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邹振东厦门大学教授在哈佛大学,教授太太请教授们吃饭,本科生请教授吃饭,图书馆长请教授吃饭——这样的三顿饭,可能是我们与寰球当先大学真正的差距。与Michael Szonyi教授一起吃饭,每一次都是新鲜的体验。新鲜的重点不是吃什么,而是聊什么。这位中文名为宋怡明的老外,目前是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主任,长着一对据说是成功秘诀的善于倾听的大耳朵,操着一口流利的带闽南腔的普通话,在座的学者或吹牛,或争吵,有时甚至不欢而散、拂袖而去,但人们仍然期待着下一次私人聚餐,准确地说:是期待下一次碰撞的话题。我没有想到这一次饭局的话题主题,关键词居然是:“寰球当先大学”与“吃饭”。挑起话题的是厦大副校长邬大光,这位高等教育学学者,近来的学术兴奋点是大学文化。中国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双当先大学的建设,困扰大家的问题是:寰球当先大学应该长什么样?刚好有送上门来的“人质”,邬教授借机邀请宋教授为厦大管理层做一场报告,题目是:"哈佛大学眼中的寰球当先大学"。宋教授爽快地应允下来,却吞吞吐吐说要准备半年左右。作为一名严谨的历史学者,一切要用史料说话,哪怕是谈他熟悉的哈佛大学