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那边服务热线电话:
  • 深圳: 0755-86938380(客户服务)
    地址: 深圳市南山区深南大道9819号深铁金融科技大厦19A层
  • 北京: 010-85951808(客户服务)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SOHO 2期C座 C3-3
  • 上海: 020-85951808(客户服务)
    地址: 上海市浦东新区世纪大道1501号国华人寿大厦301室
  • 杭州: 0571-88016401(客户服务)
    地址: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教工路18号世贸丽晶城欧美中心D区1005室
  • Mr海 发表了帖子 2016-11-22
    转眼,来到澳洲已经十多年了。其实当初并没有抱着移民的目的而来,但不知不觉却已经把澳洲当成了自己第二个家。回顾自己一路走来的历程,发现自己对澳洲的感情从最初的新鲜懵懂,到现在的习以为常,与身边不少同样来自中国的移民朋友的经历有着非常相似的地方,今天特别想借这个机会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这些年来的移民经历,希望为那些同样奋斗在澳洲的中国朋友们带来一些过来人的经验体会。初来乍到,适应需要一个过程和很多人一样,我早早地离开了父母,来到澳洲求学。之所以选择澳洲,是因为这里美丽的海滩,宜人的天气,以及悠闲的生活态度。然而,刚开学就让我经历了不小的挫折。原来在国内学习成绩不错的我,太习惯与国内被动学习的方式,对澳洲以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教学方式居然有些无所适从,除此之外,我还需要克服语言的困难,与澳洲同学一起小组讨论、在全班同学面前做项目演讲。好在周围有不少和我一样的中国同学,我们相互鼓励和帮助,终于在半年后渐渐适应了这里的学习生活。也就是在第二学期,在一次同学组织的万圣节派对上,我认识了他。和我一样,他也是初来乍到的留学生,相似的人生经历,让我们有着聊不完的话题。派对结束后,我们互留了电话,后来的我
    3900 4
  • 枫林鸟*加拿大版主 发表了帖子 2016-11-21
    这是我八年前写的一篇“自励”文。现在读来犹如大学生看高中生的幼稚激情,但当年那股进取精神还是值得我自己回味也值得和朋友们分享的。回望来时路,方知脚下实。和所有移民同胞共勉。所谓移民的“七年之痒”,只是个比喻概念而不是一定要七年才能奋斗出来。别吓着了哈!很多人基本上两三年就混得很好了。运气好的更快。只是想告诉移民朋友们,每个人所处的阶段不一样,一直走下去,你追求的东西迟早会得到。-------------------------------------------------------------------------如同婚姻一样, 移民生活也有"七年之痒"呢. 我是最近才听闻这个词的, 深有感触, 因为这些天我也正在思考类似的问题: 移民的奋斗期过去了,步入了生活悠闲舒适的"老移民"阶段, 就象婚姻的蜜月期已过而进入平凡琐碎日子一般, 我们的感受如何呢? 是心满意足而别无他求? 还是"饱暖思淫欲"而再次"心动"?回首刚出国那几年,每天谈论得最多的除了找工作还是找工作,
    2363 6
  • 枫林鸟*加拿大版主 回复了帖子 2016-11-21
    是,善良还是主流
    嗨, 这是今天的新闻 (呵呵, 我总是借花献佛).因为暖心, 特意分享. 希望想移民加拿大的朋友更喜欢这个国家.----------------------------------------------------------------------------------刚刚结束的美国大选无疑对美国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创伤和裂痕。相比之下,多伦多市民哈米迪(SalmaHamidi,图)表示,她上周在地铁上经历的暖心一幕,让她感到作为加拿大人真是的很幸福。哈米迪说,来自不同种族背景,不分男女老少的一群陌生人,在TTC地铁上共同帮助一位求职面试将要迟到的男子。哈米迪本人是一位伊朗移民,来加拿大定居近12年。她说,当时一名拉丁裔男子坐在她的前方,双手抱头,重复着说:“噢,天哪。”于是,坐在他旁边的俄罗斯男子开了口,用浓重的口音问他还好吗。男子说,他头痛得厉害,而且面试要迟到了。于是,哈米迪拿出Advil止痛片给他。男子说了谢谢,但又说,没有水服药。这时,坐在哈米迪身边,一名戴头巾的穆斯林女子,从她孩子的背包里拿出一盒果汁,交给男子,告诉他,如果现在服下药片
  • 枫林鸟*加拿大版主 回复了帖子 2016-11-21
    留学生年龄限制?没有吧,大学博士都没问题啊 
    有亲友向我打听加拿大的大学冬季招收国际留学生的情况, 我说不是每个大学都有冬季开学的时间表, 可以到大学自己的网站上去查. 不过, 加拿大大学对待留学生的政策可以从这则夏末开学时所做的报道中看出一二----很欢迎, 也很支持!留学和移民一样, 需要慎重选择. 不同的是, 留学之后, 是去是留会有更大的摇摆空间, 所以在选择专业的时候, 很好对自己以后的发展方向有个大致的计划, 因为不同专业在不同国家的"吃香"程度会差异很大, 而那些毕业后想海归的人, 很好也在学校时就开始积累社会工作经验(打工或社会活动等), 回国时才会在学历和经历上双丰收. ----------------------------------------------------------------------加国留学生猛增 大学推更多迎新项目加拿大的50多所大学正在陆续开学。加拿大政府吸引外国留学生的努力,已经初见成果。现在来加拿大的留学生数量已经比10年前显著增长,加拿大希望10年后,再增加一倍。这些留学生来到加拿大,不仅促进加拿大的经济发展,使校园更有活力,也是具有聪明才智的移
  • Mr海 发表了帖子 2016-11-21
    本文是盛名学者杨恒钧记录儿子在澳洲学习的一篇文章。他从澳洲国民教育这个角度,记录了儿子思想上的变化,并为澳洲的国民教育感到惊叹。作者:杨恒钧澳洲的小学生肯定是接受国民教育的,学校还给孩子们灌输了不少爱国主义精神。可问题在于,这些年下来,我始终没有搞清澳洲的小学是如何对孩子们“洗脑”的。他们没有课本,也没有相关的科目,没带回家庭作业。问他们老师在学校如何教育他们爱国的,儿子是一问三不知。小儿子也于今年升七年级(相当于中国大陆的初中一年级),看起来,我是没机会弄明白澳洲小学的国情教育了。我意外地同儿子进行了一场对话,让我意识到澳洲小学的国民教育是如此的强大,强大到把老子吓出了一身汗。事情是这样的——9月8日是星期六,开车带两个儿子出去玩,大儿子提到今天是地方选举投票日(选举地方议员与市长)。由于澳洲实行的是强制投票(过了18岁必须投票,否则罚款50澳元),过了18岁的大儿子对地方事务并不熟悉也不关心,为了公平,他决定放弃这张选票,准备向票箱投空票(作废票)。小儿子听到后马上插进来说应该投票给现任的那位市长。我问他为什么,他说,他“认识”那位市
    3852 8
  • Mr海 发表了帖子 2016-11-21
    十年前初到澳洲时,正赶上早春季节,到处都是盛开的鲜花。亲戚拉着我们到什么企鹅岛、大洋路等"着名"景点一一逛过去。照理,面对南太平洋那一望无际的深深堪蓝,以及危岩边"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波澜壮阔,我这个来自内陆的很少见过海的"土包子",应该激动不已才是。但不知为什么,我对这一切很麻木。首要次感到澳洲与中国有所不同,是在坐公共汽车时。那是在墨尔本的一个小站,我上车后,很快到了下一站,有那么十几个人排队等候上车,多数是老太太。这些人慢悠悠的排着队,一个一个慢悠悠的买票,买票时还跟兼当售票员的司机慢悠悠的说话。我无比诧异的看着这一切:这么慢!司机居然也跟他们有说有笑,后面等候的,和车上的坐着的乘客居然也没有一个人催:"快点!"想当年咱在北京时,追赶公共汽车时的百米冲刺那叫一个快啊,奋不顾身往车上挤时,身手那叫一个敏捷啊,就是这样,还时常有眼看就快上车了,却被"啪"一下关在门外、眼睁睁看着车绝尘而去的事情呢。这时候,看着慢腾腾的澳洲公共汽车, 和慢悠悠的澳洲人,脑子中不知怎么突然闪出这么一句话来
    2573 3
  • Mr海 发表了帖子 2016-11-21
    在"移民较大的收获是什么"这个话题之前,可能要从我对移民"得"与"失"的看法说起。这一年里,得与失的问题几乎经常萦绕在我的心头,但是我始终铭记别人告诉我的一句话(别人告诉过我很多,能够铭记是因为认同)——到了这里,不要去对比(包括与别人对比,与自己的过去对比),如果非要对比,就要学会正确地对比。回顾这一年,我觉得我所得到的,远远大于我所失去的。具体来说,我所失去的,可能就是我这一年相对比较艰难和痛苦的上班,在Warehouse和Workshop里,从摸爬滚打、一身油污、度日如年,直到如今逐渐地习惯,以及这一年上班收入的减少。而我所得到的,似乎很多很多——安全放心的空气、食物、水,优美到令人心醉的自然环境,儿子的上学与教育,良好的社会福利,等等等等。那么,所有收获中较大的收获是什么?可以说,这个答案从我们登陆一开始,就在我心目中遥遥领先于上述那些本身已经非常"诱人"的各种收获。这个答案就是:一个良好的社会。我觉得要想去解释这几
    2730 6
  • 枫林鸟*加拿大版主 发表了帖子 2016-11-19
    有亲友向我打听加拿大的大学冬季招收国际留学生的情况, 我说不是每个大学都有冬季开学的时间表, 可以到大学自己的网站上去查. 不过, 加拿大大学对待留学生的政策可以从这则夏末开学时所做的报道中看出一二----很欢迎, 也很支持!留学和移民一样, 需要慎重选择. 不同的是, 留学之后, 是去是留会有更大的摇摆空间, 所以在选择专业的时候, 很好对自己以后的发展方向有个大致的计划, 因为不同专业在不同国家的"吃香"程度会差异很大, 而那些毕业后想海归的人, 很好也在学校时就开始积累社会工作经验(打工或社会活动等), 回国时才会在学历和经历上双丰收. ----------------------------------------------------------------------加国留学生猛增 大学推更多迎新项目加拿大的50多所大学正在陆续开学。加拿大政府吸引外国留学生的努力,已经初见成果。现在来加拿大的留学生数量已经比10年前显著增长,加拿大希望10年后,再增加一倍。这些留学生来到加拿大,不仅促进加拿大的经济发展,使校园更有活力,也是具有聪明才智的移
    2402 10
  • 枫林鸟*加拿大版主 回复了帖子 2016-11-19
    欢迎争鸣. 观点不同, 都可自由表达, 只要不做人身攻击即可. 也祝你的移民之路顺利!
  • 枫林鸟*加拿大版主 回复了帖子 2016-11-18
    呵呵, 我来了十几年, 早就买房了呀!【图片】
    这段时间, 加拿大多温两市的房地产市场一直是加国新闻的热点. 而对于有意移民加拿大的朋友们,可能也是大家很想了解的事情. 今天的华网导读就有两篇是关于楼市报道的, 转贴来与各位分享.不过, 我觉得新闻里说的可能有些夸张. 温哥华的房价比前两个月可能稍微下跌, 但没有跳水式地大跌. 正所谓"饿死的骡驮比马大", 温哥华房价高这一事实估计是很长一段时间都改变不了的. 至于多伦多, 以前房价就没温哥华那么疯狂, 一直是属于比较成熟理性的市场, 只是最近这几年才突然飙升的 (都说是因为中国富豪涌入的实在太多!), 尤其在温哥华显跌势的时候, 它的涨幅更是明显.曾有记者采访多伦多市长, 问是否也要效仿温哥华的政府干预楼市, 市长的回答是"NO!" 他说两地行情完全不同, 不可盲从; 并表示, 和温哥华相比, 多伦多及周边地区可开发的资源还很多, 政府会鼓励开发商投资于多处荒地空地的开发, 以提供更多房源来满足市场需求, 而不是在有限资源下限制市场.-------------------------
  • Mr海 发表了帖子 2016-11-18
    曼省移民网站自发布了5月1日到7月31日的EOI筛选情况之后,一直没有更新,近日终于发布了新的数据。根据曼省移民网站更新的数据来看,今年8月到10月的EOI筛选情况如下:月份LAA发放数量筛选分数段当月收到省提名申请数量八月4083-9540九月4083-9531十月5084-9833总数130104曼省商业移民2016年8月至10月EOI筛选情况(官网数据)我们再来回顾一下2016年的历次筛选情况:今年5月1日到7月31日共发放了130份LAA,筛选分数段为82-94。曼省商业移民2016年5月至7月EOI筛选情况(官网数据)今年1月5日到4月30日共发放了170份LAA,筛选分数段为82-100。曼省商业移民2016年1月至4月EOI筛选情况(官网数据)今年1月4日数据:共发放了340份LAA,筛选分数段为80-98。曼省商业移民2016年1月4日EOI筛选情况(官网数据)从今年历次筛选情况来看,曼省商业移民的EOI筛选分数呈现逐步增长的趋势,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首要,老申请人通过参加商考或提高语言成绩提高了自己的分数;第二,加拿大热门移民项目之一的
    3233 3
  • Mr海 发表了帖子 2016-11-18
    对于澳洲技术移民的申请人来说,工作经验加分非常重要,尤其是TI专业的申请人,需要工作经验来通过职业评估,而对于其他专业的申请人,工作经验加分可以为自己的移民打分增加更多的筹码。总归什么样的工作才符合工作经验的加分要求呢?加分细则移民局对于工作经验加分规定了四个不同等级,工作经验项满分为20分。+5分提交申请前,10年内有1-3年澳洲境内相关工作经验,或者10年内有3-5年相关海外工作经验。+10分提交申请前,10年内有3-5年澳洲境内相关工作经验,或者10年内有5-8年相关海外工作经验。+15分提交申请前,10年内有5-8年澳洲境内相关工作经验,或者10年内有8-10年相关海外工作经验。+20分提交申请前,10年内有8-10年澳洲境内相关工作经验,可以获得20分工作经验加分。经验相关性可以获得加分的工作经验一定要和申请人的提名职业紧密相关。举例说明,某申请人在澳洲完成了IT专业学习,并且有一年System Analysis的工作经验,但是他提名的移民专业是IT类别中的Programmer,那么这种情况下,System Analysis的工作经验是不可以帮其加分。再举例,某申请人会计专业
    3456 2
  • Mr海 发表了帖子 2016-11-18
    澳洲幼儿教育心得一:那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在我最初到澳洲时,有很多不适应,由于我来这里要做幼儿教育,要办幼儿园,我就在很多时候来关注孩子,关注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家长。我不禁大吃一惊,如果用中国的家长育儿观念来衡量,这些家长简直就是对幼儿漠不关心,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没有“爱心”,但是这里所有的家长都这样,我很是为孩子们感到委屈,为什么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呢?我陷入了沉思:孩子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获得的是什么?带着这个问题我再观察。那天我和女儿在公园散步,看到有几个孩子在玩耍,就停下脚步,澳洲的孩子合作能力很好的,大家能商量着玩,如果你想加入正在玩着的游戏中,要很有礼貌的请求,得到允许了才能参加,如果得到的是ON,那你就不能生硬的进入。我觉得这是个很好的习惯,也是人做事的原则。正当我想得入迷时,听到很强烈的争论声,就见一个小男孩很气氛的样子,由于我存在语言障碍,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争执,好像要打架的样子,我很紧张,并四处寻找他们的父母,只见不远处有几个老外在哈哈大笑悠闲的聊着天,就像没有发生什么事,连看都没有看一眼,但我相信他们肯定听到这里的争吵了。这时女儿看透了我的心思
    2095 0
  • Mr海 发表了帖子 2016-11-18
    澳洲生活着几十万华人,大家费了大周折大力气移民到了这里,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目的和理想,有人就喜欢澳洲的与世无争,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而有人,不过是借移民这块跳板,带着充足的资本再回国内发展。几乎每个移民澳洲的华人都有着精彩的故事,今天我们来看几个真实的案例。1把移民澳洲当成回国升官发财的跳板一个从厦门来墨尔本读了高中,又考上了国立大学的男孩,20岁。全家已移民几年了,爸妈在国内从商,不会英语,走的是商业移民之路,即交给澳洲一笔数额不菲的钱款,然后在澳洲有自己的注册企业,每年都能给澳洲缴纳一定的营业税,全家就移民了。他父母不喜欢这里,又不懂英语,虽移民了,2年后他们就回国了,继续在国内经商,让他二儿子在墨尔本经营着一家只2个人的小餐馆。男孩是他们的三儿子,在澳洲享受了免费读高中,目前读大学靠的是澳洲政府的无息贷款一分钱学费也不用交,等他毕业了工作了,银行再从他的薪水里逐年扣除上大学的学费。但他说,他不喜欢澳洲,他毕业后肯定要回国的。他得意地说,他有国立大学商科专业的学历背景,有父母从商的基础,回国后也经商,至于那笔读大学的学费,因为他没在澳洲工作,自然没有薪水记录,银行也就无从扣除这笔钱了
    3930 3
  • 枫林鸟*加拿大版主 回复了帖子 2016-11-18
    呵呵, 写得很有趣. 祝贺你买到了心仪的车! 不过我需要更正两点. 第一, 招的士, 确实不象国内那般快捷, 因为几乎人人有车, 但其实也分地段, 在多伦多市中心(downtown), 路上跑着的招手即停的出租车还是很多的. UBER, 虽然很多城市还不合法, 但早已进入市场, 我们很多朋友都用得很频繁了. 第二, 加拿大人买车, 不管新车旧车, 都会去这个全国性的专业网站, 极度权威. 搜索功能也很强大, 品牌, 年份, 颜色, 公里数, 排气量等等,  无一疏漏, 信息量很大. 很遗憾你没能上这个网去找车. 上Kjiji网, 买个旧沙发还可以, 但上那儿去买车就算了.http://www.autotrader.ca/
    如果说美国是车轮上的国家,那么加拿大就是一片引擎上的土地。汽车在加拿大到底有多重要?朋友,此刻的你正在做些什么呢?你可能正坐在20块钱就能搞定的出租车上发呆,或者享受着即将消失的专车上的昆仑山矿泉水,亦或者正坐在时速300公里的高铁上玩竖硬币的游戏,当然也可能是挤在开往大望路、陆家嘴、或者华强北的地铁、公交中屏息皱眉,但不管怎么样你知道,你会快速的、顺利的到达你的目的地。或许,每天习惯了如此出行的你已经毫无感觉,甚至厌倦了一成不变的路途。但现在大伟只想对你说一声,身在福中不知福啊!在加拿大选择公共交通出行,你将会碰到下面的典型场景:1、想招手停车叫出租?No No No,必须要提前电话预定,如果半小时后车来了你就当碰见了闪电侠。价格?坐过一次就不会再想回忆那串数字…2、Uber,网约车?绝大多数城市没有,因为不合法。如果你幸运在一个合法的城市,开始叫车,发现离你最近的车辆有30公里远……3、高铁?What you mean 高铁,从没听过这个单词啊…..普通铁路么,大多数作为观光使用,价格也只比国航公务舱贵一点点;4、地铁,全加拿大只有三座城市有地铁,并且线路长度只相当于北京90年代的
  • 枫林鸟*加拿大版主 回复了帖子 2016-11-18
    还是一个点赞! 写得真好! 感同身受!【图片】
    1、我染上了中国人的急记得几年前,我看过一篇文章叫做《我染上了中国人的急》,作者是一位来自瑞典的女士,她旅居中国,因为工作原因经常乘火车往返于上海和苏州。文中提到,她在车站候车时,与邻座的一位先生聊天,谈到一半,提示检票登车的广播响起,大家都急匆匆的离座冲向检票口,这时离开车时间还有20多分钟。这位先生开始还很淡定,但走到站台上时却忍不住跑了起来,冲向车厢,其实,离开车还有10几分钟呢。最初,作者对中国人在站台上争分夺秒的奔跑有些不习惯,看到穿着高跟鞋的女孩也能健步如飞,她很惊奇。她也不太理解,距离开车还有十几分钟,已经到了站台上的人离火车近在咫尺还要奋力奔跑,这是为什么呢?后来,她回瑞典度假,准备和男朋友出门旅行。她要提前一周订火车票,男友说,根本不用,火车是坐不满的,但她却要订了票才会安心。一次,在一个小镇车站,她担心这种小站停车时间短,怕自己还来不及上车火车就开走了,居然也在站台上跑了起来,引得旁人侧目,她男友觉得她的行为相当令人尴尬。当上了火车,看到自己的坐位空着,她还会觉得是哪里不对劲儿了。因为在中国,上车时,自己的
  • 枫林鸟*加拿大版主 回复了帖子 2016-11-18
    大赞! 这是这些年我看到的写得最中肯的移民文章, 关键是, 文笔很不错, 必须顶! 【图片】移不移, 别人给不了答案, 只能自己去寻找. 我一直是这么对所有人说的. 所以对你犹遇知音.  握手! 有空再聊 【图片】
    走还是留,是个艰难的决定前段时间,群友写了一篇关于移民的文章,表达了自己在走与留之间的矛盾和困惑。文章发出后,在群里引起了大家的热烈讨论,好多人都说,他们也想移民,但却很难做出决定。今年,我还未回国,一位移居加拿大的朋友先回去休假了。她对我说,今年好奇怪呀,大家都在问移民的事,好多人都想出来。我回国后,也有好多朋友和我讨论移民的可能性,或是送孩子出国留学的问题,可见,这个话题在国内的热度。平民百姓尚且如此,那些明星大腕和有钱人就更不用说了。2013年10月,导演贾樟柯的一则微博引发了网友们的关注。他说:“昨天聚会才知道,在座的十几个朋友除我之外,都办了或正在办移民手续,这让我非常震撼。”微博一发出,引起上万网友的转发和讨论。有人说,他是被污染、高房价、转基因食品吓走了。但不管怎样,做出移民这个决定,实属不易。这里不讨论投资移民的有钱人,他们可以来去自由,不用考虑生计。普通人移民,需要放弃国内的一切,背井离乡,语言不通,文化迥异,谋生困难,这不是一个轻松的选择。应不应该移民,只言片语岂能言尽。当人们决定离
  • 枫林鸟*加拿大版主 回复了帖子 2016-11-17
    嗯, 所以分享【图片】
    嗨, 这是今天的新闻 (呵呵, 我总是借花献佛).因为暖心, 特意分享. 希望想移民加拿大的朋友更喜欢这个国家.----------------------------------------------------------------------------------刚刚结束的美国大选无疑对美国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创伤和裂痕。相比之下,多伦多市民哈米迪(SalmaHamidi,图)表示,她上周在地铁上经历的暖心一幕,让她感到作为加拿大人真是的很幸福。哈米迪说,来自不同种族背景,不分男女老少的一群陌生人,在TTC地铁上共同帮助一位求职面试将要迟到的男子。哈米迪本人是一位伊朗移民,来加拿大定居近12年。她说,当时一名拉丁裔男子坐在她的前方,双手抱头,重复着说:“噢,天哪。”于是,坐在他旁边的俄罗斯男子开了口,用浓重的口音问他还好吗。男子说,他头痛得厉害,而且面试要迟到了。于是,哈米迪拿出Advil止痛片给他。男子说了谢谢,但又说,没有水服药。这时,坐在哈米迪身边,一名戴头巾的穆斯林女子,从她孩子的背包里拿出一盒果汁,交给男子,告诉他,如果现在服下药片
  • 枫林鸟*加拿大版主 回复了帖子 2016-11-17
    要涨得成熟理性, 遵从市场规则而不受人为控制才行, 否则就有崩盘的危险. 
    这段时间, 加拿大多温两市的房地产市场一直是加国新闻的热点. 而对于有意移民加拿大的朋友们,可能也是大家很想了解的事情. 今天的华网导读就有两篇是关于楼市报道的, 转贴来与各位分享.不过, 我觉得新闻里说的可能有些夸张. 温哥华的房价比前两个月可能稍微下跌, 但没有跳水式地大跌. 正所谓"饿死的骡驮比马大", 温哥华房价高这一事实估计是很长一段时间都改变不了的. 至于多伦多, 以前房价就没温哥华那么疯狂, 一直是属于比较成熟理性的市场, 只是最近这几年才突然飙升的 (都说是因为中国富豪涌入的实在太多!), 尤其在温哥华显跌势的时候, 它的涨幅更是明显.曾有记者采访多伦多市长, 问是否也要效仿温哥华的政府干预楼市, 市长的回答是"NO!" 他说两地行情完全不同, 不可盲从; 并表示, 和温哥华相比, 多伦多及周边地区可开发的资源还很多, 政府会鼓励开发商投资于多处荒地空地的开发, 以提供更多房源来满足市场需求, 而不是在有限资源下限制市场.-------------------------
  • 枫林鸟*加拿大版主 回复了帖子 2016-11-17
    你已经人在加拿大了吗? 哪个城市? 从哪看到总体房价下跌呢? 明明涨得很疯狂啊. 如果手头有资金, 应该考虑入市. 尤其是自住房, 跌跌涨涨, 长期下来当然是好过存银行嘛. 
    这段时间, 加拿大多温两市的房地产市场一直是加国新闻的热点. 而对于有意移民加拿大的朋友们,可能也是大家很想了解的事情. 今天的华网导读就有两篇是关于楼市报道的, 转贴来与各位分享.不过, 我觉得新闻里说的可能有些夸张. 温哥华的房价比前两个月可能稍微下跌, 但没有跳水式地大跌. 正所谓"饿死的骡驮比马大", 温哥华房价高这一事实估计是很长一段时间都改变不了的. 至于多伦多, 以前房价就没温哥华那么疯狂, 一直是属于比较成熟理性的市场, 只是最近这几年才突然飙升的 (都说是因为中国富豪涌入的实在太多!), 尤其在温哥华显跌势的时候, 它的涨幅更是明显.曾有记者采访多伦多市长, 问是否也要效仿温哥华的政府干预楼市, 市长的回答是"NO!" 他说两地行情完全不同, 不可盲从; 并表示, 和温哥华相比, 多伦多及周边地区可开发的资源还很多, 政府会鼓励开发商投资于多处荒地空地的开发, 以提供更多房源来满足市场需求, 而不是在有限资源下限制市场.-------------------------
个人成就
发帖收获 0 个赞
 
����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