之差,年龄之异,角色之分,以及学历之别,用事实告诉我们:吼叫是一种放肆,但是爱的教育需要克制。是的, 克制, 包括我自己在内, 最难以做到的就是克制。 相比之下, 那也是西方父母们比我们做得好的关键点. 那他们为什么很少怒吼? 为什么不会抓狂? 难道他们天生温柔没脾气? 难道他们没有恨铁不成钢的沮丧? 难道西方的孩子从来不会犯错误?肯定不是! 我觉得, 至少有两点是东西方父母在子女教育方面的不同。首要, 就象西方的民主监督制度是为制约人性本能的自私贪婪一样, 你不能回避它, 而是 必须承认它, 正视它, 才能有效地去制止它。 为人父母者, 谁都知道会有愤怒抓狂的时刻, 更有愤怒时打骂孩子而伤及孩子的严重后果, 于是便有了防止虐待孩子的法律法规。 一代传一代, 社会文化的引导以及原生家庭的教育影响都让父母们知道, 你再气愤再窝火也得要克制! 因为吼叫就是语言恐吓, 打人就是暴力行为, 邻居会报警, 警察会上门来, 家庭有可能妻离子散... 长期以来的法制教育
  • 枫林鸟*加拿大版主 回复了帖子 2017-05-03
    老实讲, 我很少想到养老的问题, 不过现在既然问起, 我也就好好想了一番. 为保证信息正确, 我趁午餐时间跟我们HR部门的同事聊了一下, 主要是问关于我们养老金来源于几个方面. 她本人已经六十岁了, 接近退休, 所以她的例子可以是很好的证明. 她说她工作了一辈子, 不用担心老了之后没人管. There are basically three types of sources you might have for retirement income: 1. A pension you receive from an employer, if available2. Modest retirement benefits provided to you by the government3. Your own savings that you accumulate over time具体翻译如下:第一, 你工作的单位为你购买的养老金. 这叫 Canada Pension Plan. 一般来讲, 大的公司机构都会为员工购买此类保险, 做法是直接从工资里扣3%以上, 然后公司匹配3%或更多, 员工就等于存了6%有多. 公司效益越好可能会买得越多, 有的甚至不用从员工工资里扣, 直接由公司送上5%或8%. 这也是为什么你一定要有一份工作, 而且是好公司的好福利工作! 有些公司可能薪水不算高, 但福利很好, 其中一部分就是指养老保险买得多, 比如政府, 或学校. 第二, 对于六十五岁以上的加拿大公民或永久居民, 政府会发放基本的退休金.  大概每人每月五六百刀. 夫妻俩人合共就有一千二左右. 但这是属于贫困线的收入, 所以英文用词是"Modest".第三, 自己额外花钱购买的养老保险, 叫RRSP. 市场上有很多基金公司或银行都提供这类保险服务, 政府也鼓励纳税人多多购买, 并在税收上予以优惠----即花来购买这种RRSP的钱是可以算作家庭支出的成本来抵税的. 每年报完税之后, 你下一年可拥有的RRSP免税额度也会发放给你. 总的来说, 加拿大是福利国家, 扶贫助弱是她的国策, 不会让公民饿死. 但是, 大家也可以看得出, 多劳动还是有多收入的, 工作和不工作还是有巨大差别的. 反正, 一个人从25岁大学毕业走向社会, 到65岁从职场退休, 四十年的工作积累和合法纳税可以让你老有所保, 也不必靠养儿来防老. 
    中国作为全球第四大移民输出国,移民毫无疑问成为了更多人开启新生活的一把全适用钥匙。随之而来的,养老问题也成为众多华人同胞的热议话题,困扰着无数的海外华人们。当前社会,中国人口老龄化严重,八十年代出生人口比九十年代多30%到40%,90后数量呈断崖式减少。中国是寰球上只此一个老年人口超过2亿的国家。养老负担重,抚养系数大的问题扑面而来,特别是对于海外华人们,在追寻海外生活的同时如何权衡赡养父母的问题,深受社会关注。作为孩子,你是如何解决父母的养老问题的呢?作为父母,如果年老了,子女移民在外你准备怎样度过自己的晚年生活呢?在国外,老人的生活状况是怎样的呢?你对此的看法是什么呢?赶紧回帖留言来和大家分享你的想法和经历吧,在帮助更多的华人同胞解开养老问题困扰的同时,也为自己和他人营造更幸福的晚年生活。(建议回帖不少于100字哦,以便大家更详细的了解您的想法和经历。)
    小边 3783 13
  • 枫林鸟*加拿大版主 回复了帖子 2017-05-03
    嗯, 首先要父母自己能静下心来, 才能具备讲道理的资格【图片】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讲的是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常常出现的“中国式吼叫”。文章用了很多数据来分析这种吼叫的地域之差,年龄之异,角色之分,以及学历之别,用事实告诉我们:吼叫是一种放肆,但是爱的教育需要克制。是的, 克制, 包括我自己在内, 最难以做到的就是克制。 相比之下, 那也是西方父母们比我们做得好的关键点. 那他们为什么很少怒吼? 为什么不会抓狂? 难道他们天生温柔没脾气? 难道他们没有恨铁不成钢的沮丧? 难道西方的孩子从来不会犯错误?肯定不是! 我觉得, 至少有两点是东西方父母在子女教育方面的不同。首要, 就象西方的民主监督制度是为制约人性本能的自私贪婪一样, 你不能回避它, 而是 必须承认它, 正视它, 才能有效地去制止它。 为人父母者, 谁都知道会有愤怒抓狂的时刻, 更有愤怒时打骂孩子而伤及孩子的严重后果, 于是便有了防止虐待孩子的法律法规。 一代传一代, 社会文化的引导以及原生家庭的教育影响都让父母们知道, 你再气愤再窝火也得要克制! 因为吼叫就是语言恐吓, 打人就是暴力行为, 邻居会报警, 警察会上门来, 家庭有可能妻离子散... 长期以来的法制教育
  • 枫林鸟*加拿大版主 回复了帖子 2017-05-03
    是的, 所以也非常考验为人父母者嘛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讲的是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常常出现的“中国式吼叫”。文章用了很多数据来分析这种吼叫的地域之差,年龄之异,角色之分,以及学历之别,用事实告诉我们:吼叫是一种放肆,但是爱的教育需要克制。是的, 克制, 包括我自己在内, 最难以做到的就是克制。 相比之下, 那也是西方父母们比我们做得好的关键点. 那他们为什么很少怒吼? 为什么不会抓狂? 难道他们天生温柔没脾气? 难道他们没有恨铁不成钢的沮丧? 难道西方的孩子从来不会犯错误?肯定不是! 我觉得, 至少有两点是东西方父母在子女教育方面的不同。首要, 就象西方的民主监督制度是为制约人性本能的自私贪婪一样, 你不能回避它, 而是 必须承认它, 正视它, 才能有效地去制止它。 为人父母者, 谁都知道会有愤怒抓狂的时刻, 更有愤怒时打骂孩子而伤及孩子的严重后果, 于是便有了防止虐待孩子的法律法规。 一代传一代, 社会文化的引导以及原生家庭的教育影响都让父母们知道, 你再气愤再窝火也得要克制! 因为吼叫就是语言恐吓, 打人就是暴力行为, 邻居会报警, 警察会上门来, 家庭有可能妻离子散... 长期以来的法制教育
  • 枫林鸟*加拿大版主 回复了帖子 2017-05-03
    你是说对父母的约束力?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讲的是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常常出现的“中国式吼叫”。文章用了很多数据来分析这种吼叫的地域之差,年龄之异,角色之分,以及学历之别,用事实告诉我们:吼叫是一种放肆,但是爱的教育需要克制。是的, 克制, 包括我自己在内, 最难以做到的就是克制。 相比之下, 那也是西方父母们比我们做得好的关键点. 那他们为什么很少怒吼? 为什么不会抓狂? 难道他们天生温柔没脾气? 难道他们没有恨铁不成钢的沮丧? 难道西方的孩子从来不会犯错误?肯定不是! 我觉得, 至少有两点是东西方父母在子女教育方面的不同。首要, 就象西方的民主监督制度是为制约人性本能的自私贪婪一样, 你不能回避它, 而是 必须承认它, 正视它, 才能有效地去制止它。 为人父母者, 谁都知道会有愤怒抓狂的时刻, 更有愤怒时打骂孩子而伤及孩子的严重后果, 于是便有了防止虐待孩子的法律法规。 一代传一代, 社会文化的引导以及原生家庭的教育影响都让父母们知道, 你再气愤再窝火也得要克制! 因为吼叫就是语言恐吓, 打人就是暴力行为, 邻居会报警, 警察会上门来, 家庭有可能妻离子散... 长期以来的法制教育
  • 枫林鸟*加拿大版主 回复了帖子 2017-05-03
    天下父母一个样啊. 关键还是, 克制, 再克制【图片】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讲的是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常常出现的“中国式吼叫”。文章用了很多数据来分析这种吼叫的地域之差,年龄之异,角色之分,以及学历之别,用事实告诉我们:吼叫是一种放肆,但是爱的教育需要克制。是的, 克制, 包括我自己在内, 最难以做到的就是克制。 相比之下, 那也是西方父母们比我们做得好的关键点. 那他们为什么很少怒吼? 为什么不会抓狂? 难道他们天生温柔没脾气? 难道他们没有恨铁不成钢的沮丧? 难道西方的孩子从来不会犯错误?肯定不是! 我觉得, 至少有两点是东西方父母在子女教育方面的不同。首要, 就象西方的民主监督制度是为制约人性本能的自私贪婪一样, 你不能回避它, 而是 必须承认它, 正视它, 才能有效地去制止它。 为人父母者, 谁都知道会有愤怒抓狂的时刻, 更有愤怒时打骂孩子而伤及孩子的严重后果, 于是便有了防止虐待孩子的法律法规。 一代传一代, 社会文化的引导以及原生家庭的教育影响都让父母们知道, 你再气愤再窝火也得要克制! 因为吼叫就是语言恐吓, 打人就是暴力行为, 邻居会报警, 警察会上门来, 家庭有可能妻离子散... 长期以来的法制教育
  • 枫林鸟*加拿大版主 回复了帖子 2017-05-03
    是的, 人性皆如此, 所以西方用法律形式强制执行也是有道理的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讲的是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常常出现的“中国式吼叫”。文章用了很多数据来分析这种吼叫的地域之差,年龄之异,角色之分,以及学历之别,用事实告诉我们:吼叫是一种放肆,但是爱的教育需要克制。是的, 克制, 包括我自己在内, 最难以做到的就是克制。 相比之下, 那也是西方父母们比我们做得好的关键点. 那他们为什么很少怒吼? 为什么不会抓狂? 难道他们天生温柔没脾气? 难道他们没有恨铁不成钢的沮丧? 难道西方的孩子从来不会犯错误?肯定不是! 我觉得, 至少有两点是东西方父母在子女教育方面的不同。首要, 就象西方的民主监督制度是为制约人性本能的自私贪婪一样, 你不能回避它, 而是 必须承认它, 正视它, 才能有效地去制止它。 为人父母者, 谁都知道会有愤怒抓狂的时刻, 更有愤怒时打骂孩子而伤及孩子的严重后果, 于是便有了防止虐待孩子的法律法规。 一代传一代, 社会文化的引导以及原生家庭的教育影响都让父母们知道, 你再气愤再窝火也得要克制! 因为吼叫就是语言恐吓, 打人就是暴力行为, 邻居会报警, 警察会上门来, 家庭有可能妻离子散... 长期以来的法制教育
  • 枫林鸟*加拿大版主 回复了帖子 2017-05-03
    呵呵, 小事能见真性情
    在加拿大有很多“奇怪”的行为,如果养成这些习惯,回国后别人可能说你有病~一起来看看这些“奇怪”的加拿大行为吧!帮后面的人扶着门,直到收关。对服务员、司机说"Thanks";被人撞到时、发现挡别人的路时反而先说"Sorry"。遇到红灯真的就不过马路了。公共场合说话声音很小。一上车立刻系上安全带。上厕所不带纸。上下公交车跟司机打招呼致谢。背包总是随手放在地上而不是放在椅子上或者桌子上。ATM取钱时总是手凑上去想先取卡。说话中夹带英语。写文章开头不会空两格,在打完逗号或者句号以后加空格再写下一个字。饭后甜点,主食已撑还坚持要甜点。喜欢坐草地。人人一个移动硬盘。在车站等车总想找时刻表。出门不带现金。买机票喜欢计较能带多少公斤行李,23KG,32KG还是46KG。去银行/邮局总会站在离柜台一米远的地方,后来的人以为你不是来办事的,早早就挤到了你前面,你只好继续再次排队。没事就去喝一杯咖啡。下公交车时,到处找按钮。来源:加拿大家园
  • 枫林鸟*加拿大版主 发表了帖子 2017-05-02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讲的是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常常出现的“中国式吼叫”。文章用了很多数据来分析这种吼叫的地域之差,年龄之异,角色之分,以及学历之别,用事实告诉我们:吼叫是一种放肆,但是爱的教育需要克制。是的, 克制, 包括我自己在内, 最难以做到的就是克制。 相比之下, 那也是西方父母们比我们做得好的关键点. 那他们为什么很少怒吼? 为什么不会抓狂? 难道他们天生温柔没脾气? 难道他们没有恨铁不成钢的沮丧? 难道西方的孩子从来不会犯错误?肯定不是! 我觉得, 至少有两点是东西方父母在子女教育方面的不同。首要, 就象西方的民主监督制度是为制约人性本能的自私贪婪一样, 你不能回避它, 而是 必须承认它, 正视它, 才能有效地去制止它。 为人父母者, 谁都知道会有愤怒抓狂的时刻, 更有愤怒时打骂孩子而伤及孩子的严重后果, 于是便有了防止虐待孩子的法律法规。 一代传一代, 社会文化的引导以及原生家庭的教育影响都让父母们知道, 你再气愤再窝火也得要克制! 因为吼叫就是语言恐吓, 打人就是暴力行为, 邻居会报警, 警察会上门来, 家庭有可能妻离子散... 长期以来的法制教育
    7274 18
  • 枫林鸟*加拿大版主 回复了帖子 2017-04-29
    加拿大的这个日子叫国殇日Rememberance Day, 每年的十一月十一日.
    每年的4月25日是澳新军团日(Anzad Day),这是澳大利亚、新西兰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日子。同时,这一日之内也是土耳其历史上的重要日子。1915年4月25日,首要次寰球大战(1914~1918)的一方澳纽军团在土耳其加利波利(Gallipoli)半岛登陆,遇到了土耳其部队的顽强抵抗,原计划的速决战进行了8个月,交战双方均损失惨重。每逢澳新军团日到来之际,来自全国各地和海外的新西兰人都会聚集在战争纪念馆前,以庄严肃穆的仪式来祭奠先烈,缅怀为国捐躯、马革裹尸的战士们。鲜红的法兰德斯罂粟花(Flanders poppy)已成为澳新军团日的象征,人们会在这一日之内佩戴这种鲜艳的红色花朵,以表达哀思。由于澳新军团日在新西兰人中所激发出的民族团结和认同感,不少新西兰人呼吁让澳新军团日成为国庆日。然而,此间中最难能可贵的是——每年的澳新军团日,当年交战的三方: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土耳其,都会在当年的战争地土耳其加利波利半岛共同举行纪念活动。这种超越了战争分歧、历史仇恨,共同纪念在战役中阵亡士兵的活动,在寰球上也是少有的。正如网友Freeman在朋友圈上评论:Lest we forget,这是一场没有
  • 枫林鸟*加拿大版主 回复了帖子 2017-04-29
    会计专业, 初级容易, 但中级变难, 高级就更难, 高高级相当难但也很翘!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上学的时候,大部分人都喜欢谈宏伟蓝图,但是到找工作的时候,“快速就业”成为很多人最看重的目标。加拿大的最容易就业的职业是什么?近日,加拿大统计局公布了新近的全国各省和各行业收入状况报告。各行业薪资变化如下:数据来源:ehouse411从图表上来看,公共管理、企业管理、批发贸易走势良好,而房地产、石油采矿市场排在末尾,那是不是今后这些领域就不被看好了呢?并不然。薪资变化的统计数据,只是给出一个参考。自由党上台,提出了多项引人注目的住房政策,包括重整及兴建更多社会住宅、增加合作式住宅补助金、通过减税鼓励开发商兴建出租公寓,以及分析温哥华与多伦多等地区房价高涨的原因等。自由党鼓励兴建住宅,建筑业、房地产行业能不被看好吗?薪资的变化,并不能说明所有行业的兴衰。比如薪资降低幅度较大的采矿、天然气开采业,平均周薪还是比加国较低月薪高……真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啊!所以,要看一个行业是否有竞争力,不能仅仅看薪资的变化,还得看该行业是否具备稳定性。以下八种职业,被评为加拿大最稳定的职业,供各位参考:会计政府雇员水工或电工护士临时工种职业中介社会媒体营销人员电脑系统分析员
    烟雨肖邦 4006 2
  • 枫林鸟*加拿大版主 回复了帖子 2017-04-29
    这篇贴子被转了无数个平台, 现在又转回来了【图片】
    我来加拿大8年了。从Concordia大学毕业时正好赶上911事件之后,北美的工作大量外包到印度、中国、墨西哥的时候,我们全班大约12位中国同学没有一位找到与电子工程专业相关的工作。那段时间可以说是我一生中最痛苦的时候,后来痛定思痛、总结教训,去麦大又有读了个研究生,虽说又赶上金融危机,我还是在找到了一份高薪、稳定、在医院的工作,每个月落入口袋的钱都有5k刀。这两天终于抽出时间把我来加拿大8年所总结的经验分享给大家(尤其是想读书的人),希望更多的华人早日立稳足根。好了,不嫌我罗嗦的话,下面就结合我的经历给大家逐一解释上面所列的"游戏规则"。1. 从中国来到加拿大,就好像你以前习惯在空中飞,现在却要你在水中游,要尽快搞清楚"游戏规则",并尽快调适自己。我想这是显而易见的,这边与中国有很大不同的地方很多,例如:工作经验远比学历重要,在北美,有经验没学历的人在雇主眼里确实比有学历没经验的人优先得多。这一点与国内是很大不同的。国内的人太重学历了。这边的雇主老是怀疑每个人在简历中吹嘘的东西,但同时又过分相信熟
个人成就
发帖收获 0 个赞
 
����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