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那边服务热线电话:
  • 深圳: 0755-86938380(客户服务)
    地址: 深圳市南山区深南大道9819号深铁金融科技大厦19A层
  • 北京: 010-85951808(客户服务)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SOHO 2期C座 C3-3
  • 上海: 020-85951808(客户服务)
    地址: 上海市浦东新区世纪大道1501号国华人寿大厦301室
  • 杭州: 0571-88016401(客户服务)
    地址: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教工路18号世贸丽晶城欧美中心D区1005室
  • 枫林鸟*加拿大版主 回复了帖子 2017-01-16
    下一代教成什么样, 关键还是看家庭教育, 看父母
    新年来了,节庆之余,生活仍要继续。我们还是谈移民,谈教育,谈一切与我们息息相关的话题吧。记得北美文学城上有篇署名廖女士的文章引来热烈讨论. 文章大意是, 跟母亲关系一向很好的乖乖女某一日之内突然大骂母亲"You are a bitch!(母狗, 婊子)", 还是在母亲为女儿及其男友新买的晚礼服买单之后的几分钟, 于是母亲痛感失爱, 决定离开美国回归中国, 可收关又柔肠寸段地打回原形, 因为她离不开女儿这个一生的寄托. 那句震惊四座的骂语确实是让所有读者愤然, 大家在为廖女士不怕家丑外扬的诚恳倾诉唏嘘之余, 也几乎一致认为那个女儿确实没教好, 那位母亲在子女教育问题上是几近失败.我首先认为女儿生长的那个家庭环境近乎于畸形----很多读者都问到"她爸爸在哪里?" "那是单亲家庭吗?" 可不是, 父亲居然会因小小事情而掌掴三岁的幼女! 不是说女儿是爸爸前世的情人吗? 那种"情人"关系所包含的是多么深厚的父爱! 只可惜那一巴掌不仅打掉了父亲的爱, 还播下了女儿仇恨的种子----十五年间从不喊"
  • 枫林鸟*加拿大版主 发表了帖子 2017-01-14
    新近报告又出来了, 有孩子和准备要孩子的家庭敬请关注.从报告可以看出, 美国和加拿大在抚养孩子方面的支出几乎相等, 不到25万美元. 住房, 托儿费和意向中的私校, 是开支的高额部分. 但经济学家表示, 孩子的健康和快乐并不一定是建立在巨额花费基础之上的, 一般的中低收入家庭都可以养育出身心健康的孩子. 你怎么看?其实和中国相比, 25万美元即一百多万人民币, 这笔花费并不算太高. 关键是, 在国内, 花了这笔钱仍难以买到孩子的快乐和父母的舒心. 所以, 付出和结果的价值对比度也应在考虑范围之内.--------------------------------------------------------------------------------------------------------------在加拿大,现在养一个孩子到底需要多少钱?在美国,联邦农业部每年都会出台一份报告,介绍那一年养孩子的平均成本有多高。以去年,美国一个普通中等收入家庭将一个孩子养到18岁需要花费23.36万美元。加拿大官方没有类似的报告,不过民间组织
    4217 8
  • 枫林鸟*加拿大版主 回复了帖子 2017-01-13
    此言极是啊【图片】
    如果不是移民加拿大, 我们不可能接触到这种家庭. 但现在, 既来之则安之, 关键是对孩子有正确的引导就好. 三年前, 女儿音音交了个新朋友KATIE, 是放学后跟她同去一个HOME DAYCARE(家庭托儿所)的白人小女孩. KATIE比音音大一岁, 上一年级, 而KATIE的弟弟跟音音同年, 是她在幼儿园大班的同学, 也就是说, 音音夹在两兄妹之间, 跟他俩都是好朋友. 老太太MYRNA开的家庭托儿所里就这三个孩子, 关系自然是亲密无间, 尤其是两个小女孩, 几天下来就结成了很铁的玩伴, 还相约周末到彼此的家里玩.有一日之内音音告诉我:"妈妈, KATIE说她有两个妈妈. 她还说两个妈妈比一个妈妈好!" 我听了本能地意识到什么, 但不好对音音说, 后来有个机会证实了我的想法: KATIE姐弟俩生活在一个同性恋家庭.学校开放日那天, 我见过KATIE的两个妈妈. 因为孩子的关系, 我们自然成了朋友. 老实讲, 她们两个都是典型的白人美女, 还是"含金量"颇高的优质美女----两人都在IB
  • 枫林鸟*加拿大版主 发表了帖子 2017-01-13
    如果不是移民加拿大, 我们不可能接触到这种家庭. 但现在, 既来之则安之, 关键是对孩子有正确的引导就好. 三年前, 女儿音音交了个新朋友KATIE, 是放学后跟她同去一个HOME DAYCARE(家庭托儿所)的白人小女孩. KATIE比音音大一岁, 上一年级, 而KATIE的弟弟跟音音同年, 是她在幼儿园大班的同学, 也就是说, 音音夹在两兄妹之间, 跟他俩都是好朋友. 老太太MYRNA开的家庭托儿所里就这三个孩子, 关系自然是亲密无间, 尤其是两个小女孩, 几天下来就结成了很铁的玩伴, 还相约周末到彼此的家里玩.有一日之内音音告诉我:"妈妈, KATIE说她有两个妈妈. 她还说两个妈妈比一个妈妈好!" 我听了本能地意识到什么, 但不好对音音说, 后来有个机会证实了我的想法: KATIE姐弟俩生活在一个同性恋家庭.学校开放日那天, 我见过KATIE的两个妈妈. 因为孩子的关系, 我们自然成了朋友. 老实讲, 她们两个都是典型的白人美女, 还是"含金量"颇高的优质美女----两人都在IB
    2832 2
  • 枫林鸟*加拿大版主 回复了帖子 2017-01-12
    这确实是每个人都在考虑的大问题. 很遗憾我没招儿, 但移民中介可能会帮到你, 可以咨询一下海那边自己的顾问看看【图片】
    我们移民加拿大已经十多年了, 生活早已本土化. 所以, 关于移民的话题, 我一时不知从哪说起. 后来想想, 干脆就聊聊加拿大社会面面观吧, 让想移民的朋友们, 隔海观望, 以定虚实. 如果问, 寰球上哪个地方最能满足我们关于美好生活的梦想? 加拿大必是很好的选择之一.房价.大家都很关心, 国外的房子贵吗? 嗯是的, 多伦多挺贵的, 独立屋(国内称别墅)都是百万以上, 这些年随着大量移民和留学生的涌入, 房价还一直在疯涨.不过, 自问一下, 你所在城市的房价不贵吗? 是不是都贵到了以单个平方米论万金的地步? 国外的房地产市场还算理性成熟, 没有太多象国内那样的人为因素干扰, 更没有因户口问题而导致的城乡差别和城市人口爆炸. 北上广深等地的楼盘动辙三五百万, 有的更是畸形地高到了千万. 也就是说, 卖掉一套单元的价钱, 在多伦多就能买个很不错的公寓, 或能为买独立屋付个充实的首期再留些余钱支撑奋斗的日子.(网图)柴米油盐 . 在多伦多, 华人生活相当方便, 超市和餐馆遍地开花, 要象国内那样吃香的喝辣的一点问题都没有. 我老妈先后四次来加拿大
  • 枫林鸟*加拿大版主 回复了帖子 2017-01-12
    是. 缺少的东西只有等他们自己成了父母之后才有所顿悟, 于是会换种方式教育下一代...
    新年来了,节庆之余,生活仍要继续。我们还是谈移民,谈教育,谈一切与我们息息相关的话题吧。记得北美文学城上有篇署名廖女士的文章引来热烈讨论. 文章大意是, 跟母亲关系一向很好的乖乖女某一日之内突然大骂母亲"You are a bitch!(母狗, 婊子)", 还是在母亲为女儿及其男友新买的晚礼服买单之后的几分钟, 于是母亲痛感失爱, 决定离开美国回归中国, 可收关又柔肠寸段地打回原形, 因为她离不开女儿这个一生的寄托. 那句震惊四座的骂语确实是让所有读者愤然, 大家在为廖女士不怕家丑外扬的诚恳倾诉唏嘘之余, 也几乎一致认为那个女儿确实没教好, 那位母亲在子女教育问题上是几近失败.我首先认为女儿生长的那个家庭环境近乎于畸形----很多读者都问到"她爸爸在哪里?" "那是单亲家庭吗?" 可不是, 父亲居然会因小小事情而掌掴三岁的幼女! 不是说女儿是爸爸前世的情人吗? 那种"情人"关系所包含的是多么深厚的父爱! 只可惜那一巴掌不仅打掉了父亲的爱, 还播下了女儿仇恨的种子----十五年间从不喊"
  • 枫林鸟*加拿大版主 回复了帖子 2017-01-12
    那是. 与时俱进, 在哪里都一样【图片】
    移民家庭里, 一般都是男人做主申请人,要么凭一技之长开前路,要么手持资金闯天下,于是女人则成了嫁鸡随鸡的角色,对未来有些胆怯,有些迷茫,可能也有些向往但仍不太确定以后的路该怎么走。其实,女性朋友们大可放心,移民登陆后,都是女人更能适应新环境,也更容易喜欢国外的新生活;而在移民后回流的家庭中,也多半都是男人想走而女人想留----原因很简单,国外除了不会奇迹致富,其他什么都好,尤其是对女人和孩子很好!可以说,混在国外,女不输男。欧美国家是孩子的天堂,这已不用累述,但同样也是女人的乐土你们知道吗?这和女权运动无关,不是说女人们个个都要变成女金刚,而是因为欧美社会的历史文化使然----它保护女性,尊重女性,鼓励女性追求自我而不仅仅做男人背后的女人。我先用一个故事来介绍一下加拿大在对待女性方面的人性化制度和温情环境吧。故事的女主人你们可能都熟悉,她是加拿大盛名歌手Justin Bieber(人称熊孩子比伯)的母亲。知道吗,他母亲曾是一个众人眼中的“问题少女”----十七岁时因早恋而怀孕,因怀孕而辍学,收关被父母赶出家门。大着肚子的她只好住进了当地的妇女儿童庇护所(安省的伦
  • 枫林鸟*加拿大版主 回复了帖子 2017-01-11
    普世价值,最好是自己亲身去体验,咱一句也不多说
    新年来了,节庆之余,生活仍要继续。我们还是谈移民,谈教育,谈一切与我们息息相关的话题吧。记得北美文学城上有篇署名廖女士的文章引来热烈讨论. 文章大意是, 跟母亲关系一向很好的乖乖女某一日之内突然大骂母亲"You are a bitch!(母狗, 婊子)", 还是在母亲为女儿及其男友新买的晚礼服买单之后的几分钟, 于是母亲痛感失爱, 决定离开美国回归中国, 可收关又柔肠寸段地打回原形, 因为她离不开女儿这个一生的寄托. 那句震惊四座的骂语确实是让所有读者愤然, 大家在为廖女士不怕家丑外扬的诚恳倾诉唏嘘之余, 也几乎一致认为那个女儿确实没教好, 那位母亲在子女教育问题上是几近失败.我首先认为女儿生长的那个家庭环境近乎于畸形----很多读者都问到"她爸爸在哪里?" "那是单亲家庭吗?" 可不是, 父亲居然会因小小事情而掌掴三岁的幼女! 不是说女儿是爸爸前世的情人吗? 那种"情人"关系所包含的是多么深厚的父爱! 只可惜那一巴掌不仅打掉了父亲的爱, 还播下了女儿仇恨的种子----十五年间从不喊"
  • 枫林鸟*加拿大版主 回复了帖子 2017-01-09
    呵呵, 那就好. 祝你移民之路顺利! 【图片】
    移民家庭里, 一般都是男人做主申请人,要么凭一技之长开前路,要么手持资金闯天下,于是女人则成了嫁鸡随鸡的角色,对未来有些胆怯,有些迷茫,可能也有些向往但仍不太确定以后的路该怎么走。其实,女性朋友们大可放心,移民登陆后,都是女人更能适应新环境,也更容易喜欢国外的新生活;而在移民后回流的家庭中,也多半都是男人想走而女人想留----原因很简单,国外除了不会奇迹致富,其他什么都好,尤其是对女人和孩子很好!可以说,混在国外,女不输男。欧美国家是孩子的天堂,这已不用累述,但同样也是女人的乐土你们知道吗?这和女权运动无关,不是说女人们个个都要变成女金刚,而是因为欧美社会的历史文化使然----它保护女性,尊重女性,鼓励女性追求自我而不仅仅做男人背后的女人。我先用一个故事来介绍一下加拿大在对待女性方面的人性化制度和温情环境吧。故事的女主人你们可能都熟悉,她是加拿大盛名歌手Justin Bieber(人称熊孩子比伯)的母亲。知道吗,他母亲曾是一个众人眼中的“问题少女”----十七岁时因早恋而怀孕,因怀孕而辍学,收关被父母赶出家门。大着肚子的她只好住进了当地的妇女儿童庇护所(安省的伦
  • 枫林鸟*加拿大版主 发表了帖子 2017-01-09
    移民家庭里, 一般都是男人做主申请人,要么凭一技之长开前路,要么手持资金闯天下,于是女人则成了嫁鸡随鸡的角色,对未来有些胆怯,有些迷茫,可能也有些向往但仍不太确定以后的路该怎么走。其实,女性朋友们大可放心,移民登陆后,都是女人更能适应新环境,也更容易喜欢国外的新生活;而在移民后回流的家庭中,也多半都是男人想走而女人想留----原因很简单,国外除了不会奇迹致富,其他什么都好,尤其是对女人和孩子很好!可以说,混在国外,女不输男。欧美国家是孩子的天堂,这已不用累述,但同样也是女人的乐土你们知道吗?这和女权运动无关,不是说女人们个个都要变成女金刚,而是因为欧美社会的历史文化使然----它保护女性,尊重女性,鼓励女性追求自我而不仅仅做男人背后的女人。我先用一个故事来介绍一下加拿大在对待女性方面的人性化制度和温情环境吧。故事的女主人你们可能都熟悉,她是加拿大盛名歌手Justin Bieber(人称熊孩子比伯)的母亲。知道吗,他母亲曾是一个众人眼中的“问题少女”----十七岁时因早恋而怀孕,因怀孕而辍学,收关被父母赶出家门。大着肚子的她只好住进了当地的妇女儿童庇护所(安省的伦
    3710 4
  • 枫林鸟*加拿大版主 回复了帖子 2017-01-05
    不能这么说的. 关键还是看孩子怎么领悟, 家长怎么配合. 
    新年来了,节庆之余,生活仍要继续。我们还是谈移民,谈教育,谈一切与我们息息相关的话题吧。记得北美文学城上有篇署名廖女士的文章引来热烈讨论. 文章大意是, 跟母亲关系一向很好的乖乖女某一日之内突然大骂母亲"You are a bitch!(母狗, 婊子)", 还是在母亲为女儿及其男友新买的晚礼服买单之后的几分钟, 于是母亲痛感失爱, 决定离开美国回归中国, 可收关又柔肠寸段地打回原形, 因为她离不开女儿这个一生的寄托. 那句震惊四座的骂语确实是让所有读者愤然, 大家在为廖女士不怕家丑外扬的诚恳倾诉唏嘘之余, 也几乎一致认为那个女儿确实没教好, 那位母亲在子女教育问题上是几近失败.我首先认为女儿生长的那个家庭环境近乎于畸形----很多读者都问到"她爸爸在哪里?" "那是单亲家庭吗?" 可不是, 父亲居然会因小小事情而掌掴三岁的幼女! 不是说女儿是爸爸前世的情人吗? 那种"情人"关系所包含的是多么深厚的父爱! 只可惜那一巴掌不仅打掉了父亲的爱, 还播下了女儿仇恨的种子----十五年间从不喊"
  • 枫林鸟*加拿大版主 回复了帖子 2017-01-05
    嘻嘻, 等你移民出来, 美古关系解冻, 你也可以过去啦! 【图片】
    作为一个华裔加拿大公民,古巴是一个避不开的话题,因为她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好兄弟,也是资本主义加拿大的好朋友。 研究古巴可能对你的移民决定没有关键性的影响,但一定对你了解东西方两种制度的对比和你的人生价值观有重要的参考作用。移民不就是为了更幸福吗?可幸福是靠什么堆积的呢?走出去看看吧,自己寻找答案去。来到了古巴, 自然要去首都哈瓦那, 所以我们在酒店住下之后的第二天就报名参加了哈瓦那一日游.(网图) 乍一看, 确实以为是到了欧洲某国, 可见哈瓦那颇有殖民时期的遗风, 历经几百年的欧式建筑也见证了这个城市和国家的兴衰发展史首都哈瓦那, 不用说, 是古巴这个国家的缩影. 它有着古巴很好的大学, 医院, 酒店, 剧院等等, 但是, 一样也有破旧的街道和脏乱的贫民区.导游带我们游走于哈瓦那繁华的市中心, 带我们去挑选上等的雪茄, 也带我们去跳蚤市场买手工艺品. 人们操着有浓厚西班牙口音的英语和游客对话, 让人仿佛置身于南欧某国. 我们感觉, 这是一个活跃的城市, 也是一个有历史文化的城市, 绝不肤浅.值得一提的是,1939年至1960年间,美国盛名作
  • 枫林鸟*加拿大版主 回复了帖子 2017-01-05
    嗯, 因为那些正是加拿大人缺少的!【图片】
    (海豚天生的笑脸和可爱的舞姿, 让游客心情愉悦, 流连忘返)来到了古巴岛国, 出海畅游的诱惑是很大的, 所以我们迫不及待地在哈瓦那之行的次日就上船了.跟去首都一样, 出海游玩也是不包括在酒店内的额外付费行程. 不同的是, 哈瓦那距离我们酒店有两个多小时的车程, 一路上导游在讲游客在问, 基本上属于人文性质的考察旅游. 而海上畅游就不同了, 完全是休闲疯狂的派队式游玩, 游客全都是直接穿着泳衣拖鞋上船的.码头离酒店只有十多分钟的距离, 大巴把游客送过去, 一下车就上船, 船一满客就离岸, 一离岸就等于PARTY开始啦!海上日光浴, 浮潜, 岛上龙虾大餐, 沙滩戏水, 以及和海豚的亲密接触...... 出海一日, 可以玩得非常痛快!从空中鸟瞰, 古巴的形状就象一只巨大的鳄鱼, 畅游在小国海和大西洋之间. 从这张地图可以看到, 我们的度假区VARADERO位于古巴最北端的MATAZAS省. 据导游说, 南北海岸线大致不同的是, 北边的多是沙滩而南边的多是山崖, 北边的是濒临大西洋而南边的是濒临小国海.小妞对大
  • 枫林鸟*加拿大版主 发表了帖子 2017-01-05
    新年来了,节庆之余,生活仍要继续。我们还是谈移民,谈教育,谈一切与我们息息相关的话题吧。记得北美文学城上有篇署名廖女士的文章引来热烈讨论. 文章大意是, 跟母亲关系一向很好的乖乖女某一日之内突然大骂母亲"You are a bitch!(母狗, 婊子)", 还是在母亲为女儿及其男友新买的晚礼服买单之后的几分钟, 于是母亲痛感失爱, 决定离开美国回归中国, 可收关又柔肠寸段地打回原形, 因为她离不开女儿这个一生的寄托. 那句震惊四座的骂语确实是让所有读者愤然, 大家在为廖女士不怕家丑外扬的诚恳倾诉唏嘘之余, 也几乎一致认为那个女儿确实没教好, 那位母亲在子女教育问题上是几近失败.我首先认为女儿生长的那个家庭环境近乎于畸形----很多读者都问到"她爸爸在哪里?" "那是单亲家庭吗?" 可不是, 父亲居然会因小小事情而掌掴三岁的幼女! 不是说女儿是爸爸前世的情人吗? 那种"情人"关系所包含的是多么深厚的父爱! 只可惜那一巴掌不仅打掉了父亲的爱, 还播下了女儿仇恨的种子----十五年间从不喊"
    2463 8
  • 枫林鸟*加拿大版主 发表了帖子 2017-01-05
    (海豚天生的笑脸和可爱的舞姿, 让游客心情愉悦, 流连忘返)来到了古巴岛国, 出海畅游的诱惑是很大的, 所以我们迫不及待地在哈瓦那之行的次日就上船了.跟去首都一样, 出海游玩也是不包括在酒店内的额外付费行程. 不同的是, 哈瓦那距离我们酒店有两个多小时的车程, 一路上导游在讲游客在问, 基本上属于人文性质的考察旅游. 而海上畅游就不同了, 完全是休闲疯狂的派队式游玩, 游客全都是直接穿着泳衣拖鞋上船的.码头离酒店只有十多分钟的距离, 大巴把游客送过去, 一下车就上船, 船一满客就离岸, 一离岸就等于PARTY开始啦!海上日光浴, 浮潜, 岛上龙虾大餐, 沙滩戏水, 以及和海豚的亲密接触...... 出海一日, 可以玩得非常痛快!从空中鸟瞰, 古巴的形状就象一只巨大的鳄鱼, 畅游在小国海和大西洋之间. 从这张地图可以看到, 我们的度假区VARADERO位于古巴最北端的MATAZAS省. 据导游说, 南北海岸线大致不同的是, 北边的多是沙滩而南边的多是山崖, 北边的是濒临大西洋而南边的是濒临小国海.小妞对大
    1956 2
  • 枫林鸟*加拿大版主 发表了帖子 2017-01-04
    作为一个华裔加拿大公民,古巴是一个避不开的话题,因为她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好兄弟,也是资本主义加拿大的好朋友。 研究古巴可能对你的移民决定没有关键性的影响,但一定对你了解东西方两种制度的对比和你的人生价值观有重要的参考作用。移民不就是为了更幸福吗?可幸福是靠什么堆积的呢?走出去看看吧,自己寻找答案去。来到了古巴, 自然要去首都哈瓦那, 所以我们在酒店住下之后的第二天就报名参加了哈瓦那一日游.(网图) 乍一看, 确实以为是到了欧洲某国, 可见哈瓦那颇有殖民时期的遗风, 历经几百年的欧式建筑也见证了这个城市和国家的兴衰发展史首都哈瓦那, 不用说, 是古巴这个国家的缩影. 它有着古巴很好的大学, 医院, 酒店, 剧院等等, 但是, 一样也有破旧的街道和脏乱的贫民区.导游带我们游走于哈瓦那繁华的市中心, 带我们去挑选上等的雪茄, 也带我们去跳蚤市场买手工艺品. 人们操着有浓厚西班牙口音的英语和游客对话, 让人仿佛置身于南欧某国. 我们感觉, 这是一个活跃的城市, 也是一个有历史文化的城市, 绝不肤浅.值得一提的是,1939年至1960年间,美国盛名作
    7929 2
  • 枫林鸟*加拿大版主 发表了帖子 2017-01-04
    拥有一本加拿大护照, 不仅可以几乎走遍天下都不用签证, 更重要的是那些旅行国对待加拿大人的友好热情态度.地处中美洲的小国海国家就是加拿大的好邻居, 而那里只此的社会主义国家----古巴, 更是和加拿大关系融洽, 密不可分.古巴对于加拿大人来讲一点都不陌生, 但对美国人民则是一块禁地. 五十年代末期开始实施的美国经济封锁, 使得这个有着美丽小国海风情的的国家成为让美国公民止步的地方, 从此痛失北美较大的旅游市场. 于是自然而然地, 加拿大成了古巴旅游较大的客源地. 地处热带的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 民风淳朴的的社会文化, 良好的治安和融洽的加古关系, 使古巴几近成了加拿大人的后院, 每年到古巴旅游的加拿大人约占总游客的百分之七十.两年前的圣诞节, 我带上在加拿大探亲的母亲和小女儿音音去古巴玩了一个星期, 暂时远离多伦多的冰雪寰球, 去那个气候和文化都热辣辣的小国海岛国领略一番别样的冬季风情.众所周知, 古巴是美洲只此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人民到古巴旅游是无需签证的. 但或许因为路途太遥远, 也或许国人觉得它不象欧美诸国发达而不值得一看, 所以目前到古巴
    2528 0
  • 枫林鸟*加拿大版主 回复了帖子 2017-01-01
    嗯,说明你用爱培养得好啊!【图片】
    圣诞老人是真的吗?每逢圣诞, 每逢孩子问起这个问题, 相信很多北美家庭都会想起多年前的那部经典电影:《圣诞老人存在吗?》(Is There a Santa Claus?)电影的制作灵感来自于一百多年前的一个真实故事:1897年9月21日,家住纽约曼哈顿上城西侧,时年8岁的小女孩弗吉尼娅·欧汉伦问爸爸:圣诞老人是否真的存在?父亲告诉她:向《纽约太阳报》写信询问吧,你会得知真相的。于是弗吉尼娅写了一封短信,寄给报社。编辑弗朗西斯·彻奇收到来信后,决定用报纸的社评予以回复。彻奇曾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一名战地记者,看到过很多血腥场面,并同时感到社会中普遍的绝望情绪。他希望利用回答这一孩子的简单提问之际,亦能对其更深层次的哲理进行一些探讨。于是在1897年9月21日,报纸刊出由彻奇撰写的题为《圣诞老人存在吗?》社评。这篇感人至深的短文迅速引起了读者的注意,被争相传阅。特别是其中“真的,弗吉尼娅,圣诞老人是真的”一句,广为流传,成为这篇短文的代名词。之后的一个世纪里,弗吉尼娅的故事被改编为多部影视片和音乐剧。而《圣诞老人存在吗?》这篇社评,至今仍保持着英文史上最
  • 枫林鸟*加拿大版主 回复了帖子 2016-12-22
    嗯, 西方整个社会都一起维护这个信仰的童话, 值得钦佩! 
    圣诞老人是真的吗?每逢圣诞, 每逢孩子问起这个问题, 相信很多北美家庭都会想起多年前的那部经典电影:《圣诞老人存在吗?》(Is There a Santa Claus?)电影的制作灵感来自于一百多年前的一个真实故事:1897年9月21日,家住纽约曼哈顿上城西侧,时年8岁的小女孩弗吉尼娅·欧汉伦问爸爸:圣诞老人是否真的存在?父亲告诉她:向《纽约太阳报》写信询问吧,你会得知真相的。于是弗吉尼娅写了一封短信,寄给报社。编辑弗朗西斯·彻奇收到来信后,决定用报纸的社评予以回复。彻奇曾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一名战地记者,看到过很多血腥场面,并同时感到社会中普遍的绝望情绪。他希望利用回答这一孩子的简单提问之际,亦能对其更深层次的哲理进行一些探讨。于是在1897年9月21日,报纸刊出由彻奇撰写的题为《圣诞老人存在吗?》社评。这篇感人至深的短文迅速引起了读者的注意,被争相传阅。特别是其中“真的,弗吉尼娅,圣诞老人是真的”一句,广为流传,成为这篇短文的代名词。之后的一个世纪里,弗吉尼娅的故事被改编为多部影视片和音乐剧。而《圣诞老人存在吗?》这篇社评,至今仍保持着英文史上最
  • 枫林鸟*加拿大版主 回复了帖子 2016-12-22
    谢谢! 握手! 【图片】
    圣诞老人是真的吗?每逢圣诞, 每逢孩子问起这个问题, 相信很多北美家庭都会想起多年前的那部经典电影:《圣诞老人存在吗?》(Is There a Santa Claus?)电影的制作灵感来自于一百多年前的一个真实故事:1897年9月21日,家住纽约曼哈顿上城西侧,时年8岁的小女孩弗吉尼娅·欧汉伦问爸爸:圣诞老人是否真的存在?父亲告诉她:向《纽约太阳报》写信询问吧,你会得知真相的。于是弗吉尼娅写了一封短信,寄给报社。编辑弗朗西斯·彻奇收到来信后,决定用报纸的社评予以回复。彻奇曾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一名战地记者,看到过很多血腥场面,并同时感到社会中普遍的绝望情绪。他希望利用回答这一孩子的简单提问之际,亦能对其更深层次的哲理进行一些探讨。于是在1897年9月21日,报纸刊出由彻奇撰写的题为《圣诞老人存在吗?》社评。这篇感人至深的短文迅速引起了读者的注意,被争相传阅。特别是其中“真的,弗吉尼娅,圣诞老人是真的”一句,广为流传,成为这篇短文的代名词。之后的一个世纪里,弗吉尼娅的故事被改编为多部影视片和音乐剧。而《圣诞老人存在吗?》这篇社评,至今仍保持着英文史上最
个人成就
发帖收获 0 个赞
 
����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