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海外党,来自旧时亲朋最常见的问题是“你们那儿xxxxx是不是特便宜”,其次大概就是“在那边还能适应吧”了。这里的“适应”大抵有两重意思,一重是饮食水土,另一重就是文化习俗,经常见诸媒体的正式称呼是“融入主流社会”。其实这是一个相当相当可疑的说法。01首先是“主流社会”。在国内说起主流,明面上比较容易联想到的是车子房子票子,背地里往往还有户口户籍、皇粮编制等关联选项。我有个大学同学的哥哥在北京工作了十几年,在一家市值数十亿美金的纳斯达克上市互联网企业带了一个一百多人的核心技术团队,但落不了户,至今解决不了孩子读书和高考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没准老四九城遗民们觉得他还不如一个胡同串子“主流”——如果说“主流”意味着认同,则我朝语境下的“主流”常常和户口、职级、收入等混成了一锅烂粥,根本掰扯不清。但在西方语境下,所谓的主流更多是一些普适性的价值取向,比如不能歧视残疾人,做生意要按时结款,诸如此类。但这些价值取向更多时候是倾向保守的、防御性的,很少会带来地图炮级别的攻击性,也甚少关注个体的身份、地位这些元素。反倒是一些基于历史和地缘而形成的审美、兴趣等因素比较重要。比如在新西兰,你要是
2267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