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那边服务热线电话:
  • 深圳: 0755-86938380(客户服务)
    地址: 深圳市南山区深南大道9819号深铁金融科技大厦19A层
  • 北京: 010-85951808(客户服务)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SOHO 2期C座 C3-3
  • 上海: 020-85951808(客户服务)
    地址: 上海市浦东新区世纪大道1501号国华人寿大厦301室
  • 杭州: 0571-88016401(客户服务)
    地址: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教工路18号世贸丽晶城欧美中心D区1005室
  • Prisca1966 回复了帖子 2017-01-17
    是啊,以租养房!【图片】 || 回复:装双鱼的瓶子而且如果不住了,租金也不低呢
    我和老公在2014年7月18号到8月18号送儿子去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上学,在悉尼这短短的一个月时间里,我们就做了一件大事——给儿子买了个房子。我们刚到悉尼时,我们俩住在酒店,儿子去住之前在新加坡时就联系好了的学校宿舍——一间在五楼的大概九平米的宿舍,只能放下一个单人床和一张桌子,再加一个洗手间,厨房则要去一楼的公共大厨房。公共大厨房的冰箱里给每个人分配一个小格放食物,另外在大厨房里还给每个人分配了橱柜里的一个小格放做饭用具,洗衣则要去用公共投币洗衣机,就这居住条件,每月加网费要近1700 澳元,当然是觉得太不值了。在我们酒店所在的Zetland地区,看到附近有不少快盖好或刚盖好的新房子,这里离儿子的学校也不远,我就想着要是在这一片买个房,儿子上学多方便啊,而且天天住在自己家里,那该是多么舒服惬意。要说明一点,我们送儿子去时我们在澳洲没有任何亲戚朋友,完全两眼一抹黑,一切都靠自己。安顿好儿子后,我在酒店里就开始上网查一些房地产的信息,找房也是找要离儿子学校近的,而且一定要现房,那个宿舍真是少住一日之内是一日之内。在网上众多的中介中,我看到了一个欢迎加微信的中介,因为其他中介都是留的手机,
    Prisca1966 7865 32
  • Prisca1966 回复了帖子 2017-01-17
    我也觉得挺值,澳洲的房产都是永久产权的,总体比较下来比新加坡要便宜!
    我和老公在2014年7月18号到8月18号送儿子去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上学,在悉尼这短短的一个月时间里,我们就做了一件大事——给儿子买了个房子。我们刚到悉尼时,我们俩住在酒店,儿子去住之前在新加坡时就联系好了的学校宿舍——一间在五楼的大概九平米的宿舍,只能放下一个单人床和一张桌子,再加一个洗手间,厨房则要去一楼的公共大厨房。公共大厨房的冰箱里给每个人分配一个小格放食物,另外在大厨房里还给每个人分配了橱柜里的一个小格放做饭用具,洗衣则要去用公共投币洗衣机,就这居住条件,每月加网费要近1700 澳元,当然是觉得太不值了。在我们酒店所在的Zetland地区,看到附近有不少快盖好或刚盖好的新房子,这里离儿子的学校也不远,我就想着要是在这一片买个房,儿子上学多方便啊,而且天天住在自己家里,那该是多么舒服惬意。要说明一点,我们送儿子去时我们在澳洲没有任何亲戚朋友,完全两眼一抹黑,一切都靠自己。安顿好儿子后,我在酒店里就开始上网查一些房地产的信息,找房也是找要离儿子学校近的,而且一定要现房,那个宿舍真是少住一日之内是一日之内。在网上众多的中介中,我看到了一个欢迎加微信的中介,因为其他中介都是留的手机,
    Prisca1966 7865 32
  • Prisca1966 回复了帖子 2017-01-17
    哈哈,是啊! || 回复:Weninfe哈哈哈哈 爽快人
    我和老公在2014年7月18号到8月18号送儿子去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上学,在悉尼这短短的一个月时间里,我们就做了一件大事——给儿子买了个房子。我们刚到悉尼时,我们俩住在酒店,儿子去住之前在新加坡时就联系好了的学校宿舍——一间在五楼的大概九平米的宿舍,只能放下一个单人床和一张桌子,再加一个洗手间,厨房则要去一楼的公共大厨房。公共大厨房的冰箱里给每个人分配一个小格放食物,另外在大厨房里还给每个人分配了橱柜里的一个小格放做饭用具,洗衣则要去用公共投币洗衣机,就这居住条件,每月加网费要近1700 澳元,当然是觉得太不值了。在我们酒店所在的Zetland地区,看到附近有不少快盖好或刚盖好的新房子,这里离儿子的学校也不远,我就想着要是在这一片买个房,儿子上学多方便啊,而且天天住在自己家里,那该是多么舒服惬意。要说明一点,我们送儿子去时我们在澳洲没有任何亲戚朋友,完全两眼一抹黑,一切都靠自己。安顿好儿子后,我在酒店里就开始上网查一些房地产的信息,找房也是找要离儿子学校近的,而且一定要现房,那个宿舍真是少住一日之内是一日之内。在网上众多的中介中,我看到了一个欢迎加微信的中介,因为其他中介都是留的手机,
    Prisca1966 7865 32
  • Prisca1966 回复了帖子 2017-01-17
    他们也是要看运气,这个职业也跟政府的政策以及经济行情密切相关!这位中介小伙儿碰上我这么省事的客户也是运气,有的人买个房要看个快一年,那中介也得一间间的带他看!【图片】
    我和老公在2014年7月18号到8月18号送儿子去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上学,在悉尼这短短的一个月时间里,我们就做了一件大事——给儿子买了个房子。我们刚到悉尼时,我们俩住在酒店,儿子去住之前在新加坡时就联系好了的学校宿舍——一间在五楼的大概九平米的宿舍,只能放下一个单人床和一张桌子,再加一个洗手间,厨房则要去一楼的公共大厨房。公共大厨房的冰箱里给每个人分配一个小格放食物,另外在大厨房里还给每个人分配了橱柜里的一个小格放做饭用具,洗衣则要去用公共投币洗衣机,就这居住条件,每月加网费要近1700 澳元,当然是觉得太不值了。在我们酒店所在的Zetland地区,看到附近有不少快盖好或刚盖好的新房子,这里离儿子的学校也不远,我就想着要是在这一片买个房,儿子上学多方便啊,而且天天住在自己家里,那该是多么舒服惬意。要说明一点,我们送儿子去时我们在澳洲没有任何亲戚朋友,完全两眼一抹黑,一切都靠自己。安顿好儿子后,我在酒店里就开始上网查一些房地产的信息,找房也是找要离儿子学校近的,而且一定要现房,那个宿舍真是少住一日之内是一日之内。在网上众多的中介中,我看到了一个欢迎加微信的中介,因为其他中介都是留的手机,
    Prisca1966 7865 32
  • Prisca1966 回复了帖子 2017-01-17
    房子是八十多万澳元,贷了五十多万吧!
    我和老公在2014年7月18号到8月18号送儿子去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上学,在悉尼这短短的一个月时间里,我们就做了一件大事——给儿子买了个房子。我们刚到悉尼时,我们俩住在酒店,儿子去住之前在新加坡时就联系好了的学校宿舍——一间在五楼的大概九平米的宿舍,只能放下一个单人床和一张桌子,再加一个洗手间,厨房则要去一楼的公共大厨房。公共大厨房的冰箱里给每个人分配一个小格放食物,另外在大厨房里还给每个人分配了橱柜里的一个小格放做饭用具,洗衣则要去用公共投币洗衣机,就这居住条件,每月加网费要近1700 澳元,当然是觉得太不值了。在我们酒店所在的Zetland地区,看到附近有不少快盖好或刚盖好的新房子,这里离儿子的学校也不远,我就想着要是在这一片买个房,儿子上学多方便啊,而且天天住在自己家里,那该是多么舒服惬意。要说明一点,我们送儿子去时我们在澳洲没有任何亲戚朋友,完全两眼一抹黑,一切都靠自己。安顿好儿子后,我在酒店里就开始上网查一些房地产的信息,找房也是找要离儿子学校近的,而且一定要现房,那个宿舍真是少住一日之内是一日之内。在网上众多的中介中,我看到了一个欢迎加微信的中介,因为其他中介都是留的手机,
    Prisca1966 7865 32
  • Prisca1966 回复了帖子 2017-01-16
    哈哈,没办法啊!只能当机立断了!【图片】
    我和老公在2014年7月18号到8月18号送儿子去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上学,在悉尼这短短的一个月时间里,我们就做了一件大事——给儿子买了个房子。我们刚到悉尼时,我们俩住在酒店,儿子去住之前在新加坡时就联系好了的学校宿舍——一间在五楼的大概九平米的宿舍,只能放下一个单人床和一张桌子,再加一个洗手间,厨房则要去一楼的公共大厨房。公共大厨房的冰箱里给每个人分配一个小格放食物,另外在大厨房里还给每个人分配了橱柜里的一个小格放做饭用具,洗衣则要去用公共投币洗衣机,就这居住条件,每月加网费要近1700 澳元,当然是觉得太不值了。在我们酒店所在的Zetland地区,看到附近有不少快盖好或刚盖好的新房子,这里离儿子的学校也不远,我就想着要是在这一片买个房,儿子上学多方便啊,而且天天住在自己家里,那该是多么舒服惬意。要说明一点,我们送儿子去时我们在澳洲没有任何亲戚朋友,完全两眼一抹黑,一切都靠自己。安顿好儿子后,我在酒店里就开始上网查一些房地产的信息,找房也是找要离儿子学校近的,而且一定要现房,那个宿舍真是少住一日之内是一日之内。在网上众多的中介中,我看到了一个欢迎加微信的中介,因为其他中介都是留的手机,
    Prisca1966 7865 32
  • Prisca1966 回复了帖子 2017-01-16
    那是没办法!我们在那里呆的时间短,可选择的现房也少,只能速战速决了!【图片】
    我和老公在2014年7月18号到8月18号送儿子去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上学,在悉尼这短短的一个月时间里,我们就做了一件大事——给儿子买了个房子。我们刚到悉尼时,我们俩住在酒店,儿子去住之前在新加坡时就联系好了的学校宿舍——一间在五楼的大概九平米的宿舍,只能放下一个单人床和一张桌子,再加一个洗手间,厨房则要去一楼的公共大厨房。公共大厨房的冰箱里给每个人分配一个小格放食物,另外在大厨房里还给每个人分配了橱柜里的一个小格放做饭用具,洗衣则要去用公共投币洗衣机,就这居住条件,每月加网费要近1700 澳元,当然是觉得太不值了。在我们酒店所在的Zetland地区,看到附近有不少快盖好或刚盖好的新房子,这里离儿子的学校也不远,我就想着要是在这一片买个房,儿子上学多方便啊,而且天天住在自己家里,那该是多么舒服惬意。要说明一点,我们送儿子去时我们在澳洲没有任何亲戚朋友,完全两眼一抹黑,一切都靠自己。安顿好儿子后,我在酒店里就开始上网查一些房地产的信息,找房也是找要离儿子学校近的,而且一定要现房,那个宿舍真是少住一日之内是一日之内。在网上众多的中介中,我看到了一个欢迎加微信的中介,因为其他中介都是留的手机,
    Prisca1966 7865 32
  • 精灵之王 发表了帖子 2017-01-15
    你买房的合约 仔细看过了吗? 很多人在面对房屋买卖合同的时候,都是最有信心、最开心的时候。此时大部分买家已经准备好钱,要买下自己满意的房产。可是有一个奇妙的现象,不管是首要次买房的新手还是买卖过的老手,很少有买家能够仔细看过房屋买卖合同的。很多人就算找了律师,也很少让律师根据合同来做完整说明。合同往往非常冗长,字又很小,所用的辞彙都非常专业。很多人在不大了解的情况下,签下这份重要的法律文件。 在任何法治国家,亲笔签字就代表认可,而且通常每页右下角还会有小签,这表示对裡面的文件是完全接受的,准备好承担法律上的后果。因此,任何时候签上大名都要慎重再慎重,好好思考这份文件上的东西,你真的都了解吗? 土地开发或预售屋合约在房地产景气好的时候,很多人会看好一些区的发展,订下土地开发或预售屋的购买合约。买的时候不知道房子或是土地何时会好,签下了遥遥无期的合约,上面没有明确规定什么时候交屋、交地。同时,由于这类合约的时间很长,往往真的交屋、交地时和签约时相差很久,时过境迁,会出现很多不确定的因素。 这种没有确定交房期的合约,往往越盖越慢甚至盖盖停停。因为合约上没有规定,只能等下去。在等的过程中买家
    3024 1
  • 精灵之王 发表了帖子 2017-01-11
    刚去国外的时候,我觉得那儿的人好像都特别绅士,我还没走到门前,就有人面带微笑帮我开门。我想这或许是西方人讲究“女士优先”的缘故吧,于是就满足地径直穿了过去。一段时间我特别享受这一“待遇”。慢慢地我发现,规矩并非如此,而是“后来者优先”。凡是公共场合有门的地方,总会看到这样的情形:走在前面的人,推开门后都要回头看看后面有没有人进门。他/她会扶着门让后面的人进去,而后面的人进去后,也总要向扶门的人说声“谢谢”,并接着扶。我去孩子学校,特别留意观察,我给后面的小学生扶门,发现没一个不说“谢谢”的。无论在学校还是商店门口,很少有人进去后一甩门扬长而去的。这使我想起郎咸平几年前说过的一件事。他总想不通为什么他的一个学弟要比他混得好。他的言语中带有酸味儿。有次这位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的学弟去香港演讲,郎“盯”上了他。一群人出去吃饭,经过一扇小门。郎说:“像我这种没有什么悟性的人,傻里呱唧地一脚跨出门就走出去了。”而他的学弟则本能地向后退一步,让别的人都过去之后他才过去。郎这回才悟出学弟比他“混”得好的道理了。原来在国外选择人才还有另一个标准,即“一定要做个好人”,而像他这样目不斜视、扬长而入的就算不上
    1661 4
  • Prisca1966 回复了帖子 2017-01-06
    认真看完了,很真实平和暖心的语言!我昨天写的呼吁北漂移民的文章,有人拍砖,觉得叫北漂移民是叫买不起菜的去吃肉。看了你的文章后,我觉得移民并不是富人的专利,普通人一样可以通过移民通过自己的劳动付出过上更高质量的生活。这种生活不需要炫耀,不需要攀比,只是跟自己的过去相比有提升就好了,自己的日子,不是活给别人看的!祝你们一家在加拿大幸福平安!
    折腾了快两年。终于出国了,举目无亲。租间房间住下来。找了一家工厂,做流水线工人。终于有了基本稳定的收入,叫妻子孩子来加拿大,再新租大些的地方搬去住。最早两年,以前做白领的影子在脑海里挥之不去,而加拿大的白领专业工作又没有这么好找,不是不承认工作经历,就是遇到说听不懂我的英语。听说早几年来就好了,那时候很需要IT人才,再新的移民也不会嫌弃听不懂他的英语。我时常懊丧的捶桌子,觉得这样做蓝领什么时候是个头。但是我也知道我不想再回到国内那种环境中去。因为我在国内所担忧的,已经在准备出国的时候就想清楚了。这期间,加拿大一位华人请我业余为他做一个小项目,和另一位华人博士合作。那位博士也是中国大陆来的,在加拿大读了很多年书,后来找了一家IT公司工作,前一阵刚刚被裁掉。我想,我现在这份工作虽然是蓝领,但不大容易被裁,我全家的稳定生活需要它。当然了,我这样想可能也是带有自我安慰成分,因为我本来就还没找到白领工作呢。就这样,我不断的衡量着现实,认清了我这份蓝领工作的意义。我妈则给我打电话来,问起我妻子是否工作。我和妻子决定,我工作,她在家带孩子。如果她去工作,孩子就得去托儿所。算来算去,除了要多交税以外,
    momori 3046 1
  • Prisca1966 回复了帖子 2017-01-06
     我喜欢北京人的幽默!【图片】|| 回复:vivian啊!觉得北京腔特别好听~ 
    我们一家在国内时曾经在两个城市生活过——一个是北京,一个是西安,悲催的是这两个地方都已沦陷为雾霾的重灾区,每次一看天气预告京津冀要来雾霾了,总要捎上个跟京津冀八竿子打不着的西安。我在一九八八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北京中科院工作,那时的北京在我眼里好美,蓝天特别多。特别是冬天办公室宿舍里都有暖气,不再挨冻受罪,因为在来北京之前我二十二岁的人生里还没住过有暖气的屋子。最喜欢北京的秋天,天嘎嘣儿蓝,映衬着红色的黄色的树叶,确实的秋高气爽。那时的中关村大街也叫电子一条街,从首体向北直到中关园这一条笔直的大马路上两边全是漂亮的随风摇曳的大白杨树,马路中间还有一溜儿大白杨树隔离带。在我们那个年代,还没有北漂一词,能到北京工作的确实都是幸运儿,国家分配,到了单位就转北京户口,能到北京工作的也都是全国各地高校毕业的国家急需的各类人才。不像现在,随便什么人,拉个行李箱买张火车票就敢来北漂。印象中北京最早的北漂应该算是那些进城盖楼的农民工吧,那时坐地铁时经常会看到一帮一帮的农民工扛着被卧卷儿坐地铁,他们一上车被卧卷儿就摊一地。还有那些卖菜的,炸油条的,扫大街的,
    Prisca1966 4916 21
  • Prisca1966 回复了帖子 2017-01-06
    雾霾算是给了一个助推力!【图片】
    我们一家在国内时曾经在两个城市生活过——一个是北京,一个是西安,悲催的是这两个地方都已沦陷为雾霾的重灾区,每次一看天气预告京津冀要来雾霾了,总要捎上个跟京津冀八竿子打不着的西安。我在一九八八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北京中科院工作,那时的北京在我眼里好美,蓝天特别多。特别是冬天办公室宿舍里都有暖气,不再挨冻受罪,因为在来北京之前我二十二岁的人生里还没住过有暖气的屋子。最喜欢北京的秋天,天嘎嘣儿蓝,映衬着红色的黄色的树叶,确实的秋高气爽。那时的中关村大街也叫电子一条街,从首体向北直到中关园这一条笔直的大马路上两边全是漂亮的随风摇曳的大白杨树,马路中间还有一溜儿大白杨树隔离带。在我们那个年代,还没有北漂一词,能到北京工作的确实都是幸运儿,国家分配,到了单位就转北京户口,能到北京工作的也都是全国各地高校毕业的国家急需的各类人才。不像现在,随便什么人,拉个行李箱买张火车票就敢来北漂。印象中北京最早的北漂应该算是那些进城盖楼的农民工吧,那时坐地铁时经常会看到一帮一帮的农民工扛着被卧卷儿坐地铁,他们一上车被卧卷儿就摊一地。还有那些卖菜的,炸油条的,扫大街的,
    Prisca1966 4916 21
  • Prisca1966 回复了帖子 2017-01-06
    哈哈!现在说话都没京腔了!【图片】
    我们一家在国内时曾经在两个城市生活过——一个是北京,一个是西安,悲催的是这两个地方都已沦陷为雾霾的重灾区,每次一看天气预告京津冀要来雾霾了,总要捎上个跟京津冀八竿子打不着的西安。我在一九八八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北京中科院工作,那时的北京在我眼里好美,蓝天特别多。特别是冬天办公室宿舍里都有暖气,不再挨冻受罪,因为在来北京之前我二十二岁的人生里还没住过有暖气的屋子。最喜欢北京的秋天,天嘎嘣儿蓝,映衬着红色的黄色的树叶,确实的秋高气爽。那时的中关村大街也叫电子一条街,从首体向北直到中关园这一条笔直的大马路上两边全是漂亮的随风摇曳的大白杨树,马路中间还有一溜儿大白杨树隔离带。在我们那个年代,还没有北漂一词,能到北京工作的确实都是幸运儿,国家分配,到了单位就转北京户口,能到北京工作的也都是全国各地高校毕业的国家急需的各类人才。不像现在,随便什么人,拉个行李箱买张火车票就敢来北漂。印象中北京最早的北漂应该算是那些进城盖楼的农民工吧,那时坐地铁时经常会看到一帮一帮的农民工扛着被卧卷儿坐地铁,他们一上车被卧卷儿就摊一地。还有那些卖菜的,炸油条的,扫大街的,
    Prisca1966 4916 21
  • Prisca1966 回复了帖子 2017-01-05
    不管读不读下去,就是这个理,北京近百分之四十的外来人口,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们祖祖辈辈居住的家乡一下子涌入近一半的外地人,跟你们原住民来争车牌号,争工作,争房子,你们也一样愤怒!
    我们一家在国内时曾经在两个城市生活过——一个是北京,一个是西安,悲催的是这两个地方都已沦陷为雾霾的重灾区,每次一看天气预告京津冀要来雾霾了,总要捎上个跟京津冀八竿子打不着的西安。我在一九八八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北京中科院工作,那时的北京在我眼里好美,蓝天特别多。特别是冬天办公室宿舍里都有暖气,不再挨冻受罪,因为在来北京之前我二十二岁的人生里还没住过有暖气的屋子。最喜欢北京的秋天,天嘎嘣儿蓝,映衬着红色的黄色的树叶,确实的秋高气爽。那时的中关村大街也叫电子一条街,从首体向北直到中关园这一条笔直的大马路上两边全是漂亮的随风摇曳的大白杨树,马路中间还有一溜儿大白杨树隔离带。在我们那个年代,还没有北漂一词,能到北京工作的确实都是幸运儿,国家分配,到了单位就转北京户口,能到北京工作的也都是全国各地高校毕业的国家急需的各类人才。不像现在,随便什么人,拉个行李箱买张火车票就敢来北漂。印象中北京最早的北漂应该算是那些进城盖楼的农民工吧,那时坐地铁时经常会看到一帮一帮的农民工扛着被卧卷儿坐地铁,他们一上车被卧卷儿就摊一地。还有那些卖菜的,炸油条的,扫大街的,
    Prisca1966 4916 21
  • Prisca1966 回复了帖子 2017-01-05
    哦,真是巧啊!【图片】【图片】
    我们一家在国内时曾经在两个城市生活过——一个是北京,一个是西安,悲催的是这两个地方都已沦陷为雾霾的重灾区,每次一看天气预告京津冀要来雾霾了,总要捎上个跟京津冀八竿子打不着的西安。我在一九八八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北京中科院工作,那时的北京在我眼里好美,蓝天特别多。特别是冬天办公室宿舍里都有暖气,不再挨冻受罪,因为在来北京之前我二十二岁的人生里还没住过有暖气的屋子。最喜欢北京的秋天,天嘎嘣儿蓝,映衬着红色的黄色的树叶,确实的秋高气爽。那时的中关村大街也叫电子一条街,从首体向北直到中关园这一条笔直的大马路上两边全是漂亮的随风摇曳的大白杨树,马路中间还有一溜儿大白杨树隔离带。在我们那个年代,还没有北漂一词,能到北京工作的确实都是幸运儿,国家分配,到了单位就转北京户口,能到北京工作的也都是全国各地高校毕业的国家急需的各类人才。不像现在,随便什么人,拉个行李箱买张火车票就敢来北漂。印象中北京最早的北漂应该算是那些进城盖楼的农民工吧,那时坐地铁时经常会看到一帮一帮的农民工扛着被卧卷儿坐地铁,他们一上车被卧卷儿就摊一地。还有那些卖菜的,炸油条的,扫大街的,
    Prisca1966 4916 21
  • Prisca1966 回复了帖子 2017-01-05
    有所得就要有所失,所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我们一家在国内时曾经在两个城市生活过——一个是北京,一个是西安,悲催的是这两个地方都已沦陷为雾霾的重灾区,每次一看天气预告京津冀要来雾霾了,总要捎上个跟京津冀八竿子打不着的西安。我在一九八八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北京中科院工作,那时的北京在我眼里好美,蓝天特别多。特别是冬天办公室宿舍里都有暖气,不再挨冻受罪,因为在来北京之前我二十二岁的人生里还没住过有暖气的屋子。最喜欢北京的秋天,天嘎嘣儿蓝,映衬着红色的黄色的树叶,确实的秋高气爽。那时的中关村大街也叫电子一条街,从首体向北直到中关园这一条笔直的大马路上两边全是漂亮的随风摇曳的大白杨树,马路中间还有一溜儿大白杨树隔离带。在我们那个年代,还没有北漂一词,能到北京工作的确实都是幸运儿,国家分配,到了单位就转北京户口,能到北京工作的也都是全国各地高校毕业的国家急需的各类人才。不像现在,随便什么人,拉个行李箱买张火车票就敢来北漂。印象中北京最早的北漂应该算是那些进城盖楼的农民工吧,那时坐地铁时经常会看到一帮一帮的农民工扛着被卧卷儿坐地铁,他们一上车被卧卷儿就摊一地。还有那些卖菜的,炸油条的,扫大街的,
    Prisca1966 4916 21
  • Prisca1966 回复了帖子 2017-01-05
    是啊!我也看到你写的文章了,我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这个题材!
    我们一家在国内时曾经在两个城市生活过——一个是北京,一个是西安,悲催的是这两个地方都已沦陷为雾霾的重灾区,每次一看天气预告京津冀要来雾霾了,总要捎上个跟京津冀八竿子打不着的西安。我在一九八八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北京中科院工作,那时的北京在我眼里好美,蓝天特别多。特别是冬天办公室宿舍里都有暖气,不再挨冻受罪,因为在来北京之前我二十二岁的人生里还没住过有暖气的屋子。最喜欢北京的秋天,天嘎嘣儿蓝,映衬着红色的黄色的树叶,确实的秋高气爽。那时的中关村大街也叫电子一条街,从首体向北直到中关园这一条笔直的大马路上两边全是漂亮的随风摇曳的大白杨树,马路中间还有一溜儿大白杨树隔离带。在我们那个年代,还没有北漂一词,能到北京工作的确实都是幸运儿,国家分配,到了单位就转北京户口,能到北京工作的也都是全国各地高校毕业的国家急需的各类人才。不像现在,随便什么人,拉个行李箱买张火车票就敢来北漂。印象中北京最早的北漂应该算是那些进城盖楼的农民工吧,那时坐地铁时经常会看到一帮一帮的农民工扛着被卧卷儿坐地铁,他们一上车被卧卷儿就摊一地。还有那些卖菜的,炸油条的,扫大街的,
    Prisca1966 4916 21
  • Prisca1966 发表了帖子 2017-01-05
    我们一家在国内时曾经在两个城市生活过——一个是北京,一个是西安,悲催的是这两个地方都已沦陷为雾霾的重灾区,每次一看天气预告京津冀要来雾霾了,总要捎上个跟京津冀八竿子打不着的西安。我在一九八八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北京中科院工作,那时的北京在我眼里好美,蓝天特别多。特别是冬天办公室宿舍里都有暖气,不再挨冻受罪,因为在来北京之前我二十二岁的人生里还没住过有暖气的屋子。最喜欢北京的秋天,天嘎嘣儿蓝,映衬着红色的黄色的树叶,确实的秋高气爽。那时的中关村大街也叫电子一条街,从首体向北直到中关园这一条笔直的大马路上两边全是漂亮的随风摇曳的大白杨树,马路中间还有一溜儿大白杨树隔离带。在我们那个年代,还没有北漂一词,能到北京工作的确实都是幸运儿,国家分配,到了单位就转北京户口,能到北京工作的也都是全国各地高校毕业的国家急需的各类人才。不像现在,随便什么人,拉个行李箱买张火车票就敢来北漂。印象中北京最早的北漂应该算是那些进城盖楼的农民工吧,那时坐地铁时经常会看到一帮一帮的农民工扛着被卧卷儿坐地铁,他们一上车被卧卷儿就摊一地。还有那些卖菜的,炸油条的,扫大街的,
    4916 21
  • Prisca1966 回复了帖子 2017-01-02
    这个还没有仔细统计过,全岛几十间巴刹应该是有了!【图片】
    在新加坡你要是跟别人打听农贸市场在哪,别人可能会一头雾水,听不懂你在讲什么,哈哈!因为这里不叫农贸市场,叫巴刹。“巴刹”一词来自马来语,意思就是市场、集市,新加坡的巴刹就类似于我们国内的农贸市场,不过新加坡的巴刹还有一个较大的特点,就是分干巴刹和湿巴刹,一般比较大型的综合性的有买水产、鸡鸭鱼肉的巴刹因为卖鱼卖肉,要时常用水冲洗地面,地面老是湿漉漉的,就叫湿巴刹,所以一般外面有卖生鲜鱼肉的巴刹基本都是湿巴刹。这就是新加坡环境很好的巴刹——中峇鲁巴刹,我和老公1998年住在中峇鲁时,这里还是一个一层的如上图所描绘的简陋的钢结构巴刹,几年后这里就建成了一个二层楼的巴刹,在电视新闻上一讲到巴刹基本上就会拿这个巴刹做代表。新加坡的巴刹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一般到了中午这些生鲜鱼肉基本就收摊了,剩下的那些还在经营的档口一般都是卖干货调料,蔬菜水果鲜花的摊位,所以要想去巴刹买东西一般上午就要去。中峇鲁巴刹的一楼是卖生鲜鱼肉、蔬菜水果还有一些廉价服装的地方!过了中午后,就只有这些卖菜卖水果的摊位还在营业。卖鲜花的档口,巴刹里的花比外面花店里的花便宜许多,两三块新币就可以买一束胡姬花。新加坡的
    Prisca1966 1.8w 36
  • Prisca1966 回复了帖子 2017-01-02
    这个还没有仔细统计过,全岛几十间巴刹应该是有了!【图片】
    在新加坡你要是跟别人打听农贸市场在哪,别人可能会一头雾水,听不懂你在讲什么,哈哈!因为这里不叫农贸市场,叫巴刹。“巴刹”一词来自马来语,意思就是市场、集市,新加坡的巴刹就类似于我们国内的农贸市场,不过新加坡的巴刹还有一个较大的特点,就是分干巴刹和湿巴刹,一般比较大型的综合性的有买水产、鸡鸭鱼肉的巴刹因为卖鱼卖肉,要时常用水冲洗地面,地面老是湿漉漉的,就叫湿巴刹,所以一般外面有卖生鲜鱼肉的巴刹基本都是湿巴刹。这就是新加坡环境很好的巴刹——中峇鲁巴刹,我和老公1998年住在中峇鲁时,这里还是一个一层的如上图所描绘的简陋的钢结构巴刹,几年后这里就建成了一个二层楼的巴刹,在电视新闻上一讲到巴刹基本上就会拿这个巴刹做代表。新加坡的巴刹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一般到了中午这些生鲜鱼肉基本就收摊了,剩下的那些还在经营的档口一般都是卖干货调料,蔬菜水果鲜花的摊位,所以要想去巴刹买东西一般上午就要去。中峇鲁巴刹的一楼是卖生鲜鱼肉、蔬菜水果还有一些廉价服装的地方!过了中午后,就只有这些卖菜卖水果的摊位还在营业。卖鲜花的档口,巴刹里的花比外面花店里的花便宜许多,两三块新币就可以买一束胡姬花。新加坡的
    Prisca1966 1.8w 36
个人成就
发帖收获 0 个赞
 
����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