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源于苦难关于黄土高原有两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其一许多人提到黄土高原贫瘠、荒凉的景象便会涌现脑海就连中学地理课也对黄土高原区别对待地理教材在介绍中国地形分区时往往都会突出介绍各个地方的正面形象例如以“白山黑水”介绍东北三省以“鱼米之乡”概括长江三角洲对于戈壁沙漠遍布的塔里木盆地也会着重强调它是富有矿藏的宝地唯有黄土高原的“待遇”与众不同教材中有一多半的篇幅都在讲述它的水土流失、生态恶化为什么黄土高原会以种种苦难形象示人?(人教版地理教材中,黄河水库下泄的“泥水”被用于说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严重;下图为黄河小浪底水库在冲砂过程中所产生的涌水;图片源自@China Daily)其二中国四大高原中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人们对其大美风光无不如数家珍唯有对黄土高原的认识相当贫乏似乎只有“面朝黄土背朝天”相比之下黄土高原文艺作品的声名要响亮得多从柳青的《创业史》到路遥的《平凡的寰球》再到陈忠实的《白鹿原》这些黄土高原上产出的伟大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精神寰球未能以风光取胜的黄土高原为什么变成了中国人的“精神高原”?(下图为电视剧版《白鹿原》剧照)要解答这两个问题我们必须要了解黄土高原上
2846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