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那边服务热线电话:
  • 深圳: 0755-86938380(客户服务)
    地址: 深圳市南山区深南大道9819号深铁金融科技大厦19A层
  • 北京: 010-85951808(客户服务)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SOHO 2期C座 C3-3
  • 上海: 020-85951808(客户服务)
    地址: 上海市浦东新区世纪大道1501号国华人寿大厦301室
  • 杭州: 0571-88016401(客户服务)
    地址: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教工路18号世贸丽晶城欧美中心D区1005室
  • 小边 回复了帖子 2016-12-27
    这样的圣诞节【图片】
    圣诞节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一定是白色。每年圣诞假期回加拿大温哥华探亲,总想过上一个白色的圣诞,可惜,年年冬季无雪,令婆失望而归。2016年龍婆已搬到南半球的新西兰,乖乖~正当新西兰艳阳高照时,温哥华下大雪了!好吧,温村的亲们用一张张漂亮的雪片片来‘引诱’婆,‘取笑’婆。“新西兰的圣诞节没雪,那也叫圣诞?!”“夏季圣诞没雪没气氛,新西兰人咋过圣诞呀?!”谁说没雪就没圣诞气氛的?谁说新西兰人的夏季圣诞没趣的?今天,请跟随婆的镜头,进入两个新西兰人的大家庭,亲身体验一下新西兰大家庭的夏日圣诞派对。好吃好玩,无拘无束,老少皆乐。2016.12.24[圣诞装饰]圣诞节是否有气氛,全靠圣诞装饰。走入新西兰人家,每一个角落,都是圣诞气氛。洗手间的毛巾和瓷盆边的摆设都是以圣诞为主题的。圣诞节当然少不了圣诞树。圣诞树下当然少不了圣诞礼物。屋外的花园也披上了圣诞的色彩。孩子们每年对圣诞礼物的期盼,可想而知。[圣诞餐桌布置]一个家庭对圣诞节的重视程度,不仅在圣诞装饰上可体现,在圣诞餐桌布置上也可见高低。不得不提,餐桌上所有摆设都是75岁的老奶奶和老爷爷亲手工制作的。孩子们的刀叉还特别缝制了圣诞老人头像的袋子
    龍婆活著 2567 10
  • 小边 回复了帖子 2016-12-27
    还挺顺利的
    作者本人2011年持银蕨找工作签证(Silver Fern Job Search Visa)来新西兰,经过了求职,转长期工签,申请PR等步骤,目前已经定居新西兰。现在转发以前写过的记录,希望能给有同样需求的朋友提供一些参考。本人,男,20快到头了。国内非当先高校软件工程本科学历,毕业后运气好进入某知名公司,专注于商务智能(BI, Business Intelligence)开发(对IT行业不了解的同学可以理解为与数据打交道,做报表分析项目),为其效力三年后,因为一些外部原因离开。进入另外一 家欧洲公司在上海的办事处,做BI项目实施。做满一年后,因拿到银蕨签证,借公司裁员的机会离职,赋闲在家两个月后抵达奥克兰,开始了银蕨求职之路。=======================流水账分割线=======================不保留任何悬念,先简单说一下自己的经历:2010年12月底,在无任何新西兰签证的情况下,Datacom网站上申请Business Intelligence Developer的职位,与该公司负责BI开发团队的GM取得联系,对方回复会考虑我的申请,但询问何时能够
    洋大 1.2w 9
  • 小边 回复了帖子 2016-12-27
    【图片】【图片】
    【华人说海外】是海那边移民社区联合海那边官方微信群共同举办的在线分享活动,邀请在海外生活多年的华人嘉宾分享教育、房产、生活、移民经历等一手海外资讯。活动分为语音分享和互动问答两个环节,覆盖数千名用户,是您了解真实海外生活的不二之选。如您有意成为我们的分享嘉宾,请添加微信xiaona-hnb报名。本期嘉宾:嘉宾介绍:张洋洋IT男,2011年持银蕨签证前往新西兰,经过求职、转长期工签、申请PR等步骤,目前定居奥克兰。活动时间:12月29日 周四 15:00分享内容1、简单的个人介绍;2011年8月银蕨签证入境,10月份找到工作开始上班,提交技术移民申请,11月份申请长期工签,2012年4月PR下签。目前定居于奥克兰,从事IT工作。2、移民的前因后果,以及移民过程;起因是曾经在美国出差,然后对国外的生活比较向往,曾经考虑过加拿大和澳洲,机缘巧合下拿到了新西兰的签证,过来找到工作。然后申请了技术移民。有兴趣的话可以介绍下申请技术移民的详细过程。3、找工作的过程,有哪些找工作的渠道?内部推荐求职网站社交媒体4、新西兰老板更看重员工哪些能力?在投递简历有哪些注意事项呢?新西兰当地的雇主比较注重申请
    小边 8189 18
  • 小边 回复了帖子 2016-12-27
    【图片】【图片】
    “老师,中秋节吃饺子吗?”“老师,可以说‘买东西’,那可以说‘买南北’吗?”因为工作的缘故,我总是需要回答一些国人看来不过是常识的问题,而知道我工作日常的朋友也常常感叹,我们渐渐忽略的传统,如今他们正如饥如渴地了解;我们曾经趋之若附地学英语,如今换他们一板一眼地说普通话。我是一名身在新西兰的汉语老师。很喜欢关于“巴别塔”的故事。人类联合起来,希望能兴建一座通往天堂的高塔,一睹天堂的模样。上帝恐慌,不希望这座塔建成,于是让人们说不同的语言,让大家无法交流。因为语言无法沟通,工程不久就被迫放弃。而人类因为语言不通,分化成了不同民族,又由于沟通不畅,经常发生战乱,从此,人类不再团结。每每读到这个故事,都会不由感叹我们生正逢时。网络的发达,交通的便利,学习一门外语已是易事,更别说重视教育的家长们下大血本让孩子独自远赴重洋。可是,每每看着班里那些远离亲人父母的小留学生孤孤单单的身影,我都会在想,这,总归值不值得?有那么一节中文课让我记忆犹新。那天教学生们如何用中文做自我介绍,学习过后分组对话练习。这时,我突然想起班里有位六岁就来新西兰的中国孩子,想着这孩子母语是汉语,应该能给当地的白
  • 小边 回复了帖子 2016-12-27
    小文森有一双迷人的眼睛【图片】
    #文森八岁十一个月##2016文森家圣诞节#圣诞集市(20161213/14/15)。一年一度圣诞节,圣诞集市少不了: 跟圣诞爸爸合个影,充气大滑梯好欢乐热乎乎香喷喷新鲜出炉的churos(油条)味道好不好? 文森背后的圣诞爸爸都知道,那么大的一团白色的是。。。棉花糖!今年的烟花表演,别出心裁~圣诞快乐
  • 小边 回复了帖子 2016-12-27
    天气好风光好
    秋高气爽,跟去年一样,文森一家又跟文森教母两口子约着一起骑车。不同的地方,一是这次教母家的小姐姐也参加;二来就是,骑车"骑"到了意大利。又是丹尼尔叔叔的好主意:意大利小城Sanremo(圣雷莫),沿海有一条由旧时的铁路改造的专门供行人和自行车使用的散步大道;沿途景色如画,而且不会受任何机动车辆的干扰;他们夫妇俩去过一次之后大为惊艳,这样的好事,当然要首要时间告诉文森,文森知道了之后,当然要身体力行啦。然后约了改、改了再约,终于在十月份的首要个星期天(20161002),我们的意大利骑车计划,实现了。从我们家到圣雷莫不太远,开车走高速大概就一个小时多一点。当天早上九点半出发,途中接上丹家小姐姐。阳光明媚,天气真好。 虽说都在地中海的边上,可意大利跟法国南部的风情,还是看得出来不一样的地方。上几张在车里拍到的照片,临海傍山的小城圣雷莫,虽然是旅游城市,宁静美好依然。 进城容易停车难,天气晴朗的星期天,旅游城市里游客自然如织,文森爸开着车满城转了好几圈才找到了个停车的位置。下车的首要个工作,当然是要把"大卸八块"的几辆自行车装好。 来回总骑行路程为二十
  • 小边 发表了帖子 2016-12-27
    【华人说海外】是海那边移民社区联合海那边官方微信群共同举办的在线分享活动,邀请在海外生活多年的华人嘉宾分享教育、房产、生活、移民经历等一手海外资讯。活动分为语音分享和互动问答两个环节,覆盖数千名用户,是您了解真实海外生活的不二之选。如您有意成为我们的分享嘉宾,请添加微信xiaona-hnb报名。本期嘉宾:嘉宾介绍:张洋洋IT男,2011年持银蕨签证前往新西兰,经过求职、转长期工签、申请PR等步骤,目前定居奥克兰。活动时间:12月29日 周四 15:00分享内容1、简单的个人介绍;2011年8月银蕨签证入境,10月份找到工作开始上班,提交技术移民申请,11月份申请长期工签,2012年4月PR下签。目前定居于奥克兰,从事IT工作。2、移民的前因后果,以及移民过程;起因是曾经在美国出差,然后对国外的生活比较向往,曾经考虑过加拿大和澳洲,机缘巧合下拿到了新西兰的签证,过来找到工作。然后申请了技术移民。有兴趣的话可以介绍下申请技术移民的详细过程。3、找工作的过程,有哪些找工作的渠道?内部推荐求职网站社交媒体4、新西兰老板更看重员工哪些能力?在投递简历有哪些注意事项呢?新西兰当地的雇主比较注重申请
    8189 18
  • 小边 回复了帖子 2016-12-27
    【图片】【图片】楼主文笔幽默
    去过日本的人都知道,那里是一个电子化的寰球,无论走的哪里,去干什么都要和电脑打交道:电脑问话,人类触摸按钮选择回答。于是,按钮成了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打住!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在你用手指触摸或按压电扭的时候,可要千万小心哦!我就曾经因为按错了按钮,而闹出了特大的笑话!刚去东京的那年,我曾在24小时店,seveneleven打过工。上班的首要日之内晚上,那位和我一起做夜班的日本中学生对我大致介绍了一下柜台底下的两个按钮:红色的按钮用来报警:当有坏人打劫店铺时按一下,警报就会响起,警察们会在2分钟内赶到;白色的按钮用来和冷藏库里的店员交流,比如说,在两个人当班的时候,有时店里不太忙,一位店员会去冷藏库里登记入库饮料,如果店里突然来了许多的顾客,守着柜台的那名员工需要按那个白色的按钮,把在冷库里的另一位员工叫回来。麻烦的是,这两个按钮离的非常近,一不小心……那是我开始这份工作的首要个晚上,店里比较安静。那位日本中学生向我匆匆介绍了一下店里的业务和这两个按钮的功能以后,就去了冷库里去查看饮料,临走的时候对我说:有事找我,就请按那个白色的按钮。大约过了半个小时,店里一下子涌进来一大群买夜
    Sujia 1951 7
  • 小边 回复了帖子 2016-12-27
    【图片】 || 回复:Hmily应该不是吃,而是怀念一起吃饭的那种感觉,那种亲切的味道
    人在异乡,有时会突然想起家乡,想起家里的人。思乡,是一种情愁,除了回家无法化解。可回家岂是那么容易,即使没有远在千里万里,也会被工作、家庭等诸多原因牵绊而无法成行。当思乡的愁绪袭来,那种感情复杂而多样,很难简单的说出缘由,我经常问自己,到底想念家乡什么。除了看不到的亲人,想得最多的就是家乡的美食了,尤其是夜深人静,胃里空空时。思乡的感觉因味觉的需求而变得最为强烈,且不易消除,除非吃到才能罢休。新年时,在YouTube上看《舌尖上的中国新年》,当时正值午夜,看得我饥饿难奈,看得着,吃不着,心像被猫挠了一样难过。要说在国外生活,最难受的莫过于总是不能饱的口福了。看了视频下面的评论,发现好多海外党也和我一样,看到美食就勾起了乡愁。这里也有各色中式餐厅,粤菜居多,大多菜式为了迎合洋人的口味而经过了改良,总是没有国内的味道。我想,我们要品的不仅仅是食物,还有食物所承载的其他东西,没有那些附加品,食物就没有了灵魂。这种感觉只可意会,不能言传,只有人在他乡,嘴馋难奈时,才能体会。有一次,与一位东北朋友聚餐,她说去一家新开的东北小店吧,你一定喜欢。落座之后,仔细看菜单,我喜出望外,我看到了久违的尖椒干
    太平洋玫瑰 2822 11
  • Ferrari 发表了帖子 2016-12-26
    据美国移民局EB-5办公室信息显示,2016财年全球共计发出EB-5投资移民签证9947张,平均每个家庭三张。2016前三财季有条件绿卡I-526签证的平均获批率为76.8%,全年拒签率则达到25%,是近十年来投资人I-526申请拒签率较高的一年。相比之下,无条件绿卡I-829签证的“条件解除”则保持近五年来高于90%的通过率,2016前三财季通过率超过94%。这一现象体现了近年来美国移民局针对EB-5投资人申请“前紧后松”的审批特性。在现行美国EB-5区域中心投资移民政策短暂延期到12月9日的背景下,美国国务院签证办公室日前已初步统计出2016财年全球共计发出EB-5投资移民签证9947张,平均每个家庭三张。其中中国内地投资人获得7512张(占比76%),其他国家和地区获得2435张。近年来中国内地投资人申请数飙升,导致签证排期受影响,2016财年中国内地投资人获得的EB-5签证相比2015年下降了8%,比2014年下滑近10%,而未受排期影响的其他国家投资人获得的签证数量则大幅上升。现行EB-5法案下每年计划的1万余张签证配额,本应是为投资者(主申请人)准备的名额,而实
    1720 1
  • Ferrari 发表了帖子 2016-12-20
    在这里读到纽约华人关心的一切纽约,是一座梦一般的城市。被人们昵称为“大苹果”,看是幼稚却又是座成熟的城市。的确,这座城市的每一日之内都丰富得符合每个人对她的想象。当圣诞节到来,这颗“大苹果”被施以节日的魔法,即便是那些名气大得无须赘述的地方,也会变得特别。林肯中心胡桃夹子芭蕾舞《胡桃夹子》、《天鹅湖》和《睡美人》被并称为盛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剧三部曲,《胡桃夹子》讲述女孩玛丽在圣诞前夜收到礼物胡桃夹子之后的梦境漫游,在西方一直是圣诞节期间人们必看的演出。纽约这场更是经典,今年纽约市立芭蕾舞蹈团的《胡桃夹子》演出时间,从11月25日一直到12月31日。地址:20 Lincoln Center, NY10023官网:nycballet.com麦迪逊广场花园圣诞铃声演唱会喜欢流行音乐的朋友,圣诞也有精彩活动。由纽约本地流行音乐广播电台Z100,每年在圣诞季节举办的演唱会Z100 Jingle Ball,每次都可说是众星云集,今年也没有例外,挂头牌的是小贾斯丁(Justin Bieber)。时间是12月9日,地点是麦迪逊广场花园,票价从52美元至352美元,可上官网订票。地址:4 Pen
    7088 1
  • 小边 回复了帖子 2016-12-20
    照片好美
    #圣诞随拍#距离圣诞,还有五天晚安
  • 小边 回复了帖子 2016-12-20
    我们国家的医患关系
    早上看到朋友圈有人转了这样一条微博:怎么说好呢?近年来自己逐渐形成了一种观点,在用愚蠢足以解释的情况下, 就不用恶意去推测别人。尽管有一种观点认为,愚昧是较大的恶。但在我看来,通过洗脑来制造愚昧,这才是较大的恶。因为大部分情况下,愚蠢不是天生的,而是人为制造出来的。一如在20世纪(我知道现在是21世纪)的科技水平下,还出现全国范围的大面积饥荒,尽管某国政府一直对外宣称这是自然灾害,但明白人都知道,这不是天灾,而是人祸。还是说说在一个正常的国家里,医生的地位是如何的吧。下面这些都是来自亲身经历,井娃之见。场景一:儿子入学早两年给儿子办入学手续时,负责接待我们的是小学的校长和教导主任。在了解到孩子他妈在国内是一名有十多年工作经验的儿科医生后(儿科医生的英文是一个专业名词,paediatrician,这个词即使是本地人,也不是很多人懂,一般都只是会说children’s doctor。这个词一说出来对方能听懂的,基本上都是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人了),校长和主任两人不约而同地对视了一眼,异口同声地wow了一声。后来校长出去给我们拿份什么资料时,在外面和一位老师聊了几句,听到他在说我们有一位新学生的
    高小胖儿 4088 5
  • 小边 回复了帖子 2016-12-20
    【图片】加油
    10年前的指环王让作者了解到了新西兰,当亲自踏上新西兰的土地之后,才发觉这片土地的纯洁和壮阔。与邻国澳洲相比,这里的环境和人们相对平和很多,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同时这里也有全寰球少有的自然环境。基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新西兰整体的贸易出口基于农产品,肉制品,水果,奶制品为主。作为我们中国的新移民而言,在新西兰如果从事贸易的话应该怎么做呢?首先我们要把自身的需求和优势了解清楚。移民还是赚钱?在解释具体区别之前,我们先看看移民“主流”产品,这是针对没有特殊经商背景小伙伴的。奶粉作为中国人都知道,新西兰的纯天然的环境孕育出了全寰球优良质的奶源,新西兰的奶粉是中国人这里最强大的需求。当年首要批做奶粉的贸易公司已经赚的盆满钵满,现在去做赚大钱已经不可能, 但是要解决移民需求,这个品类依然是理想选择。保健食品除了奶粉而言,以大健康为主的新西兰和澳洲,同样也有不错的保健品牌。比如汤普森,比如独特的麦卢卡蜂蜜,每年出口中国的麦卢卡蜂蜜,都是几百个货柜的出口量。在这方面,是其他国家所不能媲美的。牛肉/羊肉中国人自古习惯于吃猪肉,当然现在中产人群多了以后,牛肉的消耗也大了,不过牛肉的竞争对手太多了,澳洲,
  • 小边 回复了帖子 2016-12-20
    如果你挣的是澳洲的钱,10刀也就相当于中国的10块,哪里贵了【图片】
    我们这代人(60年代生人),经历了太多,总觉得对什么事情都能找到自己愿意去做和不愿去做的理由,已经不再会因为冲动而做某件事情了。可是近来特别的冲动,感觉又回到了年轻时“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的知青年代,就像当年拼命也要去农村插队,感觉那是多么向往和幸福的事情,如今这个冲动就是——我要去澳洲生活!!! 故事就从2007年的夏天开始吧。那年儿子中考,理科成绩非常优秀的儿子,语文成绩不是特别拔尖,不过好歹孩子考进了市里很好的高中。我和孩子他爸开始盘算着儿子的未来,不想他去拼清华,北大,只要孩子身心健康,考个一本大学也就一家老小安逸生活了。本来生活可以按部就班地进行的,但是那个夏天是颠覆我们传统思维的一个夏天,像原子弹爆炸一样,从来没有想过的事情发生了。 那天是儿子接到高中入学通知的第二天,很反常的,儿子说有重要的事情要和我们商量。看到儿子一脸的严肃,我们都有预感:儿子真的有天大的事情要说出来了。“爸爸,妈妈,我要去留学!” 儿子说的很简
    Jusesgino 3.6w 60
  • 小边 回复了帖子 2016-12-20
    【图片】吃货一枚
    人在异乡,有时会突然想起家乡,想起家里的人。思乡,是一种情愁,除了回家无法化解。可回家岂是那么容易,即使没有远在千里万里,也会被工作、家庭等诸多原因牵绊而无法成行。当思乡的愁绪袭来,那种感情复杂而多样,很难简单的说出缘由,我经常问自己,到底想念家乡什么。除了看不到的亲人,想得最多的就是家乡的美食了,尤其是夜深人静,胃里空空时。思乡的感觉因味觉的需求而变得最为强烈,且不易消除,除非吃到才能罢休。新年时,在YouTube上看《舌尖上的中国新年》,当时正值午夜,看得我饥饿难奈,看得着,吃不着,心像被猫挠了一样难过。要说在国外生活,最难受的莫过于总是不能饱的口福了。看了视频下面的评论,发现好多海外党也和我一样,看到美食就勾起了乡愁。这里也有各色中式餐厅,粤菜居多,大多菜式为了迎合洋人的口味而经过了改良,总是没有国内的味道。我想,我们要品的不仅仅是食物,还有食物所承载的其他东西,没有那些附加品,食物就没有了灵魂。这种感觉只可意会,不能言传,只有人在他乡,嘴馋难奈时,才能体会。有一次,与一位东北朋友聚餐,她说去一家新开的东北小店吧,你一定喜欢。落座之后,仔细看菜单,我喜出望外,我看到了久违的尖椒干
    太平洋玫瑰 2822 11
  • 小边 回复了帖子 2016-12-20
    一些生活必需品还是得带呀,买东西没那么快能用起来的
    1.电源转换器 (澳洲都是三项插头,电压250V,国内的电器质量好的一般都没问题。)不需要太长的线,也不需要太多,HOUSE里几乎每面墙上都有插座。而且这边也有卖插座的,不算太贵,只不过没有可单独控制的开关。2.吹风机 (湿冷的情况下很必须)3.塑料刷子 (用来刷鞋或者梳子的塑料刷子,这里越是不值钱的东西越贵。)4.被子 (夜里冷,秋冬季很需要,当地超市有70澳币的羊毛被应算便宜的。)5.暖壶 (澳洲是直饮水,初来不能多喝,适应的话是可以的。秋冬季喝点热水很舒服,这里好像没怎么见过有卖暖壶的。)6.塑料用品(诸如放牙刷,香皂,笔筒,洗菜之类的盆),这边大概3澳币左右一个。7.餐具,如果讲究的话就少带一些,超市有卖的,不贵,不过不算好看。8.擀面杖,大概5澳币一根,很粗的那种。9.蒸笼屉布,洗碗巾,锡纸,(我家把锡纸铺在炉灶上便于清理)如果需要就带上。(后发现锡纸不算贵)10.湿纸巾。特别是可以用来给马桶消毒的,很实用。(超市也有卖,几澳币一包)11.电饭锅。如果有质量好的就带上,这边超市有做工简单的电饭锅,学生们都是这边买.)12.棉拖鞋,如果不开暖气的话,冬季很实用。(毛袜子大概10
    何渭 3034 4
  • 小边 回复了帖子 2016-12-20
    可怕
    还有十二天,2016年就要结束了~年底除了盘点,一般还意味着大家都会有个假期休息一下,缓解一下一年来的忙碌~但是朋友们,咱们要休息,澳大利亚各个官方机构也要休息啊,这可能会影响到大家的签证审批、职业评估等很多方面~大家一定要关注一下呀~澳大利亚移民局哎,移民局要休息啦~大家的签证一定有不同程度的延迟······所以大家也别着急,休息完了,移民局的官员会回来上班的~大使馆澳洲驻悉尼大使馆也要放假啦~不过nice的是,只放3天~还是等得起哒~元旦假期也是3天哦,从12月31号到2017年1月2号。而且大使馆到底是咱们中国的机构,使馆工作人员们春节当然也是要过年的啦,那么大使馆春节的假期是2017年1月28号到1月30号,也只放三天假哦!各个大学各个大学基本上从12月24日开始放假,假期一般到1月2号-5号不等。大家如果有需要联系学校的事情,一定要提前或者错过假期~其中墨尔本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昆士兰大学,西澳大学,阿德莱德大学麦考瑞大学,悉尼科技大学,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UTS都是在今年12月24号开始放假,一直到1月初。而新南威尔士大学和莫纳什大学则是12月21号开始放假。放假时间最
    Daying111 4989 1
  • 小边 回复了帖子 2016-12-20
    对的,生活本来就是未知的,不是所因为移民了生活才变成这样的
    近些年,移民澳洲早就不再是一个人的事。随着家庭团聚浪潮迭起,在澳洲各大城市机场,我们看见一幕幕团圆。可终于相聚澳洲的他们,收关又为何分离?有如亲人般的深爱总归为何渐渐消散?终于在澳洲团圆了。看似轻轻的几个字,背后是分隔两地的沉重,是为了彼此承诺的等待。这十多年来,越来越多的华人家庭在澳洲团聚。他们一步步打拼,慢慢拥有了自己的房、车、院落;孩子成绩优秀,英文流利;生活平静而安宁…可天不遂人愿,福祸常常相依。澳洲梦实现了,团圆的梦却被狠狠击碎。无情的总归是命运,还是人心?为了孩子,她们奉献、隐忍。用母爱这只此的动力独立支撑着一个破碎的家,用眼泪和汗水浇灌着最艰难的岁月。花儿绽放时,便是美人迟暮之日。历经爱恨一切随缘张妈妈移民悉尼很多年了。她曾和丈夫分居两地,在女儿9岁那年,终于带着大包小包的行李走进了丈夫向她描述了无数遍的家。一切都和想象中一样,门厅的摆设、院子里的花草。她还特意摆上了从国内带来的装饰品,开心地想,“这就是我们的家了,我们在澳洲扎根了”!生活一日之内天继续,有些事渐渐无法隐隐瞒。张妈妈发现,即使重新生活在一起,感情不在,三观不合,根本无法回到过去的生活。长久的分居生活,也让
  • 小边 回复了帖子 2016-12-20
    唉,
    近些年,移民澳洲早就不再是一个人的事。随着家庭团聚浪潮迭起,在澳洲各大城市机场,我们看见一幕幕团圆。可终于相聚澳洲的他们,收关又为何分离?有如亲人般的深爱总归为何渐渐消散?终于在澳洲团圆了。看似轻轻的几个字,背后是分隔两地的沉重,是为了彼此承诺的等待。这十多年来,越来越多的华人家庭在澳洲团聚。他们一步步打拼,慢慢拥有了自己的房、车、院落;孩子成绩优秀,英文流利;生活平静而安宁…可天不遂人愿,福祸常常相依。澳洲梦实现了,团圆的梦却被狠狠击碎。无情的总归是命运,还是人心?为了孩子,她们奉献、隐忍。用母爱这只此的动力独立支撑着一个破碎的家,用眼泪和汗水浇灌着最艰难的岁月。花儿绽放时,便是美人迟暮之日。历经爱恨一切随缘张妈妈移民悉尼很多年了。她曾和丈夫分居两地,在女儿9岁那年,终于带着大包小包的行李走进了丈夫向她描述了无数遍的家。一切都和想象中一样,门厅的摆设、院子里的花草。她还特意摆上了从国内带来的装饰品,开心地想,“这就是我们的家了,我们在澳洲扎根了”!生活一日之内天继续,有些事渐渐无法隐隐瞒。张妈妈发现,即使重新生活在一起,感情不在,三观不合,根本无法回到过去的生活。长久的分居生活,也让
个人成就
发帖收获 0 个赞
 
����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